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體育科學的概念

    體育科學的概念精品(七篇)

    時間:2023-12-18 10:10: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科學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體育科學的概念

    篇(1)

    關 鍵 詞:體育法;體育法學概念;國際體育法;國家體育法;固有體育法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2-0001-04

    近年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體育法學(sports law)的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什么是體育法學”成為爭論的熱點之一。體育法學概念是體育法學理論體系中的核心概念,決定著體育法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方法。因此,深入探討體育法學概念,準確地把握其內涵和外延對于豐富體育法學學科的理論體系十分必要。

    1 國內外關于體育法學概念的幾種觀點

    目前,國際體育法學界在體育法學概念和體育法學能否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問題上主要有3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主張不存在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Grayson,Edward[1]認為,“不存在法學意義上的體育法。簡單地說,它沒有法律基礎,普通法和平衡法的概念中沒有專門與體育有關的概念。應用于體育中的各種法律與應用于其他任何社會領域的法律沒有什么不同?!边@種觀點認為,在法學體系中沒有專門的體育法,法律對待體育與對待其他任何領域一樣,一旦觸及到法律,法律就會行使其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講,體育法是使用不準確的概念,它實際上是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各種不同的法律在體育中的應用,是體育與法(sports and law)的結合,而不是獨立的體育法(sports law),因此也就不存在體育法學學科。

    第二種觀點認為體育法已經存在,體育法學學科正在形成過程之中。根據Burlette Carter 的觀點,“體育法學正處在令人鼓舞的挑戰性和變化性的過程之中,這個過程伴隨著不斷增多的法學學派關注體育問題和不斷增加的參與者、組織機構以及社團體育法規。這些發展會更好地構建正在出現的這個研究領域。體育法學將會逐漸由‘沒有講義的課程’成為被廣泛認可的獨立的重要法學領域”[2]。這種觀點與完全否定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存在的第一種觀點不同,認為體育法律法規已經存在,體育法學學科正在形成之中。隨著法學對體育的關注、參與研究的學者不斷增多,體育法學將會快速發展并成為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第三種觀點認為體育法學已經是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Simone Gardiner[3]認為:“體育法學是一個綜合的各種法律相互關聯的法學學科,它涉及到諸如合同、稅收、雇傭、競爭和刑事等法律領域,專門的法規和判決案例已經得到發展并將繼續。作為一個有很多專門人員參與的學術研究領域,現在正是接納這個新的法學領域即體育法學的時候?!盡atthew等[4]認為:“不管用什么術語,‘體育法學’在法學的學術領域中具有一席地位,它挑戰法律問題,涉及多門學科,關聯諸多社會要素,并引起學者們的極大興趣。”Mark James[5]認為:體育法學“是體育與法的相互作用,它用法、法律原理和法律程序來解決體育的爭端,并在體育的治理、參與和消費方面發揮作用。”上述觀點表述了構成體育法學的主要內容,指出了體育法學學科的綜合性和獨特性,強調體育法學已經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獨立學科。

    以美國、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系國家,注重法院判決的體育案例和一般法律在體育中的應用,這是造成一些學者否認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存在的原因。然而,以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十分重視體育法律、法規的成文法制定,因此對于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的存在不存在質疑。

    濱野吉生[6]認為,體育法學是“對體育法進行專門研究的學術領域,是以體育科學與法學、特別是教育法學為中心,多學科交叉的一門學問。”他主張體育法與憲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法律在體育中的應用及解釋構成了體育法學的重要內容。但這些法律不能代替體育法,體育法有其獨特的法律體系。

    千葉正士[7]把體育法學定義為“關于體育法即與體育相關法律的學問。”他認為,體育法學不僅是關于日本《體育振興法》等專門體育法的研究,也是對所有與體育有關的法律進行研究的學問。

    姜仁屏、劉菊昌[8]認為:“體育法學是以體育法及其體育實踐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p>

    于善旭[9]認為:“體育法學是研究體育法律規范和體育法律現象以及它們發展規律和運行機制的法律科學。”

    董小龍、郭春玲[10]認為:“體育法學是研究體育法及其發展規律的法學學科。它屬于法學范疇,與法學的其他學科有密切的聯系;同時又與體育人文社會學科有著密切聯系,它屬于法學與體育學的交叉學科,因為它以體育法律關系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p>

    綜上所述,大多數學者認為體育法和體育法學學科已經存在,但究竟如何準確把握體育法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仍然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理論難題。

    2 體育法學概念的內涵

    體育法學的定義是揭示體育法學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根據邏輯學中“種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的定義,為了準確把握體育法學概念的本質屬性需要從屬概念和種差兩個方面加以探討。

    首先,從屬概念的角度來看,上述觀點的表述中有“一門學問”、“學術領域”、“新興學科”、“綜合體”、“交叉學科”、“法律科學”、“法學學科”等。我們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學問”、“學科”、“科學”這3個概念,并了解其基本含義。簡而言之,學問是指系統的知識;學科是指知識體系的分類,不同的知識體系構成不同的學科;科學是指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規律的知識體系。從這3個概念的基本含義來看,其相同點是均有知識體系的含義,其不同點有以下兩點:第一,學科含有知識體系分類的含義,尤其當今國內外學界對學科內涵的理解更為豐富,它不僅僅停留在知識體系分類上,還含有科研隊伍、學術成果、條件保障、運行機制等要素,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科建設”。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由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知識體系可以形成一門學問,但不一定能夠形成這門學問的學科。換句話說,當一門學問發展到一定階段,滿足了學科的要求時才能形成學科。正因為如此,至今還有些西方國家的學者認為,體育法學仍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尚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然而,從目前國內外體育法學的發展實際狀況來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形成了獨立的體育法學學科;俄羅斯、印度、巴西、希臘等發展中國家的體育法學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我國的體育法學經過20多年的建設,現在已經初步形成了獨立的學科。第二,科學本身就是知識體系,而且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體育法學屬于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范疇,較少涉及自然科學。

    另外,上述觀點中的“學術領域”、“新興學科”、“綜合體”、“交叉學科”是對學科特性表述,其中體育法學是交叉學科的觀點已經被體育法學界普遍認可。然而,將體育法學的屬概念定位于“法律科學”或“法學學科”的觀點有待商榷。第一,體育法學的母學科是法學,將其歸屬到法學學科或法律學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如果按照這個道理,那么體育哲學、體育社會學、體育史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等諸多學科都要回歸到其母學科,作為一級學科的體育學就會面臨解體的局面,不利于體育學科的發展。第二,這種將體育法學歸屬到法學學科本身也有理論缺陷。因為既然已經認可體育法學是交叉學科,那么,我們認為它既可以歸屬到法學也可以歸屬到體育學,這并不矛盾。例如,體育社會學既可以歸屬到社會學科,也可以歸屬到體育學科;體育產業既可以歸屬到經濟學科,也可以歸屬到體育學科等。如果我們從定義上一定要明確歸屬到某個學科,不僅理論依據不夠充分,還會在實踐上不利于體育學科的發展。鑒于以上分析,從國內外體育法學發展的視角出發,我們認為體育法學的屬概念使用“學問”一詞比較妥當。

