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中西方文化差異體現

    中西方文化差異體現精品(七篇)

    時間:2023-11-01 10:08: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西方文化差異體現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西方文化差異體現

    篇(1)

    英語教學文化差異滲透方式一、引言

    一門語言的習得,必然會觸及到該語言所體現的文化,文化必然會體現在語言當中。中西方的地理歷史、人文環境、等諸多差異,使得人們在思維、習俗、觀念等方面存在反差。我們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經常會遇到文化差異的問題,從而影響我們對所接觸內容的理解。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在課堂上滲透文化,了解差異,更好地進行教學。而如何進行滲透,也是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英語教學中的文化難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時,更側重的是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體會、分析和消化。那么,我們就更加注重對英語語言的掌握。而語言中所體現出的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日常習俗、習慣用語等文化問題卻為我們理解語言造成了障礙。這樣的障礙,輕則讓我們不知作者的意圖,重則在理解上與原意大相徑庭,鬧出笑話。更甚者,則讓我們對作者有所誤會,對語言有所誤會,對其文化有所誤會。

    以上這些現象,都會給我們的英語教學造成困難,不但打消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得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了解決這樣的難題,我們十分有必要在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特點、人文歷史知識、背景所導致的人們思維、觀念、行為、飲食、建筑、服飾等文化層面的差異。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不是刻意為之,而是體現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它可以隨時進行,不必大張旗鼓,只需潤物細無聲就好。通過語言的學習,將其中所表現出來的文化意義提供給學生,甚至可以當作學生課外閱讀內容,增加學生的文化素養。學生也不再是干巴巴地學習語言,而是更多地了解字里行間中的文化,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既然我們要在大學英語中滲透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那么都有哪些差異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

    首先,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不同。中西方在地理環境上有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直接導致了人們在生活上選擇不同的方式,從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中產生的大量與之相關的語言。如果我們了解了其生活方式,自然也就能更好地體會這些語言所表達的含義。我們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漢語中和農業以及飲食相關的詞匯就很多。例如,民以食為天、煮豆燃豆萁等比喻的語言,就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西方卻不善農耕,而善航海,從而產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語言。例如,land before the wind(生活輕松的地方)。

    其次,人文歷史環境的差異所導致的思維方式不同。中西方的幾千年歷史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環境,盡管個體對很多事物的看法不盡相同,但就整個民族來說,一些思維早已根深蒂固。大體上而言,這些差異一般體現在稱謂上、打招呼上、對于語言的理解和聯想上、對顏色和動物的喜好上、社交禮儀上、性別差異上、感彩上、委婉語上、表達方式等方面。例如,中國文化中,為了顯示對長輩和上級的尊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稱呼其頭銜;而和西方人在一起,有的時候很難區分出誰是領導。中國人重血緣關系,親戚之間的稱呼是十分具體的,而西方人卻僅用幾個詞來指代所有的親戚。中國人喜歡龍,西方人認為那是邪惡,諸如此類的東西很多。

    再次,信仰等差異所導致的價值觀不同。中國人深受儒家倫理思想影響,重仁、愛、尊師,也崇尚老子的道家思想,崇尚無為,同時還信奉佛教,宣揚佛法無邊。而西方則信仰基督教,以圣經為其行為準則。中國人信奉天人合一,強調集體、克己,穩中發展,故土難離。而西方人強調天人對立,崇拜個人主義,主張自由平等,注重個性發展。這些差異是的中西方語言內容也大不一樣,如中國人常說落葉歸根,常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西方人則有冒險精神,常說個人英雄。

    當然,除了以上所羅列的差異之外,還有很多方面的不同。大學英語教學中所涉及的差異,一般也是林林總總,但一般都不會以上范圍。

    四、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方式

    由于文化差異體現在社會、科學、教育、活動等各個方面,我們在滲透文化的時候,應不拘一格,采取靈活的形式,循序漸進地進行。

    首先,以課堂內容為基礎,采用解釋說明的方式,通過語言的習得逐漸滲透文化。我們在進行教學時,應以教學內容為基石。在學習蘊含文化內容的語言時,清楚地講解隱藏在語言之中的文化特征,說明作者的寫作意圖、背景、思想觀念,以及深受何種信仰的影響等。

    其次,在第一種方式的基礎上,采用聯想、聯系的方法,與用融合和比較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文化差異意識,進行文化滲透。我們在進行基本的講解文化之后,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聯系相關的文化內容。在進行這些文化滲透時,可以比較一下這類文化和原有文化之間的異同以及它們與中方文化的異同。學生在熟悉了這些異同之后,就會自然而然地培養出文化意識,在涉及到文化的語言之中比較。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的文化素養,也利于我們進行文化滲透,提高教學效果。

    再次,利用課外語言資料和閱讀內容,通過自主學習,采用適當性原則,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文化知識,進行文化滲透。課堂時間畢竟有限,而課堂中的文化滲透也是十分有限的。為了使學生更加了解文化差異,我們在進行教學時可以采取提問、布置任務、討論等方法,讓學生增加閱讀量。大量的閱讀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文化信息量,也提高了學生語言習得的效率和質量,有利于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進行自主學習,也有利于學生提高本身的語言能力,增加學習興趣。在興趣的前提下,了解了更多的文化知識。反過來,也正是這些文化知識提高了學生的閱讀實踐能力和水平,它們是相輔相成的。

