<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外匯風險分析

    外匯風險分析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25 17:27: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外匯風險分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外匯風險分析

    篇(1)

    外匯風險是指由于各國貨幣國際匯價的變動而引起的企業以外幣表示的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的增加或減少,產生收益或損失,從而影響當期利潤和未來現金流量的風險。

    在國際工程承包中,我國對外承包企業一般需要使用大量的自由外匯用于購置施工機械設備、永久性設備、進口材料、辦公用品,支付國內員工工資、國際差旅費、管理費用、利潤等。由于對外承包企業對自由外匯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而最終的資金來源只有工程結算款,大量外匯兌換業務的存在,產生了外匯風險。

    一、對外承包工程外幣兌換業務的主要表現形式

    (一)當工程結算款與工程貸款(如進口設備材料貸款等)幣種不同時,必須要將所結算的工程款兌換成工程貸款幣種還貸。

    (二)承包商在工程前期投入的外幣資本金一部分需要兌換成工程所在國貨幣,用以支付在當地的各項費用開支,當工程結束需要收回投資時又必須將工程結算款兌換成自由貨幣匯回給母公司。

    (三)工程結算款所形成的資產在轉化為其它資產、費用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常性的外幣兌換,如用作從國外購置設備、材料、支付出國人員費用等。

    (四)工程結束的利潤應兌換成自由外匯匯回國內總公司。

    (五)除上述之外的其它各種外幣兌換活動。例如上繳總公司的管理費、支付其他公司的代墊款、為避免外匯風險而進行的套期保值及購進期貨合約等。

    二、與其他外貿出口企業相比,我國對外承包企業的外匯風險有自身的一些特點

    (一)外匯風險大小受合同條件決定。在國際招標文件中,一般都允許投標人按某一國際通用貨幣選擇一定的外匯比例進行投標報價。合同中規定的國際通用貨幣比例越大,外匯風險越小。我國對外承包企業所承建的工程大多數在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通常物價上漲較快,導致工程成本增加,當地幣貶值較快,易遭受匯兌損失。

    (二)我國對外承包企業的外匯風險既有所在國當地幣與自由外匯的兌換,也有自由外匯與人民幣的兌換。

    (三)外匯風險金額大、時間長、種類多。這是由國際承包工程本身的合同金額大、合同工期長的特點決定的,同時,國際工程合同涉及到了外匯風險的各個方面。

    (四)外匯風險的防范不但要運用一般的金融工具,而且與項目的經營方式、施工組織與計劃、工程進度密切相關。

    三、外匯風險種類較多,通常可劃分為交易風險、經濟風險和折算風險

    (一)交易風險。交易風險是指企業在以外幣計價的跨國交易中,由于匯率的變動而造成未結算的外幣交易發生損益的可能性。就我國對外承包企業來說,經常性的外幣交易主要包括:(1)采購或出售商品時以外幣計價的商業信用;(2)以外幣計價的借款或貸款;(3)尚未履行的遠期外匯合約;(4)其它以外幣計價的資產和權益。

    (二)經濟風險。經濟風險是指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由于外匯匯率變動而引起的企業未來收益變化的風險。經濟風險是一種潛在的風險,它直接影響到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在海外的經濟效益和投資的經濟價值。就國際工程承包來說,經濟風險的大小主要依據合同的支付條件來決定。當合同規定外匯風險由業主承擔時,則企業的經濟風險僅限于業主依據合同規定不能給予補償的部分;當合同規定存在調價公式時,除固定費用部分要承擔經濟風險外,物價指數的增長不足當地幣貶值的部分,同樣要承擔經濟風險。除此之外,合同中規定由當地幣支付的部分也要受到經濟風險的影響。

    (三)折算風險。折算風險是指在企業的母公司與海外子公司合并財務報告所引致的不同幣別貨幣的相互折算中,因匯率變動,致使企業蒙受賬面經濟損失的可能性。折算風險是企業母公司因對海外子公司的財務報告做不同幣別貨幣的相互折算的會計處理而承受的匯率風險。折算風險的承受主體是企業母公司,風險結果是企業蒙受賬面折算損失。這意味著,只是以母國貨幣計值,在海外子公司的財務報告上出現了資產或收益減少,負債或損失增多,企業因此在合并的財務報告上喪失了一定量的以母國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但是,企業實際上并未喪失任何實物價值或以海外子公司當地幣計量的經濟價值。

    四、為防范外匯風險,對外承包企業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注意對有關外匯市場信息的收集、跟蹤,加強對外匯風險的分析、評估。

    (二)貨幣保值措施。在對外承包合同中訂立適當的保值條款,以防止匯率變化的風險。

    (三)可利用分包經營的方式,將以當地幣計價的合同盡可能地分包給當地分包商,以減少合同本身固有的風險。企業在簽定分包合同時,一般不能用主合同支付幣種以外的硬貨幣作為分包合同的條款,否則將有可能使企業增加額外的經濟風險。

    (四)選擇有利的計價貨幣。國際金融市場上有軟、硬貨幣之分。硬貨幣是指貨幣匯率比較穩定,并且有上浮趨勢的貨幣;軟貨幣是指匯率不穩定,且有下浮趨勢的貨幣。企業應爭取付匯用軟貨幣,收匯用硬貨幣。但這種計價方式會受到交易本身條件的限制。實際上交易雙方均會采用相同的商業策略,其結果是,若一方想要避免外匯交易風險,則必須以較高的交易成本為代價。

    (五)通過預測計價貨幣匯率的變動趨勢,提前或推遲結匯時間。一筆應收或應付賬款的時間結構對外匯風險的大小具有直接的影響。時間越長,匯率波動可能性越大,外匯風險相對就大,反之越小。企業可以通過提前或推遲結匯的方式,選擇適當時點兌換外匯,清償債務。

    (六)軟硬貨幣搭配使用。外匯匯率上有些貨幣是此消彼長的關系,所以要選擇一些貨幣和另一些貨幣搭配使用,尤其是中長期的大型機械設備進出口宜采用這種方法。軟硬貨幣的搭配一般要在合同中注明計價貨幣、計價時間、軟硬貨幣的匯率等,到時候一旦某種貨幣貶值,則可以按調整后的匯率支付。

    篇(2)

    關鍵詞:國際項目融資 外匯風險 衍生金融工具

    一、引言

    隨著跨國項目投資的廣泛開展,國際項目融資方式已逐漸成為廣大學者的研究熱點。基于國際項目投資的規模大、回收期長、風險大等特點,如果采用常規的融資方式,將無法滿足項目本身對資金的需求。在這種背景下國際項目融資方式應運而生。國際項目融資從其本質上來說是跨越國界在全球范圍內籌措其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的一項理財活動,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主體的理財目標。本文所界定的國際項目融資是指以境內建設項目的名義在境外籌措外匯資金,并僅以項目自身預期收入和資產對外承擔債務償還責任的融資方式。在現階段,跨國投資逐漸成為國際企業資本快速增值的一種趨勢,根據資金的流動性及稀缺性的屬性,資金從較充裕或經濟發達國家向資金需求旺盛的項目投資所在國或發展中國家流動已經成為資源跨國流動的一種顯著特征。一般情況下,發達國家的項目投資主體依靠本國貸款機構雄厚的資金支持、規范的證券市場及完善的信用擔保機制傾向于從本國渠道獲得所需資金,而發展中國家的項目主體由于不具備上述條件,更加青睞于從境外獲得項目所需資金。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理財環境下,那些發展中國家的項目融資方要承擔更多的風險,尤其是在籌資中由于匯率的波動所帶來的外匯風險。本文以外匯風險的界定為切入點,力圖從貨幣保值的角度對外匯風險提出一些規避措施。

    二、外匯風險的界定及分類

    對于外匯風險(Foreign Exchange Exposure)的概念,理論界已經有了一個比較明確的界定:“泛指一個金融行業、企業組織、經濟實體、國家或個人在一定時期內對外經濟、貿易、金融、外匯儲備的管理與營運等活動中,以外幣表示的資產(債權、權益)與負債(債務、義務)因未預料的外匯匯率的變動而引起的價值的增加或減少的可能性”。本文所討論的外匯風險專指國際項目融資過程中所面臨的匯率風險。

    (一)經營風險

    經營風險(operating exposure)是一種潛在的、預期經營收益的不確定性,主要是由不可預料的匯率波動引起。經營風險普遍存在于項目融資及項目運營過程中,是外匯風險防范中難度最大的。

    (二)交易風險

    交易風險(transaction exposure)是在以約定外幣計價的交易中,由于外幣和本幣之間以及外幣與外幣之間匯率的波動,使國際企業蒙受交易損失的可能性。交易風險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以外幣即期或延期付款交易方式的商品、勞務的跨境交易;以外幣結算的國際信貸活動;尚未履行的遠期外匯金融資產交易。交易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為交易結算風險。交易結算風險是指以外幣計價進行貿易及非貿易交易所需承擔的外匯風險,是國際項目融資中經常要面對的風險。