    其次,從種差的角度來看,上述觀點中有“體育法”、“體育法律規范”、“體育實踐”、“體育法律現象”、“發展規律”、“運行機制”等。種差反映概念的本質屬性,準確地界定體育法學概念的種差才能準確地把握體育法學的本質屬性。第一,在以上的表述中“體育法”與“體育法律規范”有相近的含義,因為體育法律就是由反映法律關系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的。“體育實踐”與“體育法律現象”的含義相近,因為體育法律現象一般是指體育實踐中的法律現象。在這兩對近似的表述中我們選取“體育法”和“體育法律現象”。因為體育法比體育法律規范能更全面地涵蓋體育法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另外,從體育法學的角度來看,體育實踐的外延太寬泛,而體育法律現象比體育實踐更明確,更具有針對性。第二,人們在對一門學問進行定義的時候經常用到“發展規律”一詞,但究竟“發展規律”是什么卻不太清楚,好像是一個終極追求的目標。考慮到上述體育法學定義中已經含有“研究”一詞,其本身就有探求事物性質和規律的含義,可以替代比較宏觀,空洞的“發展規律”。第三,關于“運行機制”,體育法和應用于體育法律現象中的法律既有實體法也有程序法,程序法在很大程度上明確了實體法的運行機制;同時體育實踐中的運行機制,如職業體育俱樂部的運行機制、體育社團的運行機制等,凡是涉及到法律關系的均可包含在“體育法律現象”之中。因此,“運行機制”作為體育法學的種差可以忽略。第四,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體育法學的種差里應當加上“應用于體育的法”這一表述。因為,無論是普通法系的國家還是大陸法系的國家,一般法律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構成了體育法學的重要內容。鑒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體育法學概念的種差選擇“體育法”、“應用于體育中的法”和“體育法律現象”比較妥當。在明確體育法學屬概念和種差的基礎上,我們如下定義體育法學概念:體育法學是研究體育法和應用于體育的法及其體育法律現象的一門學問。

    3 體育法學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屬性的事物”[11]。體育法學概念的定義反映了其內涵,同時也就確定了其外延。體育法學概念的外延是“體育法”、“應用于體育的法”和“體育法律現象”。

    1)體育法。

    這里的體育法(sports law)是指直接以體育為內容的法律,主要包括國際體育法、國家體育法和固有體育法。國際體育法是指由國際組織和國際體育組織制定的體育法律、法規。例如,聯合國大會制定的《反對體育領域種族隔離公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體育運動國際》、國際奧委會制定的《奧林匹克》、《反興奮劑公約》,以及國際各單項體育協會制定的章程等等。國際體育法是調整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或國際體育組織之間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的法律規范。國家體育法是指由國家制定和認可的體育法律、法規。例如,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全民健身條例》,日本的《體育基本法》,美國的《業余體育法》,法國的《體育振興法》等等。國家體育法只能以本國的體育法律關系作為調整對象,規范本國的體育行為,在法律制定國內發生法律效力。固有體育法是指體育本身內在的、調整體育行為的法律。固有體育法不是由國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的法,但作為“活法”(living law)卻在體育的實踐中發揮著實際的規范體育法律關系和體育行為的作用,它是體育本身賴以存在的法,主要包含體育規則、體育社團的規章和體育理念。

    2)應用于體育的法。

    應用于體育中的法(sports and law)是指應用到體育中解決法律問題的一般法律。這部分法律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成文法,是指明文頒布的一般性法律,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教育法、國家賠償法、反壟斷法、知識產權法、專利法等等。當這些法律與體育發生關系時,關于這些已經頒布的成文法的解釋、探討和應用則構成了體育法學的重要內容。另一種是不成文法,是指沒有明文規定的法律,主要包括習慣法、判例法和條理法等。這些法律在體育實踐中發揮著實際作用,是構成體育法學的重要研究內容。

    3)體育法律現象。

    體育法律現象是指由體育實踐中的各種法律關系而產生的可感知的法律問題。體育法律現象具有廣泛性、多樣性和可變性。廣泛性是指體育的各個領域和體育的相關領域都存在法律問題;多樣性是指體育實踐中的法律現象涉及諸多領域,其問題的性質和內容多種多樣;可變性是指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和體育等領域的不斷發展會產生出各種新的體育法律現象。體育法律現象的廣泛性,多樣性和可變性為體育法學提供了廣闊的研究空間,需要我們不斷地研究已經出現的法律問題,發現新的體育法律問題,解決體育實踐中的法律問題。

    4 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

    如上所述,我們把體育法學的屬概念界定為是“一門學問”,而研究方法是構成“一門學問”的必要條件。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相同的對象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如用生理學的方法和生物力學的方法研究運動中的人,就會形成運動生理學和運動生物力學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同樣,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不同的對象也可以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如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運動員和普通人,就會產生運動心理學和普通心理學。由于體育法學是法學與體育學的交叉學科,涉及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需要多種研究方法來完成其研究任務。在這些研究方法中既有其本身獨有的法學研究方法,也有人文社會科學通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的研究方法如下:

    1)法律解釋方法。

    法律解釋法又分為文理解釋法和論理解釋法兩種,前者是重視對法律條文詞義的解釋方法,后者是重視對法律條文立法目的、條理的解釋方法。通過法律解釋,在法律尚未修訂的情況下可以擴大或縮小法的適用范圍。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對各種法律,尤其是通過對國家體育法的解釋,使其更好地適用于體育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為解決體育中的法律問題提供法律依據。

    2))法社會學方法。

    法社會學方法是以社會生活中實際發揮作用的軟法為研究對象的法社會學理論為依據的研究方法。法社會學是已經為法學界普遍認可的成熟的法學理論,以此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為研究國際體育法、固有體育法等問題提供了方法學依據。

    3)法哲學方法。

    法哲學方法是從哲學的視角對法的基本問題進行研究的法學方法。法哲學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為研究體育法的本質問題、體育法的價值問題、體育權利、義務等問題提供了方法學依據。

    4)比較法學研究方法。

    比較法學研究方法是通過對國內外法律、不同地區之間法律以及各種不同案例等進行比較的一種研究方法。比較法學研究方法已經成為法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以此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可以通過中外體育法律制度、體育法律問題的比較分析,借鑒先進經驗,汲取失敗教訓,豐富體育法學的理論。

    5)判例分析方法。

    判例分析是通過對已經判罰的案例進行分析,把握其判罰的法律依據和判罰理念,為研究同類法律現象提供法律依據,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形成新的法律規范的方法。將判例分析法作為體育法學的研究方法,可以通過對典型體育判罰案例的分析,研究其判罰依據和理念,形成新的體育法規和體育法理。

    參考文獻:

    [1] Grayson,Edward. Sport and the law[M]. London:Butter Worths,1999:p.xxxvii.

    [2] Matthew J Mitten. Sport law in United States [M]. New York:Wolters Kluwer,2011:16-17.

    [3] Simon Gardiner. Sports law[M]. London: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2001:100.

    [4] Matthew J Mitten,Hayden Opie. Sports law: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comparative,and national law and global dispute Resolution[J]. Tulane Law Review,2010,85(269):272.

    [5] Mark James. Sports law[M]. 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13:21.

    [6] 濱野吉生. 體育、競技運動法學概論[M]. 東京:前野書店,1988::25.

    [7] 千葉正士. 體育法學序說[M]. 東京:信山社,2001:13.

    [8] 姜仁屏,劉菊昌. 體育法學[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

    [9] 于善旭. 體育法學[J]. 體育文史,1997(1):58-59.

    篇(2)

    論文關鍵詞: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研究對象

    論文摘要:近年來,體育社會學研究日趨活躍,其研究對象與其他社會學科研究對象的交叉與重疊之處越來越多,這些學科各自獨特的研究視角是使它們獨立開來的標志。從體育社會學的方法論、原理體系等方面著手,運用文獻資料調研及比較、歸納等邏輯分析方法,對該學科的研究視角進行了闡釋,認為此學科是運用社會學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原理來解釋體育領域中的社會現象,體育社會學所形成的一套比較系統的概念、命題、假設及理論框架對其學科研究視角具有規范作用。

    隨著體育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體育社會學的應用研究越來越廣泛,該學科成為體育社會科學領域中常用的學科名稱,它的性質和作用得到了較充分的討論和界定。但是,何為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卻很少有人問津。從學科方法論上探討體育社會學與其相近學科之間的關系,遠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似乎只要對體育領域的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就可以冠之為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其實,研究視角不同于一般的分析角度。“研究視角是科學共同體普遍認同的思維框架,是一種研究的范式,也是對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的更高層次的概括和抽象,具有較長時期的穩定性;分析角度則是研究者個體對研究對象具體屬性的選擇性研究,或者是對研究過程的不同方面的選擇性研究等,可以隨意轉換”。體育社會學是體育社會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體育社會科學體系中的諸多基礎學科視角為我們認識體育現象的本質與規律,及促進現代體育的發展與繁榮都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對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的認識深刻地影響著體育社會學的學術規范。本文主要通過對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的探析,借以明了體育社會學的學術空間,同時也試圖揭示體育社會學在體育科學體系中的價值。