    除了以上的這些方法,我們還可以通過選修課、講座等諸多方式,利用圖片、電影、歌曲、文學作品來講解中西文化中動物、顏色、遣詞造句、節日由來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文化滲透。

    五、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不僅是語言的教學,也是文化的教學。我們需要倒入文化,進行文化差異的滲透。只有進行文化滲透,才能使學生真正地了解教學內容,語言的魅力,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語言研究出版社,1989.

    \[2\]馬菡.試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12).

    \[3\]吳國華.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干擾問題.外語學刊,1990,(03).

    篇(2)

    關鍵詞: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中式菜譜 翻譯原則 翻譯技巧

    一、引言

    在“民以食為天”的中國,飲食文化是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式菜譜更是其重要體現。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中國與國際的交往日益頻繁。如今,許多外國朋友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也對其菜名的涵義、使用原料、烹調方法等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然而,不準確的英文譯名不僅無法體現中華名族的優秀飲食文化,而且會影響外國游客的胃口。可見,中式菜肴的準確英譯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加深國際交流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

    不同的自然環境、人文背景造就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其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飲食則精致巧妙。兩者在飲食觀念、對象、方式、菜品命名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差異。

    1.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差異。

    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背景下,中國飲食進一步體現著食以味為先的觀念,食物首先要色香味俱全,而后才是營養搭配。而西方飲食則較為理性,烹調重營養而輕味覺。

    2.中西方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肴主要是補充能量的,所以愛吃高能量的食物。而中國的菜肴是“吃味”的,攝取的食物包羅萬象。

    3.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體現在烹調方式和進餐方式等方面。就烹調方式而言,首先是原料的加工,中餐就十分講究,加工后的原料形狀多種多樣,有整體(Whole)、塊(Cubes)、片(Slices)等,西餐原料的處理則較為簡單,一般有整體、塊等;其次是火候,再者是調味,中餐較西餐而言,烹飪方法更繁復多變。在進餐方式上,筷子對刀叉、圓桌對長桌的對比都體現著中西方文化的極大差異。

    4.菜品命名的差異。

    西菜命名多實用性,突出菜品原料。中菜命名則注重表情達意,多富于藝術性,除少數一般大眾菜肴以原料直接命名外,相當一部分菜是以創始人、景物、典故和傳聞來命名的。

    三、中文菜單英譯原則

    隨著中國與國際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涌入中國,在宣傳中國豐富的飲食文化方面,一份精妙準確的菜單就是一支好的廣告。菜名的翻譯不僅是語言層次上的意譯,而且是文化層次的傳譯,譯者在翻譯時必須遵循一些相關的原則。

    1.避免文化沖突。

    中文菜譜為追求其“意”美,命名時常借用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食的動物名,翻譯時應按原料名直譯,如果原料本身是西方人忌食的,則可省略。如“脆皮乳鴿”,西方人認為鴿子是和平的象征,不能食用。考慮到此種情況,此類菜在英譯菜單上就應省略。

    2.注重原料,避虛求實原則。

    大多數中文菜名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背景及文化特色,其中不乏神話典故、自然聯想等。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此類菜名應從其原料出發,采用轉譯或意譯。如“百鳥歸巢”,應譯為“chicken and pork with egg and bamboo shoot”。

    3.音譯原則。

    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且也被外國人接受的傳統食品,可使用漢語拼音注譯。如:餃子(jiaozi)。還有些用地方語言或音譯拼寫的菜名,則仍保留其拼寫方式。如:豆腐(tofu)。有些流傳廣泛的傳統菜點在音譯后還可以附加說明。

    四、英譯中文菜單的技巧

    漢英語言差異很大,因此在翻譯菜單時,譯者應盡量體現出其原料、烹飪方法、味道形態,以讓人一目了然。

    1.初加工中的英語對應語。

    中國菜肴制作較為復雜,在正式烹制之前,要先對原料進行初步加工,如去鱗(scaled)、剝皮(skinned)等。中國菜肴的加工注重刀工,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ed)、切丁(diced)等。

    2.烹調方法的英譯。

    中餐的烹調方法極其多樣,大致分類如下:燒、燴、燜(braise);燉、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é);煮、汆、涮、白灼(Boil);燒、烤、烘(roast,barbecue,broil),而蒸(steam)、腌、鹵、醬、熏(smoke)、釀、扒、燙、糟等有其對等詞,可一對一翻譯,較特殊的做法如“油淋”可歸入“煎炸”類,西餐沒有“拔絲”方法,類似方法為candy,toffee。應注意的是,英譯時除了“烤”(roast)外,均采用動詞的過去分詞形式。

    3.直譯及轉譯法。

    直譯法能較好地保有菜肴本身的特色,是一種可取并且實用的方法。菜名的直譯可借鑒下列格式及技巧:

    以主料開頭的:主料(名稱/形狀)+with+配料;如:白靈菇扣鴨掌(Mushrooms with Duck Feet)。

    以烹制方法開頭的:做法(動詞過去式)+主料(名稱/形狀)。如:火爆腰花(Sautéed Pig’s Kidne)。

    以形狀或口感開頭的:形狀/口感+主料。如:脆皮雞(Crispy Chicken);做法(動詞過去式)+形狀/口感+主料+配料。

    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人名(地名)+主料。如:麻婆豆腐(Mapo Tofu (Stir-Fried Tofu in Hot Sauce))。

    菜名含器具的可譯出器具,也可直接譯出原料。如:八珍火鍋(Eight Delicacies Hot pot)。

    4.意譯法。

    有些中文菜名極具象征意義或由神話典故得來,需采用意譯法。如“螞蟻上樹”,若直譯為Ants Climbing Tree,可能會引起外賓的詫異。螞蟻在中餐中雖可以入菜,但此螞蟻非彼螞蟻,而是用醬油和淀粉和過的肉末,應意譯為Sautéed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

    五、結語

    通過菜名這一窗口,食客可以領略中國文化特別是民俗文化的絢麗多彩,領略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中文菜名的準確英譯是極為重要的。中文菜名由于其文化背景和地方特色,翻譯時要克服語言與文化的雙重障礙,因此要準確且生動地翻譯出中文菜名較為困難。譯者需熟知中西飲食文化知識、飲食漢英語的對等轉換等。英譯中文菜名的方法不可能是單一不變的,譯者可運用多種翻譯技巧以達到通過菜名能很好地體現菜肴本身的特點,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蘊。

    參考文獻:

    [1]陳克成.旅游交際英語通[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黃承球.中國菜譜英譯初探[J].廣西師范學報,1997,2.

    [3]黃海翔.中餐菜單英譯淺談[J].中國科技翻譯,1999,1.

    篇(3)

    一、初中英語教學進行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語言和文化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二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通過語言,人類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反過來,文化也促進了語言表達方式的靈活多樣。漢語和英語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語言,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同一情境下可能會有不同的意義。初中生在學習英語時,只有對西方文化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才能真正靈活運用英語。如今是21世紀,國際交流越來越密切,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承擔著文化滲透方面的重任。只有將文化滲透在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才能滿足國家對英語人才的需求;只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差異,才能達到進行國際化交流和溝通的目的。不同的單詞對于中國人和英美人來說,內涵很有可能不同。例如“red”這個詞,紅色在中國人眼中代表著喜慶,象征著吉祥。而對于英美人士來說,“red”除了可以表示積極的內涵之外,還可以表示“虧損”或者“處于危險狀態”。如果缺乏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就會造成理解和溝通的南轅北轍,造成交流的失敗。由此可見,進行文化滲透、積極學習文化知識,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在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文化滲透的有效策略

    1.擴展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國際視野

    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滲透,教師就必須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將了解和區分中西文化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作為跨文化學習的前提。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語言的差異。很多不同的文化都是通過語言表現出來的,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所使用的文字和語言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中,對于中西方文化和生活習慣不同的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來進行理解。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滲透文化,豐富和擴展學生的跨文化知識和國際視野,才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語言基礎。

    2.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文化離不開生活,生活是文化的基礎和來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教師就必須指導和鼓勵學生學會將各個國家之間的生活習慣聯系起來,使其避免用孤立的觀點去理解和審視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差異。比如在教學牛津版英語9B Unit 4中的英語習語并要求學生進行翻譯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適合教學內容的活動,如進行“英語習語對對碰”游戲,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游戲開始之前,學生可以開始相關的準備工作,積極利用自己的英語字典等工具書對英語習語進行查閱和記錄:“sofa lizar”意思為“不愛參加社會聚會的人”,“through thick and thin”的意思是“同甘共苦,歷經艱辛”,“blow one’s own trumpet”的意思則為“自吹自擂”。 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生活習慣的不同,都會在生活中有所體現。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積極聯系實際和通過特定語言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英美國家的生活習慣是十分必要的。即使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英國和美國,文化也是不盡相同的。美國人較英國人更加開放和夸張,英國人則比較紳士,這些文化現象在平常的生活和交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要想對跨文化的語言進行科學而準確的理解和表達,就必須正確認識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篇(4)

    關鍵詞:文化導入;高職英語教學;重要性

    作為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學好語言并進行有效交流往往是學習者心之所求的主要內容。但在交流的過程當中,除了要有正確的語言知識構架外,相關的文化知識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換言之,英語學習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更要注重英語語言文化的輸入和熏陶。因此,在日常英語教學當中,越來越多的教師也將英語語言文化傳播視為重中之重。

    一、文化導入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高職學生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現狀。高職學校學生的普遍情況往往是英語基礎不理想,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老師課堂教授也通常會遭遇學生無心學習的尷尬。在這種境地之下,教師更加容易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單純的認為學生只要掌握足夠的詞匯量和基本的語法規則,通過相關的英語等級考試就萬事大吉。因此長此以往,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枯燥的課堂講授中完成,教學方法日趨單調,課堂氛圍也乏善可陳。學生的學習激情逐漸消退,教師的教學熱情也慢慢冷卻。因此,采取適當的方式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在此時事實地進行文化導入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通過導入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可以讓學生有意識的把本國文化和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對比,提高中英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加深對于英語國家文化的認識和理解。