    (三)轉換風險

    轉換風險(Translation exposure),也稱會計風險(accounting exposure),國際企業在編制合并會計報表時,由于時間的關系匯率發生了意外的變化導致國際企業的合并會計報表發生賬面上的損益。雖然轉換風險與交易風險不同,它僅僅是一種賬面上的損益,但它卻會影響到項目主體向外界公布財務報表的數值,可能會招致股價和投資利潤率的下跌,從而給項目主體帶來融資方面的障礙。

    三、國際項目融資中外匯風險的成因分析

    (一)浮動匯率制

    在現今的國際金融體系下,浮動匯率制占據主導地位,匯率波動幅度加大,匯率變化頻繁,而且關鍵的國際貨幣之間的變化浮動具有明顯的擴大趨勢。在項目公司進行運營的各個階段,都要面對外匯的收付,所以,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匯率的頻繁波動是造成項目公司承受外匯風險的一大誘因。

    (二)時間跨度大

    國際項目融資一般是為解決那些大型的、基礎性的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而服務的,從最初的融資決策分析到最終的用項目運營收益償還貸款需要經歷相當長的經營周期。匯率在這樣大的時間跨度中,隨機波動性加劇了項目公司的外匯風險。

    筆者認為國際項目融資具有兩層基本含義,首先,項目公司是為了完成特定的投資項目而成立的相關的經濟實體,是籌資方同時也是債務人。其次,用來償還債務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特定項目投產運營后所得的收入。如果項目運營狀況不佳,出資方只能從項目本身的資產中收回貸款,而不涉及項目以外的任何資產。所以,項目融資是一種無追索權或有限追索權的貸款。發展中國家的項目公司其建設期中的借款主要是美元、歐元等國際關鍵貨幣,而收益則主要為本國貨幣,這就給項目公司在償還貸款和支付相關費用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外匯風險。

    四、衍生金融工具對外匯風險的防范措施分析

    衍生金融工具(Derivatives),也稱金融衍生品,是在原始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或貨幣等)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新興金融工具,從性質上講與原始金融工具一樣都是交易媒介,金融衍生品本身是高風險與高收益的組合,又是規避外匯風險的重要工具。因此,科學利用金融衍生品是規避國際項目融資外匯風險的重要手段。在國際項目融資中常用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貨與期權等。下面就幾種重要的外匯業務方法通過舉例進行闡釋。

    (一)利用遠期外匯交易

    遠期外匯交易實質為一種契約交易,是外匯交易雙方以明確約定的日期及事先約定好的匯率買入或賣出一定數目的外匯,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年。

    例1:日本某國際融資項目獲得美國某商業銀行三個月期、10萬美元的貸款,項目運營期收益為日元。假設即期匯率為USD 1=JPY 137.4,三個月后的即期匯率為USD 1=JPY 137.5。日方如果進行即期交割,只要賣出1 374萬日元換取10萬美元償還債務即可,但三個月后,由于美元升值,日方需要付出1 375萬日元來償還債務。顯然,由于美元升值,日方需多支付1萬日元。如何利用遠期外匯交易規避三個月后美元升值的外匯風險呢?日方項目公司在與美方簽訂貸款協議的同時,可與本國外匯銀行簽訂買進3個月期、金額為10萬美元的遠期外匯合約,并在合約中約定3個月后的遠期匯率為USD 1=JPY 137.3,到時,日方只需支付1 373萬日元換取10萬美元償還債務即可。可見,遠期外匯交易并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要固定成本。以上分析是以外匯升值為假設前提的,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即外匯匯率下降),項目公司可以進行反向操作達到固定成本的目的。

    (二)利用外匯期貨合同

    外匯期貨合同(foreign exchange futures)是金融期貨中最早出現的品種,它是外匯交易雙方約定在將來的某一特定時間,根據現在商定的匯率,進行的標準化合約的交易,特點是以匯率為標的物,一般是通過套期保值的方式來規避外匯風險。

    例2:美國某項目公司從澳大利亞獲得一筆150萬澳元的貸款,協議規定80天后要償還貸款,而項目公司賬上只有美元頭寸。為了防止澳元升值使貸款成本增加,該項目公司可在貸款取得日買入15張、3個月期的澳元期貨合約,價格為USD 1=AUS 1.4999,但是澳元現匯匯率為USD 1=AUS 1.5000。假定80天后澳元升值,該公司以USD 1=AUS 1.3988的價格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澳元期貨平倉,同時以USD 1=AUS 1.4000的價格在現匯市場上買入歐元現匯用于支付。上述交易過程及該公司的損益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見,該項目公司由于做了期貨套期保值,從而彌補了現匯市場上的損失。也就是說,該公司通過期貨套期保值,使150萬澳元貸款的美元價值相對穩定,降低了澳元對美元匯率變動的風險。買進套期或多頭套期適用于將來有外匯支出或擁有外匯債務的情況,假設本例如果澳元不是升值而是貶值,可以采用賣出套期或空頭套期的方法規避外匯貶值的風險。

    (三)利用外匯期權合同

    外匯期權從屬性上是期權的一種,外匯期權的標的物是外匯,買賣的仍然是一種選擇權,這種選擇權是合約購買方在向出售方支付一定權利金后獲得的。購買方可以在將來約定日期,按照規定匯率買進或者賣出一定數量外匯資產。

    例3:某項目公司買進3個月期的英鎊看漲合約,合約金額為25 000英鎊,協定價格為1 GBP=1.8 USD,期權費為1 000美元。以下可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當即期外匯市場價格≤1 GBP=1.8 USD時,放棄期權,直接到外匯市場上購買英鎊,其損失是期權費1 000美元;當1 GBP=1.8 USD

    五、結論

    在外匯風險管理中,項目公司需要根據自身業務性質和財務狀況及有關外匯匯率預測信息,綜合考慮應采取的風險管理方案。一般來說,項目公司對不同的融資方案進行外匯風險管理時,首要的工作就是要由專業人員對外匯匯率的未來變化趨勢進行盡可能正確的預測,根據項目公司的自身實際選擇合理的避險工具和產品,包括優化融資流程、改變融資項目合同結構,調整融資時間、完善融資分配機制等項目合同性的方式,還可以通過協議或合同的方式直接鎖定匯率風險,固定融資成本,并可針對個別項目公司度身定做個性化的避險方案。S

    參考文獻:

    1.岳鋒利.BOT項目的風險分析與防范策略[J].現代管理科學,2004,(11).

    2.李燦燦.PPP融資模式風險分析[J].科學與管理,2010,(2).

    3.朱建華.論BOT項目的風險與風險分擔[J].經濟與法,2010,(01).

    4.崔學剛.國際財務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5.袁建英,支曉強.國際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篇(3)

    論文摘要:在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機制的過程中,外匯風險成為了一種不可低估的風險,是金融風險度量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在歸納外匯風險度量中使用的金融風險度量方法的基礎上,根據途徑的不同將度量方法分為直接與間接法兩大類,并通過分析和比較來探討各類方法的優勢和不足,從而為外匯市場的風險度量提供有效的理論依據。

    自從中國外匯制度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中國的外匯風險環境越來越嚴峻。如何有效地度量外匯風險成為整個金融風險度量過程的重要環節,也是外匯市場經濟主體合理規避風險的重要前提。

    一、外匯風險的直接度量

    外匯風險的直接度量法,是指衡量由于匯率的波動給有關外匯市場經濟主體的外匯資產價值帶來影響的度量方法。通過這類金融風險度量方法,外匯市場經濟主體的管理者可以直接掌握匯率發生變動的情況下外匯投資組合的損失。直接度量外匯風險的金融風險度量法主要有外匯敞口分析、VaR度量方法和極端情況下的各類方法。

    在這些方法中,外匯敞口分析可以衡量經濟主體因其外幣資產和負債組合的不相匹配或外匯買賣的不相匹配而可能產生的外匯虧損或盈利所形成的外匯風險(王璐等, 2006)。這種方法具有計算簡便、清晰易懂的優點,但它忽略了各幣種匯率變動的相關性,難以揭示由于各幣種匯率變動的相關性所帶來的外匯風險。目前,為大多學者所使用的外匯風險直接度量方法主要是VaR度量法以及在極端情況下所使用的各種直接度量方法。

    (一) VaR度量法

    VaR的度量法可以將不同市場因子、不同市場的風險集成一個數,較準確地測量由不同風險來源及其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潛在損失的風險。該方法又可以分為參數分析法、非參數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等,這些方法各有特點但均存在不足。

    參數分析方法是VaR計算中最為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建立在匯率波動是正態分布假設之上的,能正確地估計外匯資產價值變動的分布函數,并且在得出該分布函數后準確地計算出該分布函數的參數值。但用它沒有考慮到在現實匯率的時間序列波動中表現出來的厚尾現象和非正態匯率波動現象。