    1、社會科學一些學科研究體育現象的視角

    社會科學是科學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科學研究肩負著兩個使命:一是,提供理解具體問題的新知識并提供解決意見;二是,為社會成員提供考察社會現象的主要形式。這兩個使命的有機結合將有效地推動社會科學向著專業化與獨立化的方向發展。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受其研究使命的制約,而且還受到社會分工方式與水平、大學設定學科的需要等的影響。近代以來,社會科學的發展呈現出學科獨立和專業化分工的格局,從本質上說,是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然過程。但是,社會科學在自身建制化的過程中,由于過度強調職業標準的獨特性、專業語言和理論體系的統一性以及研究調查的客觀性和定量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確造成了與公眾的隔膜。美國學者羅伯特·N·貝拉認為:“關心整體并不意味著把來自各個專業學科的事實加在一起。這類事實只有依據一種能包括各專業學科、又能形成一種整體概念的參考系統來加以闡述才會變得具有重要意義。這種概念不一定能簡單地從尋常所謂的跨學科研究中形成。因為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它所涉及的知識不只是來自鄰近學科的有用見識,而是完全超越學科界限的”。由于社會問題具有很強的綜合性與復雜性的特征,所以,任何一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僅僅依靠單個學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建立在多學科、多視角的整合與分析的基礎之上。

    體育社會問題的復雜性與綜合性同樣要求體育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它的學科邊界存在的張力,并在多學科或跨學科的領域對其做出一種積極的回應,因此,運用多種社會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分析體育現象,并揭示體育社會現象的發生發展規律,是我們認識體育社會屬性的必需手段。體育社會科學是研究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相互關系基本規律的學科群,主要相關學科有哲學、史學、文化學、倫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用社會科學對體育這一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旨在從理論上做出闡釋,為體育社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方向做出評判,為在實踐中進行體育決策、建立和完善我國體育方針、政策、法規和制度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學者們運用眾多社會學科在體育領域的大量研究形成了諸多社會科學的分支應用學科,如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體育管理學、體育法學、體育史學等。這些學科由于理論原理與分析框架的不同.在分析體育社會現象時,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學術視角。如體育社會學與體育史學就是研究內容相近,研究視角卻存在本質差異的學科。體育社會學是運用社會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來解釋體育領域中的社會現象,分析其原因,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如體育群體的特征與互動形式、體育組織的結構與功能等。體育史學是根據體育發展的時序性,研究體育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進化與退化、分化與組合等現象,通過對體育發展與演進的過程研究,對體育的歷史進行系統的認識。體育史學以時間的概念為基礎,是對體育現象發展過程的歷時性縱向研究。體育社會學雖然也進行歷時性研究,但體育社會學研究的目的是在紛繁復雜的體育現象中尋找具有本質的、相對穩定的、重復性的聯系或關系,從而對體育現象進行解釋與預測。

    2、體育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

    方法論是關于方法的基本性質、結構、類型以及合理性標準等內容的理論系統。體育社會學方法論是關于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是其學科研究視角形成的理論基礎,對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起著規范與指導作用。體育社會學方法論涉及相互聯系的3個層次,即哲學方法論、一般社會學方法論和體育社會學方法論。

    在知識領域,理論既是關于研究對象的描述和解釋,又是關于研究對象的研究工具。也就是說,理論不僅是關于認識客體和客觀屬性及其運動規律的反映和表述,而且還是在已有的、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知識基礎上向新的知識領域滲透的工具。從這個意義上說,理論就是方法。哲學作為理論的最高形式,無論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研究,還是對社會現象的研究都具有指導作用。哲學理論既是表述社會現象的最高理論,也是認識社會現象的最一般方法。哲學的精髓是唯物辯證法,唯物辯證法是關于社會發展和社會認識的理論,它準確地反映了“在現實的歷史過程中繼承和否定的統一”和主客觀因素“在社會認識中的相互關系”。因此,唯物辯證法在體育社會學研究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具體地說,唯物辯證法是幫助社會學研究者確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提綱,編制研究程序和選擇研究方法的最高原則系統。哲學方法論是體育社會學方法論的基礎,對體育社會學方法論具有指導作用。體育社會學與哲學的關系,是具體的社會科學與哲學科學的關系,是特殊與一般的關系。體育社會學的最基本的任務是研究體育活動中的各種社會現象,揭示存在于體育活動中的社會現象的本質、相互聯系及其發展規律。在對體育社會現象的研究過程中,無論在理論前提預設上和在基本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導向上,都受到一定哲學世界觀的影響。

    對于體育社會學研究者來說,僅僅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是不夠的,他還需要具有一般取向的社會學理論作為自己研究的出發點,一般社會學理論是體育社會學理論的方法論基礎。一般社會學理論給出了社會學基本概念和概念間的關系,提供了社會學理論的結構框架及結構變量的相關分析。體育社會學理論的架構是在進一步分析一般社會學理論給出的基本概念及其聯系基礎上得到的,體育社會學理論要給出研究者的是“具體變量”。體育社會學方法論包括作為研究的基本原理的理論假設和價值觀念,還包括研究者用來解釋資料、引出結論的標準或準則。體育社會學方法論指導著體育社會學研究者怎樣提出假說,怎樣選擇必要的證據來說明自己的理論觀點。具體地說,體育社會學的學科方法論必須涉及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社會學研究中的理論與經驗的關系問題。在這方面,既要研究社會學理論向體育現實經驗的滲透,用社會學理論解釋體育現實經驗,又要說明體育現實經驗對社會學理論的支持。2)體育社會學理論的發現或形成問題。研究和論述體育社會學理論探索活動范圍內的合理性標準和準則,分析和確定評價與接受理論的準則。3)體育社會學理論的結構和功能問題。對體育社會學理論做出靜態和動態的結構分析,揭示體育社會學理論的解釋、預見等功能。4)體育社會學的發展問題。研究體育社會學理論的演變與更替過程的合理性標準和準則。

    綜上所述,體育社會學研究者經過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一般社會學理論的提示和體育社會學理論的概念分析,最終得到了關于體育社會現象的具體變量和理論框架。只有經過這樣一個理論思維過程,才有可能全面、完整、準確地把握體育社會現象中各要素的本質特征和要素間的本質聯系,才有可能提出各種具體的理論假設,從而保證體育社會學經驗研究的質量。