    (二)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系。從本質上講,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緊密相連的,學生只有通過語言的學習才能了解一國文化。作為文化的載體,語言既能直接的讓學習者閱讀文化但同時也受其制約。中西方文化作為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語言、習俗等各個地方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只有完全了解這兩種文化上面存在的共性,并區別出各自的特性,才能進行高效的語言交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要加強語言基礎知識的練習更應該注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并加強西方文化知識的導入。而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則更應該有意識的去了解相應的西方文化傳統、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等,真正營造出一種雙語學習的語境,強化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二、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原則

    高職英語教學當中進行文化導入要講求其原則,主要應遵循實用、適度和階段性三大原則:

    (一)實用原則

    所謂實用即要求教師所導入的文化內容與學生學習的語言知識緊密相關。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與普通高中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專業性上。因此,以學生相關專業為切入點,導入與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相關的文化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也可以使原本十分抽象的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變得更為具象,加強學生對于所學語言知識的掌握度。

    (二)適度原則

    文化內容涉及面廣,龐雜且繁復。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化導入的時候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經過精心的選擇。在實用的基礎上做到夠用。對于有代表性的內容要精講細講,而一些非主流的文化知識則可以選擇少講或不講。此外,也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進行課外閱讀,通過大量的實踐積累,做到舉一反三,增強跨文化意識。

    (三)階段原則

    任何學習都講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也不例外。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從簡單的單詞短語出發,逐步擴展到句子和篇章,讓學生一點一點體會所學內容當中的文化含義,享受學習的過程,體味中西方文化交融之下的學習樂趣。

    三、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

    文化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在課堂上的還有在課堂外的,下面具體列舉說明:

    (一)詞匯習得法。學生詞匯量的多少是學生英語能力提高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教師在進行詞匯課教學的時候務必要做好相關詞匯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講解。這樣除了可以讓學生更好的記憶,更方便學生準確理解單詞的意思。

    (二)創設情境法。在課堂教學上,多樣化的課堂情境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體現。就拿最簡單的見面問候來說,中文見面一般會問“吃飯了沒有”,而美國文化中則更常說的是“Howareyoudoing?”。教師可以多為學生創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多參與交流和討論,從而掌握正確的表達方法,消除中西方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疑惑。

    (三)課外習得法。英語學了課堂教學,類似英語角,英美文化選修等第二課堂的習得也可以為學生提供練習口語、了解文化的一個平臺。在上述第二課堂中,學生一方面可以面對面的與外教進行交流,找到自己在用語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更可以通過交流切身體會和了解異國文化和風俗。此外,一些英美文化的選修課、文學和戲劇的鑒賞活動,更能讓學生通過詳細系統的學習,了解異國文化特點,為自身的英語學習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四、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影響著語言的交際活動。高職英語教學必須導入文化,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文化傳播,才能讓學生學以致用,把英語這門語言轉換成實用工具。而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進一步了解文化,讓原本十分枯燥的語言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把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提高日后英語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實用性。

    作者:沈斕 單位: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英語語感 英語學習 培養語感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我們要了解世界,世界要了解我們,而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所以掌握一門世界通用型的語言是必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已把英語列入主要的課程中,重高、普高、職高更是重視英語教育,把英語課程作為重要且必學的基礎課程之一。所謂英語語感(English language sense)就是學習者對語言的感受能力。在學習英語過程中,學生應著重培養良好的語感,英語語感是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的基礎,培養并獲得英語語感是英語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英語語感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好壞。

    英語語感強的人對英語理解力強,聽別人說話抓得住要領,語言表達流暢得體,反應迅速,表現出來就是外語學習的高效率。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總結出,培養學生語感要從以下幾方面抓起。

    1 培養學生運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我們都知道,一個孩子在學習母語的過程中,總是先學會口語,然后再學習語言文字。在學習語言并表達自己意愿的時候并不懂得語言的語法規則,而是在語言、詞匯、句子中感受語言的實際意義,在實際交流中不斷掌握和鞏固母語。因此,我國的學齡兒童就不會在學習中文時有很大的語感困難了。但學習英語則不同,學生是在學習口語的同時學習語言、詞匯和語法,學習英語時缺少了語感,導致學起來比較吃力。在教學英語過程中應堅持“盡量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母語”的教學原則,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老師從一走進教室就盡量不要說一句中國話,通過手勢、表情、音調、肢體語言等作為輔助手段,讓學生專心聽,然后學著說。這種方法對創設英語氛圍、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大有益處。筆者平時就會設計一些猜字游戲,先設想一個中文的成語或詞組,然后用英語來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要求學生們通過英語的意思來猜中文這個詞。在給學生解釋“全家福”時,筆者會對學生說a photo of your whole family,如果學生還是不明白什么是whole family,可以再詳細解釋,the whole family is your 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and so on。又如講到“熱脹冷縮”時,會說when it’s hot it will turn big,and when it’s cold it will turn small,再加上一些手勢,學生就可通過聽覺和視覺來判斷這句話的意思,而不要需要依賴母語做詳細解釋了。