    非參數的測量方法包括歷史數據模擬法和蒙特卡羅模擬法。歷史數據模擬法所需數據從歷史的收益率序列中取樣,在應用過程中不需對外匯市場的復雜結構做出任何假設和考慮匯率波動分布非正態的問題。但當波動率在短期內變化較大時歷史模擬法估計不準(Engle, 1982),并且選取的歷史數據對VaR值的預測有很大影響。另一種非參數方法為蒙特卡羅模擬法,可以用來觀測那些人們認為將要發生,但歷史觀測值中沒有出現的事件。該方法考慮到波動性的時變性、厚尾和極端事件,在解決數據的非正態分布等復雜的問題上表現出了極大的靈活性。但由于測量結果取決于模擬的次數,導致該方法耗時、依賴于電腦并且模擬的代價較高。國內學者朱宏泉等(2002)和王春峰等(2000)均發展了用蒙特卡羅模擬計算VaR的新方法,對非參數方法進行了擴展性研究。

    情景分析是測量外幣資產與負債組合在匯率發生極大的變化時的敏感度,優點是通過計算資產組合面臨的潛在的最大損失找出較為脆弱且容易發生問題的部分,便于經濟主體對匯率風險的度量與控制。缺點在于其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有效情景的構造和選擇, 一旦預期的各種組合變動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的差距,對匯率風險分析的結果就會失去實踐意義,甚至會引發錯誤的套利政策從而導致不必要的損失。

    (二)極端情形度量法

    雖然VaR較為準確地測量了金融市場在正常波動情形下資產組合的外匯風險,但實際金融市場中極端波動情景和事件時有發生。如果這些事件發生,經濟變量間和金融市場因子間的一些穩定關系就會被破壞,原有外匯市場因子之間的相關性、價格關系以及波動性都會發生很大改變,而VaR在這種極端市場情景下存在較大的估計誤差。為此,人們引入了EVT, CVaR, Copula, ES等方法來測量極端金融市場情景下的外匯風險。

    1·極值理論

    極值理論(EVT)是可以用來測量外匯風險極端情景下風險損失的一種參數估計方法,是研究分布的尾部狀態的強有力的工具,其優點主要有兩點:首先,不會像歷史模擬法受到歷史觀測個數的限制,即使對于較小的顯著水平的樣本外VaR值也可方便求得;其次,該理論沒有對收益率分布強加某個特定模型,而是由數據本身來說明尾部分布,這樣就降低了模型風險。該方法局限性在于只適合于描述尾部的分布,對于較大的顯著水平有可能導致大量的數據浪費。并且估計的VaR的精確性并不是很好,計算方法不易掌握,統計量的分析和估計方法比較困難。

    國外學者將極值理論廣泛地運用到外匯風險度量實證研究中。Akging (1998)利用極值理論研究了拉丁美洲黑市匯率分布特性;Koedijk (1990, 1992)基于極值理論中非參數尾部指數估計,實證研究了東歐7國黑市匯率收益的經驗分布; Embrechts (2000)通過實證分析了極值理論的前景和缺陷,并作了全面的總結。國內學者詹原瑞等(2000)以及潘家柱等(2000)討論了根據極值理論計算VaR的方法;馬超群等(2001)提出了完全參數方法,它本質上是參數方法結合極值理論的運用,更進一步發展了該模型,但在我國極值理論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定性分析中,并沒有廣泛運用到實際操作中來。

    2·CvaR模型

    條件風險價值CvaR模型(ConditionalValue-at-Risk),即損失超過VaR的條件均值,代表超額損失的平均水平,可以反映金融頭寸的潛在損失。CVaR表示損失超過VaR1-α(X)時的條件期望值。假定M是一個隨機變量,表示金融資產的損益, VaR1-α(X)表示在100 (1-α)%置信水平下的VaR,則CVaR1-α(X)表示損失超過VaR1-α(X)時的期望值:

    其中, qα是X的α%分位數。由于損益的分布f (x)沒有必要是絕對連續的,通常可以用EX表示離散分布條件下VaR1-α(X)。該模型是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具有次可加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VaR模型的缺點。它不僅考慮了超過VaR值的頻率,而且考慮了超過VaR值損失的條件期望,有效的改善了VaR模型在處理損失分布的后尾現象時存在的問題。

    Rockafellar等(2000)首先提出了CVaR的概念,認為該方法可以很好的應用于大型投資組合和復雜的情景分析中。由此,國內外很多學者均從VaR與CVaR的比較方面進行研究,如劉小茂等(2005)和殷文琳等(2006)均對VaR和CVaR度量方法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CVaR獨有的次可加性最能顯示它相對于VaR的優越性,并給出基于條件風險價值的計量模型以及其在投資組合管理中的應用。

    3·ES模型

    ES (Expected Shortfall)模型是在CVaR基礎上進行改進的一致性風險度量模型。ESp定義為在一定的置信水平p下,某一資產或投資組合在未來特定時間內的損失超過VaRp的條件期望。假設X為某金融資產的損失,其分布函數為F (x),則ESp (X)可以表示為:

    其中, F-1(α) =inf {x | F (x)≥α}。

    當損失X的密度函數連續時, ESp可以簡單的表示為:

    ESp=E {x | F (x)≥p} (3)

    Acerbi (2001)提出一般化的ES模型,認為該模型對于損失X的分布沒有特殊的要求,在分布函數連續和不連續的情況下都能保持一致性風險度量。因此,該模型不僅可以應用到任何的金融工具的風險度量和風險控制,也可以保證在給定風險量的約束條件下最大化預期收益組合的唯一性。但是目前在我國將ES模型運用到外匯風險度量的研究還沒有得到廣泛的發展。

    4·Copula方法

    Copula是一種把多維隨機變量的聯合分布用其一維邊際分布連接起來的函數,可以用它來研究與相形相關或VaR不能描述特征的相關極端事件相聯系的一些問題。由于Copula可由隨機變量的邊際和相關性來確定,能夠全面描述隨即變量的聯合性質,因此正態假設和聯合分布建模問題都可以通過該方法來解決。

    假定隨機變量X和Y分別代表兩種外匯資產的損失,它們的邊緣分布分別為F (x)和G (y),具有Copula函數C (F (x), G(y),則投資組合的VaR可表示為:

    其中,δ代表資產X在投資組合中的權重,γ為限定值,它與置信水平α是相對應的。Copula函數可以解決傳統的多元分布函數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解析式難處理、約束條件多的缺陷。當外匯組合中的資產已經確定,外匯市場風險可由一個相應的Copula函數來描述,從而構造靈活的多元分布函數,掌握資產組合內各金融資產收益的真實分布與相關關系。

    將Copula函數真正應用于金融經濟研究近幾年才剛剛開始。在Nelsen (1998)比較系統地討論了Copula的定義和構建方法后,許多學者系統地研究了Copula在金融中的一些應用,如Bouye等(2000), Lindskog (2000)和Clemente等(2003)均運用Copula理論研究了如何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度量模型,并驗證了該方法在求聯合分布函數的便捷和準確性。

    在中國, Copula方法的應用才剛剛興起。吳振翔等(2004)拓展了Copula方法的應用范圍,他們運用Archimedean Copula方法給出了確定兩種外匯最小風險投資組合的方法,并對歐元和日元的投資組合做了相應的風險分析得到了二者的最小風險投資組合;羅薇等(2006)同樣基于Copula結合具有不同邊際分布模型來計算資產投資組合。但是目前以Copula為基礎的相關性測度方法并不完善,屬于需要做進一步研究的前沿領域。

    二、外匯風險的間接度量

    上文分析了外匯風險的直接度量方法怎樣衡量匯率變動可能給企業帶來的直接影響。同時許多學者通過研究發現,由于匯率的變動對于宏觀經濟變量發生作用從而又通過種種經濟的傳導機制,最終使企業的價值發生改變。這種未預期到的匯率變動所引起的公司價值的變化也叫外匯風險暴露,企業通常使用回歸的方法來度量匯率波動與公司價值變動之間的關系,從而間接描述外匯風險。

    外匯風險暴露的度量方法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資本市場法,另一種為現金流量法。資本市場法認為,外匯風險能影響企業的股票價格,因此Adler和Dumas (1984)首次提出外匯風險暴露可以由股票收益率對匯率波動的敏感度來度量,他們認為一單位匯率變動造成股票價值變動的大小,就是該資產的外匯暴露。因此外匯暴露是一個包括了以上因素的傾斜的回歸方程,可以表示成:

    P=α+bS+e (5)

    其中, P是公司的股票價值, a是常數項; b是暴露的回歸系數,表示為b=Cov (P, S) /Var (S); S是匯率的波動; e是殘差項, E (e) =Cov (e, S)。

    國外許多學者在Adler-Dumas模型上進行了發展, Jorion(1990), Amihud (1994)以及Choi和Prasad (1995)都使用了一個兩因素模型:

    Rit=αi+βiRmt+γiXt+εit(6)

    其中Rit為i公司t期的股價報酬率; Rmt為市場大盤指數報酬率; Xt是t期未預期匯率變動率。

    許多學者利用該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均對其進行發展和完善,Martin (1999)利用指數平滑法發展了一個簡單的匯率預測方法來估計投資人對匯率的期望值,這個變量可同時包含過去的匯率變動率和最近一期的匯率變動率,從而使結果比較客觀和結構化。Bod-nar和Wong (2000), Parsley和Popper (2002)以及Dominguez和Tesar (2001)也對該模型所度量的外匯風險暴露在變量指標的使用如匯率與市場收益率數據的選取上有建設性的建議。

    由于企業在現實外匯交易中,可能不只一種貨幣的匯率對公司價值造成影響,因此當影響公司價值的匯率由單獨一種貨幣的匯率變為多種貨幣的匯率后,公司i的價值決定的方程可以變為:

    Vi=a+b1S1+b2S2+…+bmSm+c1K1+c2K2+…+cnKn+ei

    (7)

    其中, Sm為影響該公司價值的匯率; m, K為其他因素。可以通過上式求出各種外匯匯率對公司價值的“凈影響”,即求出匯率Sm對該公司價值V的偏導數bm, m=1, 2,…, m, bm即為i公司面臨的貨幣m的外匯風險暴露。

    但是由于許多不發達國家股市的不穩定和不完善,容易受到許多人為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的影響而引起波動。許多對不發達國家所進行的股票收益率與外匯波動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用資本市場法度量的外匯風險暴露顯著性均不是很明顯。由此Shapiro(1990)提出,如果ΔPV/Δe (ΔPV為公司價值的變動,Δe為外匯的變動)不等于零時,公司將暴露于外匯風險中。他的研究發現,外匯風險暴露為公司價值因不確定外匯變動的影響而產生的變動,亦即外匯的變動會影響公司的現金流量。因此,他以營運的概念為出發點,認為外匯風險暴露的衡量可以用下面的回歸式來衡量:

    ACFt=α+AEXCHt+ut(8)

    其中, ACF為t期的現金流量變動, AEXCHt為名義匯率變動率, a為常數項, ut為回歸式的殘差項。Brown (1995), Walsh(1994)以及Martin和Mauer (2003)均采用現金流量法研究企業的外匯風險暴露,其模型表示如下:

    Rit=ai0+aixext+ait(9)

    其中, Rit為公司i在t時期的營業收入變動率, ext為匯率變動率, ai0為常數項, ait為殘差值。由于一個企業的某個時期的營業收入的高低,不僅會受到當期匯率變動的影響,也應受到既往匯率變動的影響。因此,上述學者在該模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加入匯率滯后的因素來探索競爭效果。由于他們均對將企業的月度營業收入代表企業的價值,采用落后四期的匯率變動,約一季度的時間來討論企業的經營暴露狀況:

    其中, Rit為公司i在t時期的營業收入變動率, ex為匯率變動率, aki為落后k期的外匯風險暴露系數,εit殘差值。用回歸方法測量外匯經濟風險暴露的優點在于:計算過程非常簡便,并且其結果以數量的形式表示出來,簡單明了,便于公司的管理人員進行其它定量分析。但該方法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第一,在計算外匯風險暴露時,只能計算整個外匯風險暴露,而難以將外匯經濟風險暴露與外匯交易風險暴露、外匯會計風險暴露區分開來;第二,在選擇模型形式時,若對模型形式的選擇根據主觀判斷進行,則具有較大的隨意性;第三,在構造模型時,難以將影響公司價值的所有因素均引入到模型中,從而在計算的外匯風險暴露中,既有外匯風險暴露也包含了其他因素引起的風險暴露,從而從結果上直接表現為模型的擬合效果均不是很好;第四,進行參數估計時,需要大量的數據,常常出現數據不足或數據難以獲得的情況。

    三、比較與結論

    篇(4)

    關鍵詞:國際水利工程承包 風險管理 匯率風險 安全風險

    中圖分類號: TV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工程承包業務迅速發展,承包水利工程的項目越來越多,承建的工作量越來越大。我國的大部分國際水利工程承包項目是在發展中國家,項目規模大,一般都是這些國家、甚至這些地區的重大項目之一,甚至涉及幾個國家,時間跨度長、涉及面廣、技術難度高、綜合性強,不確定因素多,復雜程度高,管理運作難度大,任何一個環節考慮不周,都可能帶來風險,影響項目的展開和承包方的利益。而且應該看到,當今的國際承包市場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買方市場,互相壓價競爭的現象普遍存在。承包利潤逐年下降,低價微利得標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競爭激烈的現實市場中,國際工程項目的主要利益相關方信息往往不對稱、地位也不平等,除了一些看得見、可以預期的風險以外,往往存在一些隱性風險,不進行科學的分析是難以識別的,不進行全程有效監控是難以管理的。在大型、特大型國際工程項目中,如果對風險的認識不足、投入不夠、防范不嚴、管理不科學,一旦出現較大風險,就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嚴重影響承包該項目的主要企業,甚至多個企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對承包國際水利工程的風險有所認識和了解,通過科學系統的方法對風險進行評估和控制,根據工程實際特點,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制定風險應對措施,高度重視,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加大投入,配置合理資源,構建全面的、嚴格的、科學的風險防范體系,才能克服和規避風險,減少或避免不確定性,降低項目實施過程中所存在的危險,抓住有利機會,降低損失,提高經濟和社會效益,進行有效的項目風險管理。因此,開展水利工程項目風險評估和風險分析對確保工程建設有序進行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根據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的實踐,國際工程承包風險可進行分類。

    1.1自然及環境風險

    1)氣象和環境的難度:如安哥拉北方雨季較長,給工程施工帶來較大困難;

    2)不可抗拒的力量:自然災害(地震、水災、火災等);

    3)想不到的地下條件:地質土質不符;

    4)傳染病的影響:如非洲國家的埃博拉病、瘧疾、霍亂等。

    1.2政治軍事風險

    1) 國家的國體與政體的改變;2)政策變化;3)政府政策的繼承性;4)戰爭、動亂、恐怖活動。

    1.3經濟風險

    1)貨幣波動:2)物價上漲,通貨膨脹;3)提高稅收:改變政府法令(包括海關稅);

    4)拖延付款:如借口文件要求,或未按合同規定,或雙方沒有達成一致意見而推遲付款,不僅使承包商被迫籌集和墊付較多資金,還可能受到許多難以預計的損失5)保險風險。

    1.4社會文化風險

    1)語言:2)文化;3)宗教差異;4)社會治安;5)公共關系6)衛生狀況。

    1.5合同風險

    1)保證合作的風險;2)分包者的違約。3)合同不規范;4)合同理解不透;5)報價風險。

    1.6人員風險

    1)合作者、人的選擇錯誤;2)勞工風險:拒絕使用外國人、工會抵制、招收不到工人。

    1.7設計技術風險

    1)工程變更:改變工程量和工程量估算的錯誤,工程質量變化,改變標高、場地和不交出場地等;2)有缺陷的圖紙;3)超規范的檢查。

    二. 國際工程承包常規風險應對措施

    在對特定的國際工程項目進行風險識別和初步分類之后,就要針對具體的風險進行風險分析。根據風險分析的結果以及環境、自身資源條件等方面的情況,確定應對特定國際工程項目風險的措施。目前這些措施主要有回避、減輕、預防、轉移和自留等幾個方面。

    2.1風險回避

    風險回避是指以一定的方式中斷風險源,使其不發生或不再發展,從而避免可能產生的潛在損失。如果經過風險分析發現,國際工程項目的實施將面臨巨大威脅,又沒有別的辦法可以控制風險,這時就要考慮放棄項目的實施,以免造成大的損失。采取回避策略,最好是在項目活動尚未實施時。放棄或者改變正在進行的項目,一般都要付出高昂的代價。但是,如項目繼續將會越陷越深時,經過仔細分析后必須斷然終止,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這里必須注意,任何國際工程項目都會有風險,風險回避是一種消極的風險應對策略,在回避風險的同時也失去了從項目中獲益的可能性。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根據國際工程項目和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考慮是否采取風險回避策略。

    2.2風險減輕

    風險減輕是指通過一定措施,降低國際工程項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減少后果的不利影響。對于已知風險,項目部可以調動相關資源,采取必要措施減輕風險。對于可預測風險或不可預測風險,項目部是很少或根本不能直接控制的,因此必須采取迂回策略,就是要投入較大成本、較多資源,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減少其不確定性,盡量使可預測風險或不可預測風險轉化為已知風險。如自然災害是水利工程建設中所存在的最大風險之一,洪水就是其中的一種,然而對于不同等級或類型的洪水,可以分析出它的流速、水位以及淹沒范圍等,從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估計洪水所造成的損失結果,并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泄洪、轉移下游的財產等方法,把損失降到最低。