    3、體育社會學研究體育現象的視角

    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運用多維視角進行研究是必要的,但并未說明任何可能性,在說明一種研究視角時,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對象體系和理論體系相混淆。“研究視角并不是依據對象體系來劃分的,而是根據理論體系來劃分的,對象體系只是說明了某種研究視角的必要性,理論體系才能說明某種研究視角的可能性”。體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只是為我們提供了對象世界,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是否形成,主要得看體育社會學是否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概念、命題、假設及理論原理以及一個比較完整的相關分析框架。從體育社會學的學科演進而言,早期的體育社會學研究多為社會學家的零散研究,如美國社會學者朱步林于1898年在《美國社會學雜志》上發表的“芝加哥的市立運動場”及1918年美國社會學者羅斯發表的“作為社會問題的成人娛樂”等。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前,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只限于體育與閑暇及體育與文化的關系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后,不論是競技體育還是大眾體育在國際社會都得到迅猛發展,體育這一社會現象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體育社會學的研究領域逐漸擴展到社會學研究的核心領地,如體育與政治、經濟等的關系、體育群體、體育組織、體育社會問題、體育社會化等諸多領域。原波蘭科學院體育科學委員會主席畢格紐·克拉夫契科與巴巴拉·克拉夫契科在“波蘭體育社會學”一文中對西方體育社會學的總結指出,20世紀60年代后,體育社會學才真正獨立起來,并在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上都獲得了全面進展,西方體育社會學在6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轉型與農村體育、城市體育、精英體育的社會學問題等領域;70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育職業化問題、政府管理體育的職能、體育組織的社會學問題及體育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等領域。伴隨著體育社會學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體育社會學的學科地位漸漸得以確立。體育社會學的發展與體育運動面臨的越來越多巫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密不可分。因此,體育社會學領域的研究通常更重視應用性研究,探討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 x 綜上所述,體育社會學是從社會學研究中分化出來的,是社會學理論在體育領域的大量應用研究后,形成的一門社會學分支學科。在理論上則是運用社會學的思維方式和基本原理來解釋體育領域中的社會現象,分析其原因,給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在研究體育群體時,社會學為我們提供了研究體育情境中社會互動的基本概念與理論方法;在解釋體育游戲與運動競技對參與者的社會影響時,社會學為我們提供了角色規范理論,使我們對體育社會化的研究成為可能;在研究體育組織時,社會學的結構功能論為我們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例如,職業體育組織的經濟行動、政治行動和社會行動是分別執行職業體育組織的生存與發展、達到特定目標、行動整合與模式維持的功能,相對于職業體育組織的結構功能框架來說,職業體育組織行動的合理性,主要看它是否能維持職業體育組織的系統均衡,我們經??梢钥吹?,一些職業體育組織舉辦販災義演活動、到社區與球迷搞聯歡活動,如果從經濟學的投人產出角度看,可能是不經濟的因而是不合理的活動,而從功能分析的角度看,卻有它的功能合理性。此外,在研究方法上,體育社會學也是直接援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如社會調查中的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等,并對某些具體的體育社會問題,采取定量的分析。

    4、當代杜會科學研究對象趨同與融合趨勢擴大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

    目前,“在社會科學中流行的分類方式是按照學科來分,并且認為特定學科的獨立性是與特定的研究對象相聯系的,研究對象決定特定學科的屬性和研究方式”。但是,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人們發現,往往許多學科共同研究某一研究對象,或者說,研究某個對象是單一的學科無法勝任的,這樣,傳統的社會科學分類和組織方式發生了危機。在社會科學的研究中,經常需要考慮和解決的,不只是學科內的問題,還有學科之間的關系,而且,這種學科之間的關系也不只發生在社會科學內部,還要處理與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關系,或者說,把在自然科學長期發展中所醞釀的科學精神以及人文主義傳統或人文科學在歷史中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引人自己的研究中,借以拓展自己的思路,形成新的研究方法。這不僅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組織和管理問題,也是一個創造學的問題,局限于單一的學科和角度,往往會妨礙社會科學的創新和發展。

    從學科分化史來看,研究對象、方法、范疇、領域、內容、路線、主題等,在不同時期都曾單獨或組合成為學科分界的標志。經驗告訴我們,這些標志性的東西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發生變化。近半個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各學科不斷交叉、滲透,以往以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為分科模式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其研究對象逐漸趨同,研究領域逐漸重疊,研究方法互相借鑒。社會科學出現了不可忽視的融合趨向,學科分化與交叉已成為一種重要趨勢。先生曾對社會科學之間的關系做過精辟總結,“多科并存、緊密交叉、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當代社會科學研究對象趨同與融合的趨勢表明,任何研究對象都不可能成為某些學科的世襲領地,體育社會學作為一種極具應用性的新興學科,在當代社會科學研究對象趨同與融合的背景下,研究視角變得更加廣闊,研究領域也不斷拓展。自1898年起美國學者朱布林和阿米里肯就開始從社會學視角研究體育現象。但直到20世紀70年代,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大眾體育領域,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體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體育教育學、體育經濟學、體育管理學、體育心理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相互重合之處越來越多,體育社會學的視角涉及到體育教育、職業體育、運動訓練等諸多領域。如體育消費既是當前體育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體育社會學關注的熱點,從體育社會學視角分析體育消費,并不僅僅是因為體育消費具有一些獨特的非經濟特征,更重要的,是因為體育社會學研究體育消費有自己的理論框架和分析工具—社會學中的互動理論、交換理論、沖突理論等,它們較之體育經濟學所運用的供給需求分析、消費積累分析、投人產出分析等理論是一些不同的理論模式。盡管它們分析的對象可能是同一社會現實,但體育經濟學側重的是供給與需求關系對體育消費的影響,體育社會學側重的則是家庭及社會群體等對人們體育消費的影響。以體育與暴力為例,心理學從本能論的角度認為,暴力攻擊性是與生俱來的、獨立的、本能的心理傾向;體育社會學則將體育運動看作消除社會暴力的安全閥,認為打擊對方的運動就是一種被壓抑的攻擊驅力的釋放或宣泄的替代過程。在這些領域形成的諸多體育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不但促進了體育社會科學的繁榮,也顯示了體育社會學的學科價值,體育社會學所獨具的綜合性研究視角,為人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體育社會現象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5、結論

    1.體育社會問題的復雜性與綜合性要求體育領域的社會科學研究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削減它的學科邊界存在的張力,并在多學科或跨學科的領域對其做出一種積極的回應,體育社會學、體育經濟學等諸多社會學科由于理論原理與分析框架的不同,在分析體育社會現象時,給我們提供了不同的學術視角。

    2.體育社會學方法論是關于體育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是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形成的理論基礎,對體育社會學研究視角起著規范與指導作用。體育社會學研究者經過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一般社會學理論的提示和體育社會學理論的概念分析,最終得到了關于體育社會現象的具體變量和理論框架。

    篇(3)

    【關鍵詞】體育;本真教學;內涵;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01-0043-03

    【作者簡介】田象迎,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實驗小學(江蘇灌南,223500)教師,一級教師。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體育課程的目標之一是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學生將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綜觀當下的體育教學,教師往往重視學生的技能模仿,忽視運動技能概念的完整呈現,這使得體育本真教學缺失。而體育本真教學的模糊性,影響了學生對體育概念的理解與運用,這表現在一直以來體育教學存在著忽視體育概念的形成過程,只注重體育概念應用的現象。過分注重概念的闡述,而不注重概念的產生背景,并且要求學生熟讀概念、熟記技能口訣。這使得體育概念教學單調乏味,學生不重視概念,理解模糊。此外,目標認知結構的缺失,導致“二八”錯位現象的產生。當前小學體育課堂存在以下“二八”錯位現象:首先,體育知識、技能概念的講解,往往只占整個課堂時間的20%,80%的時間用在運動技能的練習上。其次,課堂教學只注重80%的學生“掌握”“學會”某項技能,而20%的學生卻迷失在體育課堂上。

    體育本真教學是一種注重運動技能習得的個體性、動作技能的規律性、師生交往的民主性、學生生命成長的自然性的教學。因此,體育本真教學是回歸體育與健康課程本質,讓體育教學真正發生的應然追求。

    一、體育本真教學的內涵、特征與價值

    1.體育本真教學的內涵。

    體育本真教學,是建立在熟識體育知識與熟練運動技能的基礎上的。體育概念反映的是運動技能的本質屬性,它闡述了具有普遍性的運動方法、觀念或是闡明某一運動技能的動作結構。作為一種以運動項目為載體的教學方式,體育本真教學重視運動價值、原理、方法的講解與傳授。體育本真教學忽略運動類型之間的微觀差異,而是把一類運動技能作為整體進行教學,如隔網對抗類運動、同場競技類運動等等。因此,體育本真教學具有普遍性。