    2 對于英語語感的學習, 還要強調英語的朗讀與背誦

    理學家朱熹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即使學了英語,也是“啞巴英語”,因為平時幾乎不說,更談不上運用。課堂上所學的英語句子除了早讀外,其他時間也很難運用,復習和鞏固。更何況現在大部分學生不會讀英語單詞,句子和課文,只會拼寫。這樣的語言環境及所帶來的后果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因此,筆者認為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說,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朗讀和背誦能克服當前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比如有一道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句子的具體意義,你卻能說出該填什么詞,這就是你的語感。語感強了,那么理解力就強了,語言表達就會流暢得體,表現出來的就是學習外語的高效率。學生在學習中盡量多讀多背,特別要注意語音語調、抑揚頓挫,讀出英語的韻味和感情來。學生平時經常背誦一些英語小詩、諺語、繞口令等。做到聽到一個詞,就可以馬上想到整句話,這樣,對語感的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3 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英語語感

    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在各個方面,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指出:中西文化是兩種根本不同類型的文化,屬于平行發展、互不沖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兩大文化系統。文化是一個社團成員所共有的由社會習得的一個統一的整體,是指受社會成員決定和制約的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文化不僅包括歷史背景、風俗習慣、地理環境、政治、經濟、法律、、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等,還包括語言。語言是交際的工具,不了解交際對象的文化背景,勢必會產生歧義,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感。

    比如一位外國友人參加一對年輕男女的婚禮時,很有禮貌地贊美新娘very beautiful,新郎聽了非常高興地代新娘說了聲:“哪里!哪里!”不料到,外國人摸摸腦袋,回答道:“頭發、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都漂亮!”這就是因為中西文化差異鬧出的笑話。在婚禮上,如果有人贊美新娘漂亮,中國新郎雖然非常高興,但嘴上卻會謙遜地說“你過獎了”,“哪里,哪里”等,而西方國家的人卻會很高興大方地接受贊美,并道謝說“thank you!”西方國家人不了解這“哪里!哪里!”是自謙,才只好說處處都漂亮,在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后,我們在翻譯“哪里,哪里!”時就可以翻譯為“謝謝夸獎”了。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如果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考慮到這些因素,很容易出現啼笑皆非的情況。平時,學生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活動,例如演講,舉行手抄報制作,將查閱所獲得的資料生動地展現出來,或以小品相聲等實踐形式來體現中西文化差異,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發展、演變的歷程以及文化差異的了解,對學生們學習英語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當然,英語語感的培養離不開濃郁的學習以及運用英語的氛圍,要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積極優化英語學習環境 ,通過英語報刊、英語廣播 、英語角、英語演講、英語競賽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使學生有更多的接觸英語的機會,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英語語感。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現代外語教學——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 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篇(6)

    關鍵詞:中國古典園林;西方古典園林;差異;造園手法

    園林設計藝術是一門聽起來簡單實則復雜的學科門類,因為在規劃設計園林時不論規模的大小,每一處園林景觀里面都要將山、水、植物、建筑和道路等等要素在不同的美學影響之下進行有機結合,涉及建筑學、植物學、景觀設計與哲學等多個領域。園林藝術不僅僅是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一種聯系方式,也是造園者在陸地上設計建造的理想之地,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與寄托。如今在世界范圍內主要有兩大類的園林景觀類型:一種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中式再現自然山水式古典園林,另一種是以法國為代表的西方規整式幾何古典園林。在漫漫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之中,中西方的古典園林由于所經歷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自然環境等因素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園林風格。

    1中西方古典園林的比較

    1.1園林風格的比較

    中國的古典園林無論是北方皇家園林還是南方私家園林都極其強調自然山水的重要性,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會盡量依附于當地情況,盡可能再現“自然山水”的模樣,例如頤和園就是仿照西湖的風景在本身已有的地形上進行設計的,兩者既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別開生面之處,“自然美”就是當時人們所為之追捧的審美最高標準。根據清華大學周維權教授的分析,他曾經提出過中國古典園林有4個特點: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與自然美的融糅;③詩畫的情趣;④意境的蘊涵。[1]在中國眾多古典園林中,我們能看到造園者做到了“師法自然”“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狹小空間內將無限的自然山水的意境表達出來,讓游覽者所到之地都能感受到一種自然美,園子雖然小巧,但卻做到了小中見大。以頤和園為例,園中后湖的風景雖然是人為設計,但卻做到了和江南水景如出一轍,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多方勝境,咫尺山林”的藝術追求,讓觀賞者在北方也能親眼欣賞到南方的自然景色。在中國古典園林中能強烈地感受到一種自然韻味的“意境美”,造園者將一座座中國古典園林打造為一幅又一幅的中國自然山水水墨畫,使得人與自然發生聯系,產生共鳴。與中國的古典園林相比,西方的園林設計則是截然不同的,園中幾乎看不到絲毫自然的痕跡,因為西方人自古就崇尚“形式美”,認為自然生長的事物不夠完美,只有在人類的加工之后才稱得上美麗,并且藝術家們將這種形式美運用在了各個領域之中,所以在西方的園林中,本應該是自由生長的花、草、樹木都有著明顯的人為印記,都被統一修剪為各式的形狀。觀光者在進入每一處西方的園林中,都能夠清楚地見識到整齊劃一的人工設計。以法國的凡爾賽宮花園為例,一進入園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被園藝師修剪整齊的灌木與喬木,緊接著由有秩序的植物方陣所構成的迷宮花園,甚至連草坪的設計都是方方正正的各種幾何形狀,園林里的每一處細節都充分地展現了西方人的“人為改造自然”。