    2.3風險預防

    風險預防是指通過采用技術措施或者管理措施來防止風險因素的出現或者減少已經存在的風險因素,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做到防患于未然。它是一種主動、積極的風險應對策略。如通過規范、明確、細化國際工程承包商與業主之間的合同條款,減少合同實施過程中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為了防止山體滑坡而采用巖錨技術錨住松動的巖體;為了防止基坑位移而采用排水、支護等措施;在治安不良的國家,承包商營房應有隔離區,有徹夜照明燈;在涉外工程結算中采用多種貨幣組合的方式付款,分散匯率風險等。

    2.險轉移

    任何一種風險都應由最適宜承擔該風險或最有能力進行損失控制的一方承擔,國際工程承包商在進行風險分析之后,把不適合自身單獨承擔的風險轉移給其他利益相關方,如銀行、保險公司、聯營體合伙人、分包商和設備材料供應商等,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風險轉移分為合同轉移和保險轉移。

    (1)非保險或合同的轉移方式。通過簽訂合同等方式將項目風險轉移給分包商、設計方、材料設備供應商等非保險方。對于一些實施起來難度大或無相應的人力、物力,認為風險較大的工程任務,可以將該任務分包給具有專業能力的分包商、設備廠家來承擔,明確規定雙方的風險責任,從而在將活動本身轉移給對方的同時,也減少承包商對第三方損失的責任。。

    (2)保險轉移。保險轉移是承包商將本應由自己承擔的、不確定性很大的工程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與保險公司簽訂保險合同,當風險事故發生時,就可以獲得保險公司的補償,從而使自己在支付一定的保險成本的基礎上免受更大損失。對于風險機會多、損失數額大的,投保顯得尤為穩妥。

    2.5風險自留

    風險自留是指風險留給自己,承擔風險事件的一切后果。與其他風險應對策略相比,它既不改變國際工程風險的發生概率,也不改變國際工程風險潛在損失的嚴重性。當采取其他風險應對策略的成本超過風險事件可能造成的損失,風險事件不會對國際工程項目造成很大傷害,企業有短期內承受最大潛在損失的能力,項目可能產生很好的預期效益時,可采取風險自留的應對策略。在選擇這一策略時,一定要做好計劃和資源準備,有時還要做應對演習。

    除了以上對策外,還要在資金、進度和技術等方面有充分的后備措施,以便一旦項目實際進展情況與計劃有較大出入時,啟動后備措施,保障項目的順利進行。

    三.當前應關注的突出風險及應對措施

    在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多變,金融形勢不穩定,我國企業大舉進軍國際水利工程承包市場,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市場的形勢下,我國國際工程承包業面臨的安全、匯率以及投資運營風險已經凸現。

    3.1人員安全風險

    由于我國的水利國際工程項目絕大部分在發展中國家,不少國家還處在熱點地區,如東南亞、南亞、中亞、中東和非洲等,環境復雜、風險叢生,在國外工作的中方員工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安全形勢。比如:在非洲、南亞部分國家面臨利益集團或恐怖團伙的武裝襲擊、敲詐勒索。以上這一系列威脅,已經給我國的國際工程承包業帶來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對國際工程的人員安全風險必須高度重視。

    要想降低風險,必須要建立完整、系統的安全防護制度和措施,加大監督、執行力度,及時敏銳地發現異常情況、積極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要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團隊,配備充足的硬件設施,制定詳細、周密的應急預案,并與我駐東道國大使館保持密切聯系;要加強施工現場、員工駐地的防護設施建設和管理,盡可能消除安全隱患;對具有潛在安全風險的工程項目,在合同談判的時候,可以通過要求增設專門的安全條款,規定由業主或者當地政府負責保護承包人員的安全,設立專項安全費用并提供足夠的安全保護設施等,盡可能降低安全事件發生的幾率。同時,還要通過分包、保險轉移部分風險。

    3.2匯率風險

    (1)選擇好幣種,優化貨幣組合

    外匯風險來自貨幣匯率的變動,妥善選擇交易貨幣,是一種根本性的防范措施。一般遵循“收硬付軟”的原則,在國際工程承包業務及工程設備出口貿易中,應選擇硬貨幣或具有上浮趨勢的貨幣;在工程承包業務及工程設備進口采購貿易中,應選擇軟貨幣或具有下浮趨勢的貨幣為計價貨幣。通常情況下,國際采購宜爭取采用美元報價和結算,即使采購法國或日本的設備,也可以選擇美元報價和采購。另外,考慮一定比例的軟硬貨幣搭配,以減少軟貨幣因匯率變動帶來的外匯風險。

    (2)利用保值措施,簽訂保值條款

    貨幣保值條款即貨幣指數化。在國際工程承包合同中增加貨幣保值條款,規定一種或“一攬子”保值貨幣,預先規定支付貨幣與各保值貨幣的匯率和調整幅度。也就是通過支付貨幣與各種保值貨幣掛鉤來達到避免外匯風險的目的。目前,較為常見的是指用“特別提款權”和“歐洲貨幣單位”,這兩種貨幣單位包括了國際上的主要自由兌換貨幣,有多種貨幣按一定的權重組成,各種貨幣有硬有軟,有升有降,因此匯率相對穩定。

    (3)籌資分散

    分散籌資,使籌資幣種多樣化,抵銷匯率波動生產的風險。通過分散籌資,可以在一定程序上抵銷交易風險,分散因戰爭、資金凍結、沒收等政治風險,還可以分散金融市場動蕩所引起的證券風險。

    (4)利用遠期交易

    遠期外匯交易是在外匯高層中變不確定因素為可確定因素的常用方法之一。通過預賣或買某種外匯以便同這種外匯的債權或債務相抵來避免外匯風險。

    (5)貨幣市場保值

    貨幣市場保值是通過在貨幣市場上借入外幣資金或進行外幣投資以平衡外幣債權、債務來防范風險的方法。

    (6)調整價格法

    在工程建設有關國際商務合同中注明如果因計價貨幣的匯率發生重大變化,其變動值超過合同總價的一定比例時,以匯率變動幅度的一定的比例重新調整價格,從而使交易雙方均攤了匯率變動而產生的風險。

    (7)外匯保險

    對于工期長的工程外匯風險期限也長,可采用投保貨幣的方法,將外匯風險進行轉嫁。只要交足保險費,當蒙受外匯風險損失時,保險機構就會給予賠償。

    四.結束語

    (1)承包國際水利工程建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市場風云變幻,在豐厚利潤的背后,潛伏著種種危機,承包商要多做調查研究,通過各種渠道掌握國內外信息、工程發展動態,加強風險管理,減緩風險,保障企業的經濟效益,找到規避風險措施,以避免和減小風險。承包商對上述的種種風險要認真分析,正確評估自己的抵御能力是否能承擔風險,這樣才能避免及轉移風險。

    (2)綜合以上分析,首先在資格預審階段,承包商應根據資格預審文件的介紹和對項目所在國的了解,對風險因素進行初步分析;其次,在研究投標報價階段,承包商應綜合風險分析的情況,對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決定是否參加投標,或者確定風險費用,以決定報總價;第三,在合同談判階段,力爭將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減小,增加限制業主的條款,并且采用保險,分散風險等方法來減少風險;第四,在合同實施階段,應經常對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尤其是對于發生可能性大的因素,應主動防范,同時應注意研究投標階段未估計到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盧國友,國際工程風險與防范控制對策[J],山西建筑第34卷第1期2008年1月

    篇(5)

    由于固定匯率旨在保護承包商盡可能地免受匯率波動影響,故承包商樂于接受。但它畢竟只是適用于一部分合同,對于那些在工程結算中不存在外匯支付和固定匯率的合同來說,其外匯風險將全部落在承包商方面。即使合同中規定有外匯支付和固定匯率,但由于外幣業務幣種的多樣化,也會造成外匯風險問題。歸納起來說,在國際工程承包中大量的外幣兌換業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當工程結算款與工程貨款(如進口設備材料貨款等)幣種不同時,必須要將所結算的工程款兌換成工程貸款幣種還貸。財會

    二、承包商在工程前期投入的外幣資本金一部分需要兌換成工程所在國貨幣,用以支付在當期的各項費用開支,當工程結束需要收回投資時又必須將工程結算款兌換成自由貨幣匯回母公司。

    三、工程結算款所形成的資產在轉化為其他資產費用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常性的外幣兌換,例如,用作從國外購置設備、材料,支付出國人員費用等。

    四、工程結束后的利潤應兌換成自由外匯匯回母公司。

    五、除上述之外的其他各種外幣兌換活動,例如上繳總公司管理費、支付集團內其他成員公司的代墊款、為避免外匯風險而進行的套期保值及購進期貨合約等。

    我國對外承包企業與其他企業相比,在外匯風險上存在許多獨有的特點:

    第一,外匯風險大小由合同條件決定。合同中規定的外匯比例越大,外匯風險就越小。這是因為:我國對外承包企業所承建的工程多在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通常都屬于外匯管制國家,通貨膨脹率高,當地幣貶值較快,特別是南亞、南美及非洲一些國家。所以按固定匯率盡可能多地選擇自由外匯結算,可彌補由于當地物價上漲導致工程成本增加及當地幣貶值而遭受的匯兌損失。依據合同條款的有關規定計量風險的大小是外匯風險戰略分析的關鍵。

    第二,我國對外承包企業的外匯風險既來源于項目所在國貨幣與自由外匯的兌換,也來自于自由外匯同人民幣的兌換。而且,大多數項目的當地幣與人民幣都屬于非自由兌換的貨幣。

    第三,外匯風險金額大、時間長、這是由國際工程本身的合同金額大、合同工期長的特點決定的;同時外匯風險種類多,即國際工程合同涉及到了外匯風險的各個方面。

    第四,外匯風險的防范不但要運用到一般金融工具,而且與項目的經營方式、施工組織與計劃、工程進度密切相關。

    自從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國際金融體系便進入了動蕩不定的浮動匯率時代。90年代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國際資本在世界金融市場上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流動,從而增加了國際金融體系的脆弱性。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和不斷加深、蔓延,使人們更加認識到外匯風險的嚴重性

    衡量外匯風險一般采用方差δ2、標準差δ和標準離差率V三種。

    方差δ2和標準差δ越大,表示企業收益與收益的期望值相差越大,企業收益的木確定性越強,外匯風險越大;反之,方差δ2和標準差δ越小,表示企業收益與收益的期望值相差越小,企業收益的不確定性越弱,外匯風險越小。

    此外,標準離差率V的計算公式不僅反映了企業收益與收益的期望值之間的差距,而且反映出單位預期收益所承擔的外匯風險大小,它可以在企業的財務戰略分析中作為外匯風險系數加以考慮。

    從跨國公司財務管理的角度分析,外匯風險是在不同種類的貨幣相互兌換或折算時,由于匯率的變動而造成損失或收益的可能性,所以它有時也稱為匯率波動的風險。我國對外承包企業外匯風險通常可以分為交易風險、經濟風險和外幣折算風險三種,如何從企業跨國經營戰略的高度對這些風險強化管理,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般來說,交易風險是指企業在以外幣計價的跨國交易(即外幣交易)中,由于匯率的變動而造成的未結算的外幣交易中發生外匯(兌換)損益的可能性。這種外匯風險是以外幣交易為前提的,當外幣交易的發生日與結算日之間存在著匯率變動的可能性時,交易風險就會產生。從我國對外承包企業財務戰略的角度分析外匯交易風險,主要應該把握以下幾點:

    一、企業運用決策變量的能力。

    第一,預測企業選擇適當的計價貨幣以避免外匯風險的能力。人們一般認為,當企業的債權與債務幣種不同時,企業一般選擇在付匯時以軟幣(即在付款期內呈現下降趨勢的幣種)計價,收匯時以硬幣(即在收匯期內呈現上升趨勢的幣種)計價。但這種計價方式通常要受到交易本身條件的限制,實際上交易雙方均會采用相同的商業策略,其結果是若一方想要避免外匯交易風險,則必須相應以較高的交易成本為代價。但是,企業可以從不同的戰略層次來分析其選擇適當的計價貨幣以避免外匯風險的能力。即:(1)從企業集團整體的債權債務幣種的平衡來分析;(2)從企業在東道國的債權債務幣種的平衡來分析;(3)從特定項目的債權債務幣種的平衡來分析。企業選擇適當的計價貨幣以避免外匯風險的能力隨上述戰略層次的上升而不斷提高。

    第二,提前或推遲結匯的能力。企業可以通過提前或推遲結匯的方式,選擇適當時間兌換外匯清償債務,但這要依據企業的綜合財力和融資能力而定。企業的綜合財力和融資能力越強,提前或推遲結匯的能力也就越強;反之,企業的綜合財力和融資能力越弱,提前或推遲結匯的能力也就越弱。

    第三,收支沖銷。雖然跨國公司集團各成員單位之間的債權債務大多都是由外匯交易所形成,但它們相互之間可以通過財務轉賬的形式將一部分債權債務彼此沖銷,從而避免外匯交易風險的產生。衡量這部分金額可以更加準確地分析出企業外匯交易風險的程度。

    第四,其他各種決策變量的利用能力。企業對其他各種決策變量的利用能力如何,均可以參照上述三種方式分析。財會

    二、金融工具的可利用情況。

    目前,國際金融市場上比較常用的金融工具有:遠期外匯合約(ForwardExchangeContract)、外匯期貨合約(ForeignExchmpFuture)、外匯期權合約(ForeignExchangeOption)、貨幣互換(CurrencySwap)等.雖然金融工具仍處在不斷創新之中,但就金融工具的使用目的來說,無外乎有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機三種。在國際工程界,人們普遍認為“承包商應賺工程的錢,而不是外匯差價的錢”,這意味著承包商使用金融工具的目的不在于外匯投機,而是在于套期保值。當然,如果確有套利的機會,人們一般也會加以利用。必須注意的是,相對于外貿公司來說,我國對外承包企業在使用金融工具套期保值時有以下特點:

    第一,外購施工機械設備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由國內母公司運作。這是因為我國對外承包企業在海外承攬項目的資金在現階段主要來源于國內銀行,用于項目建設的外購施工機械設備一般由國內母公司代購并代墊資金,所以外購施工機械設備的套期保值工作主要也就由國內母公司運作。

    第二,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相互分離。工程收入是隨著工程的進度逐步獲取,通常都長達數年,對工程收入的保值只能根據施工進度情況分階段進行,其保值的對象一般都是當地幣結算的部分。但工程成本中需要保值的是那些大部分在工程初期業已支付的外購機械設備及動員費等,其保值的對象是所支付貨款的外匯部分,期限一般都短于一年。由于工程收入與成本的時差大,保值對象不同,所以工程的收入保值和成本保值常常是相互分離的。

    第三,金融工具的使用往往要受到東道國金融市場的限制。這種限制主要表現在:(1)我國對外承包企業所承攬的工程多在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較為落后,實際可利用的金融工具一般都十分有限;(2)東道國的貨幣貶值較快,利用金融工具進行套期保值的成本太高;(3)東道國一般對外資企業在使用金融工具都有諸多限制。

    經濟風險是指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中由于匯率的意外變化而使企業的營業額受到影響,或者是它的國內經濟投入和產出的價格相對于其他方面價格的變動而產生的影響所帶來的風險。作為一種潛在的風險,經濟風險直接影響到我國對外承包企業在海外的經濟效益和投資的經濟價值。分析經濟風險的目的在于評估由于意外的匯率變化使企業未來現金流量發生的變化。

    經濟風險的短期影響是指匯率變動對公司年度預算中預期現金流量的影響,它主要取決于不能隨意更換的計值貨幣;中期影響是指匯率變動對公司未來二至五年內預期現金流量的影響;長期風險是指匯率變動對公司未來五年以上預期現金流量的影響。

    匯率變動能否構成經濟風險,要視情況而定。當外匯匯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以及外匯匯率與利率之間均存在有效均衡時,即購買力平價(PPP)和國際費雪效應(IEF)均能實現時,則企業應該能夠通過調整對外提品或服務的價格以適應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化,這樣可以抵消匯率變化給預期現金流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經濟風險可以避免;若上述有效均衡不存在,即購買力平價和國際費雪效應不能實現,企業便不能通過調整對外提品或服務的價格來適應生產要素價格的變化,這樣外匯風險也會產生。

    就國際工程承包來說,經濟風險時刻存在,但經濟風險的大小要依據合同的支付條件而定。當合同規定外匯風險由業主承擔時,則企業的經濟風險僅限于業主依據合同規定不能給予補償的部分;當合同規定存在調價公式時,除固定費用部分要承擔經濟風險外,物價指數的增長不足以抵消當地幣貶值的部分同樣要承擔經濟風險;除上述兩種情況外,合同中規定由當地幣支付的部分也要受經濟風險的影響。在具體分析經濟風險時,通常是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即外匯匯率每變化一定量的百分比對企業預期現金流量產生的影響。

    從企業財務戰略分析,采用市場多國化和經營多元化的戰略可有效地減少整個公司中長期的外匯經濟風險。至于單個項目,利用分包經營的方式,可將當地幣計價的合同盡可能地分包給當地分包商,以減少合同本身固有的經濟風險(參見案例一)。特別指出的是,企業在簽訂分包合同時,一般不能用主合同支付幣種以外的硬通貨作為分包合同的支付價款,否則將可能使企業增加額外的經濟風險(參見案例二)。