    2.體育本真教學的特征。

    體育本真教學具有四個特征:一是體育本真教學具有完整性特征。完整性是指教學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某個學段規定的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還要讓學生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二是體育本真教學具有符號化特征。符號化的體育本真教學有利于教師講解技能,能夠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均衡發展。常用的符號有身體姿態符號(如:立正、稍息)、身體觸感符號(兩腳開立與肩同寬)等。三是體育本真教學具有動態性特征。運動技能的獲得是人體與運動項目逐漸適應的過程。在體育本真教學中,教師需要把握本真教學的動態性特征,采用循序漸進、分步講解的方式開展運動技能教學與練習。四是體育本真教W具有模型化特征。模型化是將體育概念、運動技能等進行階梯狀模型化構建,這對學生運動技能的掌握、鍛煉習慣的養成以及健康價值的判斷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體育本真教學的價值。

    幫助學生明晰運動技能的形成過程。小學體育本真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揭示人體與運動的關系,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運動方法和健康法則,促進學生運動能力的發展。

    深化學生對體育與健康的認知。有效的體育本真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運動規范、體育符號,規避運動損傷等,這可以為學生科學的健康觀和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發展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體育本真教學中,學生能夠發展比較、分析、判斷、推理、概括等思維能力。有效的體育本真教學,能夠讓學生在運動的過程中,發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體育本真教學的開展策略

    1.弘揚主體:樹立“健康第一”的本真課程理念。

    發揮學生體育學習的主體性,是體育本真教學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作為課改的直接踐行者,教師的觀念影響著教學改革的效果。教學中,教師要轉變“重技能,輕概念”的傳統體育教學理念,應重視體育運動的價值、原理和方法的教授,幫助學生在體育學習的過程中,理解體育運動的相關概念,習得運動技能,從而讓學生在健康、多元的體育鍛煉中,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如在二年級“快速跑”的教學中,傳統教學通過起跑、途中跑和沖刺跑,發展學生跑的素質;而體育本真教學先是讓學生理解快速跑是人類的一種“原始生存能力”,了解跑得快是一種實用且令人羨慕的能力,領悟快速跑的實用價值;然后讓學生探究“如何才能跑得快”,教師以掛圖、模型、自制教具、習題冊等方式呈現與快速跑相關的解剖學、生理學概念,讓學生了解自身狀況和跑速,找出自身存在的問題并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幾種適合自身特點的快速跑練習方法。

    2.激發潛能:活用有“溫度”的本真教學評價。

    有“溫度”的體育教學評價,是激發學生潛能、喚醒學生體育參與主動性的有效方式。筆者通過對江蘇省部分小學體育教師的訪談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只是單純地教動作、教技術,重視最終成績的考評,而往往忽略學生為什么學、怎么學、學了怎么用,忽略學生的運動體驗、運動感知以及運動樂趣。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轉變“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觀念,應注重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中體驗動作,形成健康觀念,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一年級室內體育安全健康課上,教師創設情境:“同學們,為了給你們活動前熱身,現在我們做一個游戲――‘擊鼓傳筆’(去掉了筆帽的紅色彩筆),音樂響各組按順時針方向依次傳遞彩筆,音樂停,有筆的同學將成為今天課上的幸運兒……”“同學們,游戲結束了,請大家看看自己的小手,有沒有紅筆印,請有紅筆印的同學站起來。同學們,一個小小的游戲也能給我們很深的啟示,那就是今天我們傳遞的幸好是筆,如果是小刀或尖銳物品的話,那我們的小手上就不是筆印,而是鮮血。因此,這就是今天學習的主要內容:體育活動中的安全注意事項?!苯酉聛斫處熞运季S導圖的形式,將體育活動損傷的概念、成因、類型、預防、治療措施等進行了一一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

    3.滌蕩身智:回歸“知行合一”的本真教學方法。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陳昂教授的代謝當量研究表明,體育本真教學同傳統體育教學具有同樣水平的運動量,并不會犧牲學生寶貴的課堂活動時間。因此,體育本真教學強調體育教學應由“實踐為主”向“理論+實踐”的方向發展。體育教學要以運動項目為載體,在學習運動技術的過程中穿插運動技能、運動原理、健康鍛煉的理念,從而幫助學生系統、直觀、準確、科學地了解身體構造、運動價值、健康的重要性,更為靈活地運用所學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技能。

    體育本真教學,更為注重學生體育知識的理解和建構,以相關體育知識作為課程的主要框架,以身體鍛煉為主要手段,將不同的教學法引入體育課程,同時主張以參與、探究、解釋、深加工和評價五個部分來組織體育課堂教學。例如:在二年級“籃球傳球”的教學中,體育本真教學可以設計以下三個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幫助學生認識2~4位NBA擅長傳球的球星;通過雙手胸前傳球練習,讓學生學會練習方法;通過安全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傳接球的自我保護、同伴保護方法。通過對以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個目標都體現了一個概念的教學,如:目標一體現的是學生對NBA傳球明星的認知,目標二體現的是幫助學生了解安全知識。

    4.培養人格:構建“師生和諧”的本真交往生態。

    傳統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直接將整合好的知識灌輸給學生,或采用提問的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忽略了師生和諧交往的場域構建。體育本真教學要求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設置多樣化的互動平臺;學生可以通過預測、記錄等方式,探究體育活動對身體的影響;可以分析自身身體特征,尋找適合自己的練習方法,同時體會互相合作、共同體驗的快樂。為此,教師要轉變自身角色,由“體質訓練者”變為“健康傳播者”。

    在三年級“障礙跑”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大膽地說出“什么是障礙跑?”然后鼓勵學生用各種方法通過障礙。游戲開始,教師讓各組嘗試通過障礙,然后討論:“為什么有的同學過障礙很快,而且不犯規;有的很慢還犯規?”經過討論,學生進一步明確既要快過障礙,又不能犯規的要求?!澳敲?,怎樣才能達到這兩個目標呢?”教師啟發學生在活又醒罷掖鳶?。接t髯榭展第二次練習,各組過障礙的速度比第一次明顯快了且犯規也少了,學生還發現“跳溝”前要加速,繞桿前要減速。教師的這種啟發與引領,讓學生在實踐中總結出障礙跑的基本概念與要領,同時加深了學生的體驗與情感記憶。

    5.視界融合:創設“量體裁衣”的本真教學場域。

    體育教學場域是包括教師、學生、場地、器材、體育知識與技能、教法等在內的,以培養學生運動技能,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理念的一種教育關系網絡。在體育本真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分組合作、探究學習等手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認知、體驗、感受、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

    在三年級“跨越式跳高”的教學中,教師A采用了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以單人、雙人自主學練為輔的教學方式。在課的基本部分,教師首先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什么是跨越式跳高?它有哪些基本的要求呢?”學生帶著問題,在個人自主學練、師生對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不斷思考。教師看到學生基本能夠跨越初定的目標高度后,適時對學生就“跨越式跳高”的相關內容進行提問,并給出正確的跨越式跳高概念、動作要領、注意事項,然后繼續安排學生練習。教師的提問與解答,讓學生學會學、思、練,促進了體育本真教學目標的達成。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小學體育本真教學,以體育知識技能奠基,以常態體育課為主,以兒童健康質樸發展為美。尋繹體育教學之本真,回歸體育課建構的幸福場域,我們才能享受體育與健康課施教者的坦然與快樂。這需要每一個參與者以一種不偏、不躁、不炫的心態來實踐。而這種心態則源于教師對體育教學之本真的適切理解、對充滿人性溫暖的體育課的追求。

    【參考文獻】

    [1]孟文硯,周兵.有效的教學技能――教學問題診斷與技能提高[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劉克蘭.中小學概念教學有序結構的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1987(7).