    1.2總體布局的比較

    中西方古典園林之間最重要的區別之一就是在一座園林中尤為突出的景觀主體是什么,景觀小品和主景雖為一體,但是主景決定了整個園林的基調與意境,也是園林的靈魂所在。在中國的眾多古典園林中,主景當然是自然山水,那么造園者在設計總體布局時自然而然會將山水這一要素構思在整個景觀畫面的主要位置,用其他的花、草和建筑來襯托山水,烘托氛圍。這也與當時的人們喜愛“自然美”有很大關系,園林畢竟是一個屬于人為設計的獨立環境,但是要在這種環境下凸顯“自然美”,造園者就必須將“人工美”融入進“自然美”之中,這也就是為何我國有著數量不少的園林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擁有極佳的觀賞感受。在頤和園的總體布局圖中可以看到,整個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二都是山與水,而建筑只占一小部分的比重。以景明樓為例,它所在的位置屬于頤和園的偏南邊,而建筑群落是在北邊,為何景明樓建造在此處呢?在頤和園的布局圖中不難看出,景明樓鄰近昆明湖與養水湖,從西堤走到景明樓的路上不僅可以欣賞頤和園壯麗景觀的全貌,還可以享受從昆明湖陣陣吹來的涼風。在頤和園的設計中能夠發現,造園者在整體和細節方面都時刻遵循了“山水為主,建筑為從”的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在西方古典園林中,建筑往往是主景,其余的景觀都是依附于建筑所設計。以法國凡爾賽宮花園為例,在園林的平面圖中就能看出,所有的花壇、水池、綠植、噴泉、道路、雕塑等都是根據園林的中軸線分割進行對稱設計的,整條中軸線長達3km,而在這條中軸線的最高處或者中心點都是會坐落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凡爾賽宮正是如此。凡爾賽宮宮殿是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筑物,它的造型莊重而又雄偉,是西方理性美的代表之一。在宮殿周圍還會有草坪和其他綠植的布置,用來映襯建筑的宏偉壯觀。相對比凡爾賽宮宮殿來說,園林景觀的設計方面就顯得不是那么精致了,園林設計更注重的是幾何圖形化、對稱化,整體上用最基本的矩形和圓形表達了一種秩序的美感。

    1.3造園手法的比較

    在造園手法方面,中西方的古典園林設計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強調意境美的中國古典園林造園手法講究含蓄、曲折和變化,反對僵直單調、有法而無式。[2]在中國的古典園林中,整個園子總是會被小橋和長廊還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范圍,放眼望去,不但連接了各處景色,而且更加突出園林主次景觀的分明,每一處景點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色,將移步異景這一傳統設計手法描繪得淋漓盡致。以頤和園的知春亭為例,在知春亭看向萬壽山的建筑群落時,這些建筑處于眼簾的中心位置,而遠處是玉泉山和西山作為背景襯托著,將近景和遠景拉開距離,次序分明;但是往南邊移動,從東堤的位置欣賞萬壽山景色時,知春亭又成為一個最顯著的主景出現在觀光者的視線里;如果從樂壽堂看向南邊,知春亭又增加了湖面的層次感,波光粼粼的湖面與屹立不動的知春亭是典型的動靜景對比,別有一種樂趣。知春亭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僅僅是成功的觀景點,也是頤和園眾多景色中的點景之一。西方古典園林在造園手法上追求一目了然、主從分明,以建筑為中心,園內其余各部分關系明確,在中軸線的兩邊分別對稱設計有人工化的景觀樣式,這些設計手法營造出一個嚴整有序的園林空間環境,游走在園林中時,處處都透露著理性美,給游覽者一種井井有條和秩序嚴謹的感受。西方古典園林的空間尺度不在于適應自然環境和人們實際活動的需要,而是著重于強調建筑實體營造所需的氣氛。它多運用數學和幾何學原理來處理空間的形式,從而產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間形態。[3]

    2中西方古典園林的差異的探析

    2.1文化差異

    由于各個國家的最初信仰與禮教的影響,中國最初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園林中所有的元素幾乎都是從自然中模仿提煉而來。[4]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注重“自然比德”和道家思想強調“無為而治”,這對園林設計的影響可想而知。中國人從古至今十分重視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認為人要遵循自然的發展趨勢,也正因為如此,產生了以自然山水為主景的中國古典園林,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最為明顯的特征。如果說中國人比較感性,那么西方人大多較為理性,他們一直推崇科學,崇尚數學,認為天然的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人造的才是最美的。西方的造園者們一直在和大自然進行對抗,并且企圖改變自然,來打造他們所喜愛的人工和諧美,所以他們直截了當地將園林中的一切景物都人為的修整為整齊而又統一的形狀。