    案例一利用項目分包避免經濟風險的成功案例

    鑒于泰國巴帕南水閘項目是屬于用當地幣支付的合同,作為主承包商的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在對該項目進行外匯風險分析時,考慮到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便盡可能地減少前期外匯投入,最大程度地減輕可能發生的當地幣貶值引起的經濟風險。為達到上述目的,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準備采取將其中的預應力破樁基礎工程分包給當地承包商的戰略。其戰略分析如下:財會

    按主合同規定,該項目的涵閘基礎工程、水閘基礎工程、船閘基礎工程均采用預應力砼樁。

    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此項分包工程未來的債權約為3.4億泰銖。按投標時的匯率折合約1379萬美元。對此有兩種戰略方案,即:

    【方案一】項目自行組織生產,全套施工設備靜壓樁機及設備操作人員由國內提供和派遣,在現場布置預應力砼樁的生產線,主要材料水泥在當地采購。在不考慮水泥未來通貨膨脹的情況下,方案一表明,若自行組織生產,公司為此項工程需投入外匯約883萬美元。

    【方案二】與此同時,公司組織人員對當地承包市場做了充分調查,認為當地公司完全有能力承擔該項目規定的砼樁基礎工程,而且市場較為成熟。

    方案二表明,如果該分包工程采取當地分包形式,分包合同價格為2.3億泰銖,全部采用當地幣投入。此金額按投標時匯率折合約941萬美元。

    通過對上述兩方案的比較,在不考慮外匯風險的情況下,上述方案一優于方案二。但考慮到方案一需要全部投入外匯,只要泰銖貶值超過6.62%,方案二就會優于方案一。況且該項目工期長,所面臨的經濟風險大,故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采取了將此項工程分包出去的決策。結果是該項目開工半年后,東亞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泰銖對美元大幅度貶值,由于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在預應力砼樁基礎工程中采取了正確的分包戰略,從而避免了泰銖貶值可能引起的匯兌損失約300萬美元。

    案例二分包合同支付幣種選擇不當導致的匯兌損失

    仍援引上例,1996年11月12日,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與國內某公司就泰國水閘項目引河開挖工程簽訂一份《內部分包合同》。按該合同規定,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作為泰國水閘項目的主承包商,將其所承包工程的一部分——擋潮閘上下游引河土方開挖工程分包給對方。該項工程上方量約350萬方,1997年元月開工,1998年10月完工。分包合同采用單價承包方式,引河開挖綜合單價為2.00美元/m3,支付幣種為美元40%,泰銖60%,美元與泰銖的兌換率按結算當日銀行的賣出價計算。

    由于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所承攬的泰國水閘項目主合同是采用泰銖計價,所以這一分包合同不但沒有避免主合同的經濟風險,而且承擔了分包合同泰銖對美元貶值的全部風險。結果是,1997年7月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后,泰銖與美元的兌換率由簽約時的1美元兌換25泰銖最高上升到1998年1月份的1美元兌換49泰銖,該項分包使中國水利電力對外公司損失216萬美元。

    現代會計是以統一的貨幣計量單位為前提的,這一前提要求不同種類的貨幣在會計上必須要折算成同一種類的貨幣,通常這種折算是將各種外幣按照一定的匯率換算成會計上的記賬本位幣,這就是所謂的“外幣折算”,它又可細分為外幣交易的折算和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兩種。這里的外幣折算風險所指的只是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風險。

    外幣財務報表的折算風險實際上就是外幣折算時出現折算差額的可能性。衡量外幣報表的折算風險程度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而且三者之間互有牽連。這種風險有別于交易風險和經濟風險,因為交易風險與因外幣交易而引起外匯實際周轉的風險相關,它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經濟風險與匯率的意外變動有關,它也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而外幣折算風險的大小與折算時所選擇的具體匯率相關,是會計計量上的差異,所以也稱“賬面風險”或“會計風險”,它一般不直接影響企業的現金流量。但是,這種風險也是由于匯率變動所引起,并且它與企業合并后的股東權益大小直接相關,因而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外匯風險。

    從理論上講,如果設法使合并資產負債表上的外幣資產同相應幣種的外幣負債在金額上保持一致,則外幣折算風險可以避免,這就是所謂的“資產負債表保值法”(BalanceSheetHedge)。但這種方法由于受到客觀經濟條件的限制,實際上很少使用。我們認為,除企業本身通過調整外幣資產與外幣負債的結構外,避免和降低外幣折算風險要按照第21號國際會計準則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我國現行有關外幣折算的會計準則。因為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沒有區分出外幣財務報表會計主體的經濟類型,實際上是統一把它們歸類為在國外獨立經營的經濟實體,這樣就忽略了我國目前在國外經營的單位實際上大部分都是國內母公司的組成部分,以及整個外經行業的海外業務主要分布在欠發達國家這樣一個既定的事實。其結果是,企業的外幣折算風險加大,企業利潤受匯兌損益的影響而在各年度間呈現較大的波動,既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又扭曲了企業的經營業績。

    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曾在其《第52號財務會計準則公告》中提出“功能貨幣”的概念,并規定:財會

    (1)對于自主經營的國外子公司,應以當地幣為功能貨幣,外幣財務報表折算時采用現行匯率法,折算差額列入資產負債表股東權益內,作遞延項目處理;

    篇(6)

    1.海外代表處所在的地區財務會計法律規定與國內存在差異,國內公司的財會制度不能直接適用于海外代表處。

    隨著“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我國走出國門的企業數量在逐年增加,加上其他國家也在積極開拓外國市場,海外市場的競爭逐年加劇。財務會計管理是一個企業管理的重要環節,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及時調整原有的財務制度使其適應當地的規定,就會給企業的財務管理帶來風險,對企業的業務開展帶來阻礙,影響開拓海外市場的進程。很多中國企業把國內的財務會計管理經驗搬到海外財務會計管理工作中,結果往往是失敗的。

    2.海外代表處的財務會計管理人員在短時間內無法掌握當地的稅收管理制度,從而給代表處的財務會計管理帶來風險。

    稅收管理是財務會計管理的重要工作內容。國家之間的稅收制度存在非常大的差異。比如我國的稅收憑證是發票,而在世界上的許多國家,發票僅僅是財務管理的記錄而已。海外代表處的財務會計管理適用所在國的稅收管理制度,使得海外代表處財務會計管理人員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一般而言,一個國家的稅收政策、征稅數額計算方法和征稅方法都比較復雜,很難在短時間得以掌握。一個地方的稅收體系不僅僅包括所在國的稅法,還包括當地的商法、經濟法和相關的行業法規。可以說,沒有接受過專業的系統的學習是無法理解的。在過去,許多企業在“走出去”前做好了充足準備仍然要準備這方面的學費,因為稅收管理方面存在許多不可預料的風險。海外代表處的財務管理人員大部分來自國內,之前對當地的稅收管理制度沒有了解,這給海外代表處的稅收管理帶來一定的風險。

    3.匯率波動會為海外代表處的財會管理帶來外匯風險。

    自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世界金融市場一直處于一種敏感、不穩定的狀態。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匯率的變化。匯率變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影響到海外投資的經營利潤,給財務管理決策帶來風險。另外,所在國的外匯管制政策也會給海外代表處的財會管理帶來風險。目前世界上約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施嚴格外匯管制,另外還有20-30個國家和地區實施部分外匯管制。在實施外匯管制的國家,企業資金的回流難度較大,經營利潤難以匯回。除了匯回的資金,剩下的外匯就要依靠海外代表處自行消化。如何使得這些資金發揮最大的效果,做到保值、增值成為了海外代表處的財務會計管理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走出去”戰略下海外代表處財務會計管理策略

    1.企業在“走出去”之前一定要對代表處所在地的情況進行了解。

    首先,企業要收集所在國的財務會計相關法律,了解當地的財務管理制度和稅收制度。其次,要收集當地政府的相關政策,了解當地政府是否存在招商限制政策。隨著中國“走出去”戰略實施,中國企業在國外市場的占有率不斷提高。一些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對中國企業投資進行了限制。所以,企業在“走出去”之前必須收集當地政府的相關政策情況。最后,企業在“走出去”前要收集當地銀行的情況。企業的經營離不開銀行,收集當地銀行的優惠信息有利于降低企業經營的成本,提高財務管理的效果。

    2.海外代表處要建立起全新的財務會計管理制度,不能照搬國內的管理經驗。

    這就要求財務人員必須要熟悉所在國家的財務管理制度,避免因法律問題發生財務管理風險。因此,要加強對海外代表處的財務人員管理,通過培訓不斷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水平,確保財務人員的個人能力可以符合海外工程項目部門的要求。海外代表處可以通過聘請當地的財務會計管理人才來解決一開始的管理難題。聘請當地的財務管理人才,是企業發展國際化的一個趨勢。

    3.海外代表處的財務管理要盡量降低外匯變動帶來的風險。

    面對外匯變動,可以通過選擇適當的結算幣種來減少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降低外匯風險。這就要求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具有長遠的發展目光,通過匯率分析對不同幣種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判斷,從而選擇最有利的幣種。除了幣種選擇外,還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衍生產品來降低外匯變動帶來的風險。另外,為了減少項目所在地的外匯管制政策的影響,結算貨幣盡量避免使用當地的貨幣。