    篇(4)

    摘 要 科學概念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形成,對于學生來說,是經過專門教學獲得的。這種概念已經不是事物的現象,不是事物的各個方面,不是它們的外部聯系,而是抓著了事物的本質,事物的全體,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一種經過科學抽象形成的理性概念。

    加強對學生的前科學概念即錯誤概念的研究成為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擬對體育教學中排球墊球的錯誤概念及其轉變提一些膚淺的看法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墊球 動作習慣 前科學概念(錯誤概念)

    一、錯誤概念對體育學概念學習的影響

    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睏钫駥幗淌谝仓赋觯骸俺晒Φ恼嬲卦E是興趣?!苯虒W的藝術首先表現在能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

    學生在進入課堂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日常生活中建構了大量的有關排球墊球的樸素概念。這些前概念與科學概念相一致,有利于促進科學概念的形成,但是更多的是貌似正確,實際上與科學概念相去甚遠的錯誤概念,從而會嚴重阻礙他們的科學概念的學習。特別是墊球部位,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有的學生知道用小臂墊球,但是做的時候卻是用手腕墊球;為了能夠放松省力,在墊球過程中手臂一直是彎曲狀態腳步也不愿移動等。研究發現,學生頭腦中的錯誤概念有極強的頑固性。學生甚至在學習體育的幾周后,又恢復了最初的錯誤概念。為什么錯誤概念如此頑固呢?這是因為學生花了很長時間與精力建構了自己的樸素理論,他們無論在感情上還是理智上都離不開它們。學生頭腦中的錯誤概念含有自己對體育先入為主的印象,又是自己切身體驗的東西,同時學生又要憑借這種錯誤概念來認識體育運動。因此,這種錯誤概念有很強的頑固性,不可能通過傳統教學那樣的知識傳遞,就能使學生輕而易舉地形成科學概念。

    二、加快錯誤概念轉變的理論基礎和教學方法

    波斯納等人在皮亞杰的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和庫恩(T. S. Kuhn)的“范式更替觀”的基礎上,提出了概念轉變學習的機制:1.同化,指學生用自己已有的觀念理解新現象的過程;2.順應,指學生轉變或重組原有觀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現象的過程。為了促使學習進行概念轉變,他們認為必須提供以下四個條件:1.學習者對當前的概念產生不滿。假如學生認為他們的概念(錯誤的)能夠解釋科學現象,他們可能看不出有轉變它們的迫切需要;2.學習者必須盡可能地理解科學概念。沒有這種最基本的理解,學生就不能評價它們的意義;3.學習者必須認為科學概念是合理的,假如概念與保留在學生記憶中的其他概念相矛盾,就不能引起學生對它們的強烈關注;4.學習者必須認為科學概念是有用的。它們可用于結實和預測各種現象。根據波斯納的觀點,如果滿足了上述概念轉變學習的四個條件,學生的錯誤概念就會被科學概念所代替或改變。在排球的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用對墻墊球的練習方法來改變學生的錯誤動作。我讓用手腕墊球,屈臂,原地不動和標準姿勢的學生分別做對墻墊球練習,看誰能夠墊的時間長而穩定。在練習過程中使學生發現用手腕墊球的學生由于手腕墊球是用點墊球,而手臂是面墊球,因此穩定性比手臂墊球要差很多。屈臂的學生由于手臂彎曲,因此在墊球過程中手臂很難保持高度相同,也使球在飛行中很難控制。還有原地不動的學生對突發的求變向和很小的失誤都無法進行補救。使學生理解在排球墊球中手臂墊球和移動的重要性,在這個基礎上,我趁熱打鐵的把標準的姿勢和動作要點“插、夾、抬、蹬”講解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練習,并且在教學過程中用“墊球打點”的比賽性游戲讓學生進行墊球練習,這樣使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即學到了知識又增加了興趣也提高了技術。

    由此可見,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相關學科的原有知識經驗背景,了解學生有哪些錯誤概念并充分運用學生的原有概念創設教學中的認知沖突(情境),以此作為引發學生進行概念轉變學習的契機。

    三、加快錯誤概念轉變的教學策略

    如何使學生拋棄錯誤概念形成科學概念呢?根據前概念轉變學習理論,學習就是學生原有的概念的轉變、發展和重建,就是學生前科學概念向科學概念的轉化過程。因此,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幫助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原有經驗與新發現的現象或事物之間的不一致或矛盾沖突,從而反思和修改自己的原有經驗和認識。只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才能形成科學的認知結構。具體的說,促進錯誤概念轉變主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揭示學生的前科學概念,這是實現概念轉變的前提

    在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去論及自己的觀點,不僅借此了解學生,也可以促進學生反思。例如:在墊球教學過程中,在教學前引導學生對排球墊球應該用什么部位以及理由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及時發現在前概念中一直以為用手腕墊球的同學,在經過討論和練習發現在墊球中用手臂比用手要穩定的多,由此就可以幫助教師了解錯誤概念產生的原因。

    (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這是實現概念轉變的契機和動力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總是試圖以原有知識為基礎,來同化新概念。當不能解釋新知識時,就會引發認知沖突,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何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呢?教學中我使用了以下兩種策略:

    1.通過揭示事實之間的矛盾引發認知沖突

    2.通過合作學習中學生的討論與對話引發認知沖突

    值得注意的是,在剖析矛盾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給學生流下認識和思考的空間,千萬不能用教師的經驗、思維來代替學生的認識,從而將正確的觀點生硬的強加與他。我們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加強鍛煉學生的意識,有目的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幫助學生摒棄他們生活中的錯誤概念,建立他自己的科學概念。這也給我們的教學各個環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爭將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堅持到底。

    其實學生頭腦中類似的錯誤概念還有很多,只要我們細心觀察研究學生都能把握的到,然后巧妙設計,加以利用,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更好的實現我們的新課程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5)

    摘 要:適應體育概念的形成與矯正治療、運動康復、殘疾人體育等有著深遠的淵源,它是隨著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長期以來中國適應體育實踐領域相關概念的使用混亂并缺乏科學性。從概念的角度講,與其它概念相比,“適應體育”是相對科學和準確的,能更準確和全面地反映出該體育現象的特征,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因此,無論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實踐活動領域,建議統一采用“適應體育”的概念。

    關鍵詞:適應體育;概念辨析;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G807.1/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10-1391-04

    The Necessity of Defini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Sport

    LU Yan1, HAN Song2, ZHENG Shou-ji3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3. Taiwan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The concept formation of adapting sport has profound origin with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and disability sport. It has constantly been enrich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e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hina, the concepts used in the practice of adapting sport field are in chaos and lack of science. Since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sport is relatively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compared with other concepts and it summarize better and reflect the features of this sport phenomena.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ncept of adapting sport be used no matter in subject construction, theoretical research or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

    Key words: adapting sport; concept defini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試圖從適應體育概念的產生、變化、發展,以及其定義的演變出發,對該概念及與其相關概念進行對比分析,以期盼對適應體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有所推動和幫助。

    1 幾個主要相關概念的分析

    1.1 殘疾人體育(disability sport) 殘疾人體育(disability sport)這個術語經常出現在殘疾人體育競賽活動的組織中,歷史上也曾經使用傷殘人體育,在中國臺灣使用殘障人體育,其涵義泛指殘疾人的競技體育活動。學術界認為Sport for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是較正確的表達,但殘疾人體育組織卻更傾向使用disability sport這個術語。較長的一段時間里disability sport與輪椅運動(wheelchair sport)、聾人運動(deaf sport)、腦性麻痹運動(CP sport)等術語替代使用。隨著殘疾人參與奧林匹克運動的深入,以往國際上幾個殘疾人體育組織間進行了整合,殘疾人的體育競賽活動也超越了類別的界線,出現了殘奧會、特奧會和聾奧會。殘奧運動(Paralympics)、特奧運動Special Olympics)、聾奧運動(Deaflympics)逐漸成為殘疾人體育競賽活動的更為明確的術語。與這三個術語密切相關的概念還有運動分級(sport classifcation)、醫學分級(medical classification)、功能性能力(functional ability),關于分級概念的出現是殘疾人運動競賽特點的使然[1]。

    1.2 特殊體育(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 特殊體育(special physical education)也有人稱之為特殊人體育、特殊體育教育。這個術語是隨著特殊教育的發展而出現的一個概念。在教育界,尤其是特殊教育領域較高頻率的使用這個術語,其涵義泛指特殊教育學校的體育現象。20世紀60年代美國特殊教育領域普遍使用這個概念,是針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提供體育教育服務而提出的,進入80年代適應體育教育這個術語取而代之。