    2.2環境差異

    中國的古典園林大多都在城市內部,尤其是一些在南方的私家園林,這樣環境下的人們由于見慣了城市內的車水馬龍和建筑叢林,對于不常見的自然風光十分向往,正是因為如此,園林作為表達人們所向往的一種環境藝術,自然而然就產生了大量的“師法自然”山水式中國古典園林。而在西方的古代時期,城市規模范圍通常很小,房屋隨著地形分布,道路也是自由變化的,所以園林的選址大多都在城市外部較為空曠的地區,西方的園林主要是為了彰顯皇權、講究排場,而不是讓人們可以入內悠閑觀賞的。

    2.3其他差異

    中國古典園林的實際設計者多是些文人墨客,他們有很高的藝術涵養,并且將自己內心的詩詞與畫作都在園林中體現了出來,打造了藝術氣息濃重的氛圍,將詩情畫意充滿在園林內的每一個角落里,滿足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而西方古典園林的設計師多是建筑師出身,以工科設計的方式布置園林,自然沒有詩人的藝術情懷,而是以建筑物為主園林為輔的原則進行園林設計。

    篇(7)

    [關鍵詞]中學英語 中西文化 文化導入 方法策略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3)03-0158-02

    前言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媒介,是文化的外部表現形式;文化是語言的根本所在,是語言的思想內涵;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促進人們認識水平和交往能力提高。語言能夠直接反映人們的生活體驗和風俗習慣,集中體現了民族精神文化,所以想要學好一門語言,前提是先了解該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學英語新課標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基于英語文化背景展開英語教學,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英語素質能力發展,還可以增強學生在異域文化中的交往能力。

    一、中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實施中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體現了英語教學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實現代素質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從整體上說,把英語文化導入課堂教學活動中,有利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傳播,打破地域限制,幫助學生消除異域文化語言交流的隔閡,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1]從局部上說,實施中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調動學生英語學習積極性,還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英語知識,讓他們更好地進行英語閱讀和學習。

    二、中學英語文化導入的教學內容

    (一)基礎文化知識

    中學英語教學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門基礎教育課程,因此,其特點是講究實用性和基礎性,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必須根據該特點進行,加入一些英語國家的基礎知識教學,像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建立完善的西方文化知識體系,從而為正確理解英語知識奠定基礎。通過全面學習西方文化,有利于學生從感性角度認識英語以及英語文化,增強學生知識理解能力,提高學生認知水平。

    (二)民族文化觀念

    語言形成于特點文化環境中,它代表著一種民族特色,從根本上說,中西文化差異體現為思想觀念不同。實施中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時,必須融入有關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知識,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基于本民族思想文化,讓學生學習理解西方文化觀念,培養學生運用西方思想文化來分析英語問題。[2]

    (三)本土文化詞語

    英語教學內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詞匯、語法和語音,詞匯是構成語言的重要部分,是最基礎的英語教學內容,在文化導入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英語本土文化詞匯知識學習。英語本土詞匯也就是英語中的“俚語”,這些詞匯往往極具當地文化特色,富有歷史韻味,它形成于特殊文化背景下,要想真正理解這些詞匯的含義,必須全面了解學習詞匯及其文化內涵,不能死抱著教材解釋不放,要讓學生全面正確地學習英語詞匯,擴寬學生知識面。

    三、中學英語文化導入的教學原則

    (一)科學性和實用性

    在實施英語文化導入教學時,教師必須始終堅持科學性、實用性兩個基本原則。其中,科學性指的是文化導入具體內容以及方法手段科學有效,中學英語教學必須遵循教學客觀規律,基于新課標思想要求,科學設計文化導入教學活動,避免把教師個人主觀思想隨意添加到英語文化導入教學中,從而影響課堂教學質量。[3]實用性指的是文化導入具體內容要和英語教學有聯系,文化導入必須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精心挑選文化導入材料。

    (二)適度性和相關性

    由于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內容有具體規范,所以,英語教學必須堅持適度性和相關性原則,這樣才能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根據適度性和相關性要求來確定文化導入內容,教師應選擇最有代表性、最有特色的西方文化知識,來深入講解分析,如果在課堂上講一些無關緊要的知識,只會浪費課堂寶貴時間,大大降低教學效率,影響英語教學效果。相關性指的是文化導入內容要和教學內容或者擴展知識相關聯,為學生語言學習創設具體文化環境,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運用英語詞匯。

    (三)階段性和靈活性

    階段性和靈活性原則主要應用于文化導入教學方法中,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教學是一個長期艱苦的過程,文化導入教學設計必須充分依據教學客觀規律以及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循序漸進地分階段開展文化導入教學。課堂文化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實際生活體驗,靈活選擇教學手段,做到因材施教,保證所有學生異域文化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中學英語文化導入的教學策略