    三、結束語

    篇(7)

    一、財務決策內涵

    財務決策是對財務方案、財務政策進行選擇和決定的過程,又稱為短期財務決策。財務決策的目的在于確定最為令人滿意的財務方案。只有確定了效果好并切實可行的方案,財務活動才能取得好的效益,完成企業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管理目標。因此財務決策是整個財務管理的核心。財務決策需要有財務預測的基礎與前提,財務決策則是對財務預測結果的分析與選擇。財務決策是一種多標準的綜合決策。決定方案取舍的、既有貨幣化、可計量的經濟標準,又有非貨幣化、不可計量的非經濟標準,因此決策方案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平衡的結果。

    按照決策所涉及的內容,財務決策可以分為投資決策、籌資決策和股利分配決策。前者指資金對外投出和內部配置使用的決策,次者指有關資金籌措的決策,后者指有關利潤分配的決策。另外,財務決策還可以分為生產決策、市場營銷決策等,其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生產領域中生產加工方面的決策與銷售中有關價格、銷售量和利潤最大化的決策。

    二、航運企業財務決策中市場風險分析

    (一)航運價格周期性波動  國際航運市場受到世界經濟、政治形勢、國際貿易與供求的影響,呈周期性波動。受國際航運市場的影響,航運價格也呈現周期性的波動。航運企業能否達到既定的利潤目標及保持強有力的競爭能力與市場份額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運輸成本。而航運價格長期在低位徘徊,使得航運企業處于低利潤甚至虧損狀態下運營。由此,航運價格的波動風險將直接對航運企業運營業績產生影響。

    (二)燃料油價格波動 燃料油成本是航運企業營運成本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以2008年中遠航運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其燃料油成本占主營業務成本的30%左右。其他航運公司這一比例則更高,這很大程度上歸結于國內許多航運公司缺乏有效的控制燃料油價格波動對企業成本影響的管理方式,而基本上是被動地接受燃料油價格的上漲。燃料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必然會導致燃料油成本的上漲。一方面,這將導致航運企業的營運成本增加,降低航運企業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也會加大企業財務業績水平的波動,不利于企業進行投資與融資。

    (三)利率波動 與其他行業相比,航運業的特殊性在于其設備很大比例是通過融資租賃方式的方式引進的。由此,航運企業面臨的利率風險主要存在于向商業銀行的貸款和債券的發行中。以浮動利率融資的貸款和債券的發行,會因市場利率的上升而蒙受損失。當然,浮動利率債務可以起到一定的風險對沖作用。當利率上升時往往也是經濟需求旺盛的時期,航運公司增加的收益可以抵消利率上漲而增加的利息費用。而經濟衰退時期,利率的下降也會減少利息費用。對于航運企業而言,在市場利率波動較大的情況下,由于資產負債表內外頭寸價值或金融工具價格距離可以根據市場利率的變化而重新調整的時間長短不同,從而可能導致其價值和收益發生差異。如果在利率發生變化時,航運企業的資產和負債各自調整的數量不一致,就會發生利率風險。對于上市特別是在海外上市的航運企業來說,利率的波動會直接影響公司的股價。

    (四)匯率波動 在當今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下,由于各國的貨幣制度與政治經濟的差異,匯率的波動是必然的。因此,外匯財務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對于企業來說,匯率的風險是雙面的,企業有可能從外匯的交易中獲得收益,也可能遭受損失。從財務的視角看,航運企業從融資、項目投資到企業日常經營中的收支項目,大部分是以外匯來計價結算的。尤其的債券的發行,由于其時間長、數額大、還本付息面臨的外匯風險更大。對于我國大部分航運企業來說,近年來人民幣的升值使得航運企業收入大幅度下降,利潤總額降低。

    三、航運企業財務決策中風險管理解決對策

    (一)充分使用資產與業務組合策略 對于航運企業來說,航運市場經濟景氣時,運費上漲,擁有越大的運載能力則盈利能力越強。而當航運市場經濟不景氣時,擁有越大的運載能力將對企業經營業績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為應對航運價格的周期性波動,航運公司采取的最優資產組合配置為:在運費上升的時候,通過減持現金來持有更多的航運資產,從而達到增加公司盈利的目的。而在運費下降或處于低位的時候,航運企業則應該增加現金持有量,以增加公司的抗風險能力與其它商業投資的機會。航運業的高波動性使得大多數國際航運企業意識到,單純的規模擴張并不能消除這種行業整體的波動,為了管理波動風險,航運企業必須走多元化道路。從表1中各航運企業多元化業務分布中可以看出,中國航運企業擴張方向相似度較高,都在海運業務外進入了物流、港口、造船、集裝箱、貿易等領域。而做為“航運老大”的馬士基則將多元化業務指向石油、零售等高風險回報率業務領域,通過引入石油開采與造船業務,馬士基在努力對沖主業成本的風險,同時,引入石油與零售業務也提高了馬士基的風險資本回報率。

    國際上另一種應對航運價格波動的方式是使用遠期運價合約(Forward Freight Agreements, FFA)。FFA是買賣雙方達成的一種遠期運費協議,是一種純粹的金融產品,使用FFA進行價格風險轉移和套期保值能有效的規避與減少航運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二)適時使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燃料油價格風險 航運業的高波動性來自于它對影響因素的高度敏感性,而這些影響中最難以預測的就是油價。油價的波動決定著船用燃料油價格的波動,而燃料油正是航運企業成本的重頭,一般占到總成本的三分之一。與國外航運企業相比,我國航運企業明顯缺乏有效的防范燃料油價格上漲的工具。國內航運企業主要通過集中采購、規模采購、降低能耗或將燃油價格上漲風險轉嫁給客戶等手段來控制企業燃料油成本。從長遠看,這將不利于保持企業發展與國際競爭力。期權、互換和期貨等衍生金融工具則是較好地控制燃料油價格波動風險的手段。國內企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與風險偏好選擇適合的套期保值工具。目前國內與石油相關企業大都通過新加坡石油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業務。國際燃料油價格走勢一般較難判斷,因此,制定套期保值計劃對于防范燃料油價格波動風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通過多種手段降低利率風險 首先,為了達到降低利率風險與降低成本的目的,航運企業可以選擇在長期債務的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對于外債額度較大的船舶融資項目,應該對融資交易方案與利率互換方案進行公開招標。其次,航運企業可以基于當前與未來經濟狀況與金融市場的發展趨勢對利率的走勢進行預測,這對于減少利率風險敞口與利率意外變動的風險的影響起到積極的作用。利率波動較大時,可以通過靈活安排銀行貸款規避利率波動帶來的損失。即在利率下降時保持較高的存款比例,提前還貸降低財務費用,而在利率上升時,可以提前支取、并再存入以套取較高的利率。再次,航運企業還可以利用貨幣市場保值、遠期市場保值、遠期利率協議、利率互換、利率期貨和利率期權對利率風險進行套期保值。

    (四)積極采取外匯風險事前防范措施 航運企業在對外提供海運服務或勞務輸出、資本借貸、船舶買賣等談判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合同中使用的貨幣、結算方式、合同價格等易產生匯率風險的因素。在貨幣選擇方面,收匯應堅持“出口收硬幣,進口收軟幣”的原則。提供服務或者勞務,享有債權,以硬幣計價可以有效防止匯率下跌造成的損失,而在進口服務或者勞務時以軟幣計價則可以有效減輕因匯率上揚造成的付款負擔。當然這種策略的成敗取決于交易雙方的議價能力,在實際中應該權衡使用。另外,訂立貨幣風險條款也是企業減少外匯風險的方法之一,它通過將匯率造成的損失分攤給買賣雙方來減輕企業因軟幣收匯、硬幣付匯而承受的外匯風險。在航運企業對外提供海運服務或勞務輸出、資本借貸、船舶買賣等合同簽訂以后,外匯風險就已經存在。航運企業可以通過選擇遠期外匯交易、擇期外匯交易、掉期外匯交易、外匯期權交易、即期外匯交易、出口押匯、外匯期貨交易等方式買賣外匯,從而達到減少或消除外匯的風險。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水市| 安丘市| 长宁区| 嘉黎县| 宁河县| 图木舒克市| 和田市| 怀安县| 湛江市| 鲜城| 辛集市| 北碚区| 故城县| 黄龙县| 外汇| 视频| 龙里县| 靖西县| 通城县| 宁都县| 涞源县| 平凉市| 宣化县| 广水市| 兴和县| 武隆县| 如东县| 武清区| 黔江区| 石嘴山市| 潜山县| 湘乡市| 比如县| 乌兰察布市| 浏阳市| 诸城市| 黄冈市| 同仁县| 万源市| 广饶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