    (一)培養師生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的意識

    培養師生英語教學文化導入意識是保證文化導入教學目標實現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實施英語情境教學,為學生創造良好英語學習、交流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比較分析中西文化,幫助學生找出兩者不同點,從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深入探究英語詞匯知識。其次,學生應自覺提高異域文化交流溝通能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平時注意加強西方文化知識積累,增強全面認知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時學會整合歸納所學知識,構建自身英語知識體系。比如,在上新標準英語(外研版)初中二年級下冊“Module 1 Hobbies Unit 1 Do you collect anything”一課時,教師可以在上課前,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收藏物品帶到教室里,先讓學生自己對收藏物品的價值以及文化內涵進行簡單介紹,然后再讓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展開分組討論,自由闡述收藏物品的特點,尤其是分析蘊含的思想文化。這種討論活動可以增強學生文化思想觀念,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自由開放、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教材內容,促進學生英語水平和文化思想共同提高,從而達到良好課堂教學效果。

    (二)文化導入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具體策略

    1.引出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引出教材里的文化素材就是把有關知識文化背景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首先,教師對教材中詞匯的由來進行舉例分析,像為什么一年有365天,一星期有7天,還可以挖掘英語單詞蘊含的歷史文化知識,像給學生講述古羅馬神話中日期的由來,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課堂參與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影像資料、圖片、語境模擬等手段把課堂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根據教材內容創設良好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互動交流感受異域文化,增強學生學習信心,提高他們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比如在上新標準英語(外研版)初中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What did Zhan Tianyou do”一課時,教師在上課前可以給學生展示影音、圖片等有關材料,介紹Zhan Tianyou的故事,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積極性。這種課堂導入方法不僅可以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教材,而且可以讓學生深入把握教材內容。

    最后,對中西文化差異和思想觀念區別進行深入比較分析,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像單詞“dragon”,在中西文化里都解釋為“龍”,但在中國文化里,它代表著一種頭上長著鹿角、全身覆蓋著金色鱗片的蛇形吉獸;而在西方文化里,它代表著無惡不作、到處破壞的兇獸。在學習這種詞匯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區別不同文化中詞語含義的差異,提高學生跨文化思維能力。

    2.英語文化進入課堂教學。中學英語教學基本都在課堂上進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有意識地把英語文化融入到教學活動各環節。同時,認真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根據教學要求收集整合文化知識素材,開展“課前十分鐘”活動,讓學生把自己了解的英語文化知識用英語表達出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講解文化知識時要進行旁白解釋,使得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同時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加入一些西方流行文化介紹,這樣可以激發學生興趣,擴寬學生知識面。[4]

    3.英語文化豐富課余生活。要真正學好英語文化只在課堂上花45分鐘學習是遠不夠的,教師應為學生在課余時間提供充足時間和機會去學習英語文化。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一些西方傳統節日,像愚人節、圣誕節等,通過節日活動體驗西方文化;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比如推薦學生了解圣經故事等,吸收西方文化精華;組織學生欣賞英文原版電影,讓學生通過感官體驗,更好了解學習西方文化。[5]

    4.英語文化開展系統教學。開設“英語角”或者采取選修課形式來實施文化導入教學,有組織地開展英語文化系統教學。中學英語教學講究實用性、基礎性,為此,教師可以選擇像《英美概況》這些書籍資料來給學生介紹西方國家文化概況。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日常生活,感受西方人的衣食住行,從而對西方文化思想以及思維方式有初步了解。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主題開展英語演講活動或者開設英語知識講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邊玩邊學,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從而加深他們對英語文化的理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達到良好教學效果。

    五、結語

    總而言之,實施中學英語文化導入教學,不僅是語言教學的根本要求,也是落實素質教育理念、實現新課標要求的必由之路。開展合理的文化導入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英語知識,提高學生跨文化溝通交流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強化其終身學習意識。我們應當認識到,文化導入教學不能急于求成,中學英語教學改革必須先明確語言和文化兩者關系,不斷改進文化導入教學方法,保證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當然,中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策略并不只是上面提到的這些,更重要的在于我們應該不斷完善英語課堂教學,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英語素質能力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寶林,王朝一.西部中學英語教學應加強學生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J].安徽文學,2011,12(10):243.

    [2]劉佳.論英語教學中引入中西方文化的必要性[J].學園,2011,10(12):30-31.

    [3]李淑君.中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和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5(12):35-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玛沁县| 综艺| 罗山县| 四子王旗| 元氏县| 陇西县| 克东县| 蚌埠市| 乌什县| 浑源县| 武山县| 滨海县| 醴陵市| 米泉市| 建瓯市| 克什克腾旗| 平南县| 昌都县| 扬中市| 东阳市| 双辽市| 大安市| 合作市| 大同县| 方正县| 谢通门县| 民和| 罗甸县| 开平市| 皮山县| 乌拉特前旗| 巴里| 宝丰县| 射阳县| 秦皇岛市| 鹤峰县| 万安县| 滨海县| 肥乡县| 东港市| 巴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