    1.3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英語“adapted" 是從動詞“adapt"轉化而來的。是指因應個人特殊情形去調整措施或設備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強調經過調整后的計劃或服務的益處。 “adapted"一詞最早出現在1952年美國衛生、體育及休閑協會(AAHPER)對殘疾人體育活動的最新定義中,用以取代原來個別化評估與計劃中所使用的矯正(corrective)和修飾(modified)等術語。改用“適應",是受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影響。皮亞杰的發展理論乃以適應為基本概念,認為適應是協助個體與環境有效互動的過程。

    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的定義在過去100多年特別是近40年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植根于社會、政治、文化的歷史背景之中,也折射出在特定社會歷史時期對待殘疾人的態度。

    1952年,美國第一次采用“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這一術語并定義為:針對那些無法安全或成功參與普通體育教育課程的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局限而設計改編的多樣化計劃。其內容是非限制性的、發展性的游戲、運動和韻律活動。這個定義是基于教育視角而非醫學,有廣泛的課程指向性。[2]

    隨著實踐活動的豐富和認識的發展,對適應體育的解釋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觀點。其中,具有代表性意義的是:

    國際上第一次正式采用“適應體育”常被認為始于“國際適應體育聯盟”,這個組織是1973年由加拿大、比利時、美國、成員等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創立的。

    國際適應體育聯盟主席、美國著名適應體育專家Claudine Sherrill(1976)將適應體育定義為:“是分析運動、確定心理動作領域問題的科學,是對補救問題和堅持自我力量的發展性指導策略。"[3]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主席、德國著名適應體育專家Doll-Tepper (1989)對適應體育作以下定義:“適應體育是指對身體條件受限的個人,如殘疾、健康受損人士或老年人的權益和能力給以特殊重視的體育活動和運動。"[4]這一表述代表了歐洲多數學者的觀點傾向。

    美國加州大學適應體育課程標準中對適應體育的定義是:適應體育是體育教育計劃的一種,是為了滿足殘疾學生的特殊需求而產生的,因為殘疾學生無法完全完成普通體育教學計劃。適應體育教育計劃通常由獲得專門證書的專業人士執行,他們會和學校別的教育工作者合作,包括一般的體育老師、特殊日班級老師和教育輔導者。他們會為學校工作人員、家長,醫療人員和社會機構提供咨詢服務,以幫助他們建立補充援助、服務體系或者修改計劃,達到使殘疾學生成功地參與普通體育教育計劃,或者設計特殊的體育教育計劃的目的。

    臺灣適應體育學者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教授闕月清認為,適應體育是一種體育教學態度;全方位的教育服務傳輸系統;強調動作問題的發現、評估和矯正治療的知識體系。[5]

    另外幾種常見的描述是:

    適應體育是改善心理動作問題的服務;

    一種特殊的訓練;

    一種跨科際整合的知識;

    一種需要特殊才能的專業;

    一種指導訓練的哲學或理念;

    一種對各種行為的接納態度;

    一種理論與實際相互作用的動力系統;

    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

    1993年Claudine Sherrill將適應體育定義為“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指向終身的心理動作問題的鑒定和解決。"首次提出終身和學科整合的概念。隨后1994年Depauw和Sherrill進一步對適應體育定義作出了解釋:“適應體育是一個跨學科的知識體系,指向(a)鑒定和解決終身心理動作問題;(b)分享積極的生活方式、平等參與休閑運動、獲得高質量的體育教育指導和終身參與到體育、舞蹈、水上運動中;(c)連接學校-社區服務來達到整合和融合。" 與1976年的定義相比,作者認為這個定義強調的不是殘疾而是個體差異和環境融合。新的定義包括終身概念;適應體育被認為是跨學科的知識體系而不僅僅是門課程,這是一次認識上的飛躍。[6]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2002年出版的體育科學指南,對適應體育作出了這樣的解釋:“適應體育是一個應用廣泛的、包括跨學科區域的專門知識和技術的術語,它含蓋體育教育、休閑娛樂、舞蹈、運動以及在一生中受損個體的適應和修復。"“它的跨學科知識結構包括證實和解決終生的活動問題;發展和貫徹對運動和積極生活方式的提倡和理論支持以及在家庭――學校――社區服務銜接和授權系統方面創新和合作"[7]

    一門學科理論的形成過程,其核心概念的“多解”現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觀測視角和思維方式。適應體育歷經百年的發展,其定義的演變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它是一種社會化構建并傳遞當代觀點。它反映一個社會在某一特定時期是如何理解殘疾人和對待殘疾人的。是文化信仰、價值觀和期望值的產物。

    2 對適應體育概念的分析

    2.1 國際權威人士們關于適應體育定義的觀點傾向 為了更充分地把握當前國際權威人士對適應體育定義的觀點傾向,筆者基于對適應體育定義形成過程的探討,以假設1994年Depauw和Sherrill對適應體育的定義是當前最有代表性的定義為題項,了解有多少人贊同該假設?為什么贊同或不贊同?采用面訪和函調結合的方式對國際適應體育聯合會的理事(IFAPA)進行了問卷調查,包括有Claudine Sherrill、Doll-Tepper 、Hutzler 、Van Coppenolle 等26位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適應體育權威人士給出了他們的反饋意見;作為國際適應體育領域里最高學術機構,(IFAPA)這些理事們的意見可以代表當今學術界、理論界的基本觀點。調查結果為:完全贊同者為8人,不完全贊同者為18人,完全反對者沒有。那些不完全贊同者大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綜合他們的意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1) 適應體育是個性化的活動,這是最核心的一點;2) 適應體育包括競賽、教育和娛樂健身等部分;3) 適應體育本身是一個開放式、隨著時展而不斷拓寬的跨學科的知識領域;4) 適應意味著根據個體差異而調整、改編和調適。這一觀點是對目前適應體育定義的補充與發展,當然,也反映出屬種概念的不完全一致性。這也是世界范圍內適應體育發展的不同步所致,是事物發展過程的必然現象。但一般而言,對適應體育的本質屬性的認識專家們的觀點是趨向一致的。只是從邏輯學的角度而言,定義的產生需要符合邏輯學理論的內在規定性。進一步合理地揭示適應體育的本質屬性,使其內涵與外延的界定應更為相應相稱,并更加清楚、確切的說明其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實踐界域、知識體系等核心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是適應體育作為學科發展的需要。畢竟核心概念的建立是個理論構建的邏輯起點。

    2.2 關于適應體育定義的內涵與外延的界定 對適應體育概念做出科學的解釋是回答采用適應體育概念必要性的前置性問題。同時也是構建適應體育學科理論的奠基性問題。通過對文獻的研究及長期對我國適應體育實踐領域的觀察思考,結合高端權威人士的調查,筆者認為引進適應體育的概念,需要對現有的適應體育定義的內涵與外延做出進一步清楚、確切的說明,使之符合中國現階段的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國人的語詞表達習慣、符合邏輯學理論的科學性規定。

    通過說明或規定語詞的意義來揭示概念的內涵是邏輯學理論所指的語詞定義的形成的方式。本文將以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三個基本維度采用語詞定義的方法說明適應體育的內涵與外延。

    首先,所謂被定義項就是被揭示內涵的概念,既“適應體育”。其次,定義項是用來揭示被定義項內涵的概念。適應體育的內涵可以通過這樣一組語詞表達,即:“促進個體與生態環境互動”;“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及在特定時期內不能分享常規化體育活動的人為對象”;“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作為屬種概念是對適應體育概念外延的劃分”。最后,定義聯項是將被定義項和定義項聯結起來的概念。如此,適應體育定義的完整表達便是:“適應體育就是基于促進個體與生態環境的互動、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以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的人為主體,包括在特定時期內不能分享普通體育活動的社會成員所從事的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和跨學科的知識體系;其實踐領域涉及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定義項中幾個基本語詞的意義:

    1) 基于促進個體與生態環境互動:適應體育的基本理念是尊重個體的差異性,關注個體與環境中的人、事、物的相互作用并在這個過程中找到改善個人和環境的策略是適應體育的目標價值取向。

    2) 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體育活動中高度個性化的活動不僅僅是適應體育。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也是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但其目的是追求身體運動能力的極限。以改善生活質量為目的而進行的個性化的體育活動是適應體育區別其它類別體育活動的宗旨目標所在。

    3) 以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的人為主體,包括在特定時期內不能分享常規化體育活動的社會成員:這是對適應體育對象的規定,分別使用身體、心理、智力發生障礙而不用殘疾的語詞,是因為前者內涵更寬泛,例如:有心理障礙不一定是殘疾;在特定時期內不能分享常規化體育活動的社會成員主要指老年人、處于恢復期的損傷者、孕婦、嬰幼兒、腫瘤患者康復期、肥胖及慢性病患者等。

    4) 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適應體育之所以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體育活動是因為它服務對象的特殊性所致。針對個體情況而作出評估、診斷、干預策劃、反饋與調整是適應體育的基本方式。

    5) 跨學科的知識體系:適應體育是個綜合性學科。醫學、教育學、行為科學、體育學、社會科學、心理學、適應理論等是它的上位學科;它與運動訓練學、體育管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其它二級學科一樣歸屬體育學門類之下;進而,隨著學科的成熟及進一步知識分化也會產生適應體育的下位學科。

    6) 實踐領域涉及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是指適應體育適用的范圍。也就是對適應體育外延的界定。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是相對獨立的實踐領域和實踐活動方式,但其面對的服務對象及其需求卻具有共性特征。既: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個人與環境的融合并改善其生活質量。出于同一理由,將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作為子項是對母項適應體育概念作出的劃分。子項適應體育教育、適應休閑娛樂、適應運動競賽和適應運動康復的外延與母項適應體育外延相應相稱。

    2.4 對適應體育概念的反思 適應體育實踐活動雖然歷史久遠,但使用“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這一概念也不過是近50年的事情。而且在近40年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從歷史上看,適應體育概念是從矯正治療、運動康復、殘疾人體育、改編后身體活動這些概念演繹而來,也可以說是這些概念的替換詞。一個世紀之前,康復醫學、現代體育的發展給醫生們創造了一個機會,就是將運動作為康復治療的手段納入對患者的整體治療方案。運動康復不僅在康復醫學領域得到發展,也給體育學者們一個“繼續創造”的啟發,隨后殘疾人娛樂性體育活動和殘疾人競技性體育活動開始出現并很快盛行。這一時期人們使用的概念是多樣性的,比較共性的特征是概念的名稱以事物的外在表面性為取向。例如:使用輪椅進行的活動就叫“輪椅運動”;盲人參加體育活動就叫“盲人體育”;身體活動運用于康復治療就稱之為“康復體育”等等。美國第一次采用“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是基于教育的視角,其社會背景特殊教育改革的回歸主流教育思潮興起所致。隨后,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殘疾人維權運動帶動了殘疾人融入體育的發展進程,在北美、歐洲等地適應體育被一大批學者所關注。筆者認為,自此適應體育開始了融入了科學理論思維的發展狀態。其中重要的標志之一,是對適應體育概念的探究。一般而言,對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概念的解釋仍然還是處于動態的發展之中,多數的權威學者對于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界域傾向于較為一致的觀點,所不同的是因社會政治、文化乃至教育、體育發展進程對其產生影響。致使適應體育發展呈現出地域性的特征。

    2.5 我國采用適應體育概念的必要性 我國適應體育歷史悠久,與國際上其他國家地區的適應體育實踐發展有相似的歷史過程。從現代意義上的適應體育實踐活動而言,長期以來就已分別是不同的學科理論研究的問題指向。例如:運動醫學關注的運動康復治療;心理學關注特殊人群心理康復、心理特征等研究;專項訓練學關注的殘奧會、特奧會競賽項目和殘疾人運動訓練、特殊教育學、體育教育關注的殘疾人體育教育等等。相關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學術刊物上出現,這些可以視為是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的前期基礎。那么之所以提出適應體育的概念,其必要性在于:

    2.5.1 采用適應體育概念,符合國際慣例,有利于國際交往和交流 從國際看,適應體育概念形成已經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已經成為該領域的核心和主流概念,得到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認可。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后,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已成為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力量。在適應體育領域,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與世界各國及國際適應體育組織的交往日益增多,積極參加國際各種適應體育競賽、教育和科研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采用國際統一的概念,將無法對話和交流,也勢必對我國適應體育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2.5.2 采用適應體育概念,符合我國實踐需要,有利于我國實踐發展 由于我國適應體育研究的歷史較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F在,這一領域的概念處于非?;靵y的狀況。總結多年來的文獻資料,發現相應的概念有傷殘人體育、殘障人體育、特殊體育、殘疾人體育、適應體育等多種。由于概念的不統一,給相關研究和交流帶來很大障礙。在本論文所做關于適應體育學科建設的問卷中,對當前存在問題的選項中,選擇“專業術語不統一”的比例為79.3%(N=557)。這一結果充分說明了當前我國適應體育理論和實踐領域對概念統一的迫切要求。

    2.5.3 采用適應體育概念,有利于我國理論研究的深入和領域的拓寬 概念是理論最基本的元素,是構筑學科大廈的基石,因此,理論的建立和發展必須首先對概念進行規范和統一。我國適應體育理論還處于初始階段,必須在概念層次上取得一致,才能夠有利于其進一步發展。

    從上面提到的幾個概念看,都有其產生的根源和依據。特殊體育的概念來源于特殊教育,只是簡單的借用概念,并沒有體現出該領域的特征。殘障人體育是我國臺灣地區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稱謂,由于強調社會對殘疾人的影響,該概念有一定的積極意義;90年代前后我國大陸也有學者使用這個概念,但影響范圍很小。90年代后,隨著臺灣地區逐步采用“適應體育"概念,殘障人體育的概念也基本銷聲匿跡。傷殘人體育和殘疾人體育相當于國際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認識水平。該概念過多關注的是“傷"、“殘"、“疾病"等特征,隨著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權思想的發展,該概念已經較少使用,而且其內涵也已發生了變化。現在,國際對“殘疾人體育"概念的適用僅限于“殘疾人競技體育",而對更加廣泛的教育、康復、休閑、娛樂等活動,則統稱為“適應體育";特別是在學術領域,“適應體育"已經完全取代了其它各類概念。

    3 結 論

    就上述的分析,筆者認為,“適應體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隨著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發展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以學科理論的形成的觀測視角,其核心概念建立過程的“多解”現象是必然的,折射的是不同觀測視角和思維方式。適應體育歷經百年的發展,其定義的演變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它是一種社會化構建并傳遞當代觀點。它反映一個社會在某一特定時期是如何理解殘疾人和對待殘疾人的。是文化信仰、價值觀和期望值的產物。

    從概念的角度講,與其它幾個概念相比,“適應體育”是相對科學和準確的,能更準確和全面地反映出該實踐活動領域現象的特征,具有較強的概括性。因此,無論在學科建設、理論研究方面,還是在實踐活動領域,建議統一采用“適應體育”的概念。

    參考文獻:

    [1] 郭橋,資建民.大學邏輯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

    [2] 通過適應體育對殘障人士進行教育和社會整合的主題網絡(ADAPT).

    [3] 加州適應體育教育課程標準.

    [4] 闕月清.適應體育概論,臺灣,2004.

    [5] 陳素勤,等譯.適應體育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2001.5,11.

    [6] 國際體育科學和教育理事會.體育科學指南[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篇(6)

    [關鍵詞] 教學;課程;關系分析

    【中圖分類號】 G8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12-354-1

    一、體育課程的概念

    在西方,課程(curriculum)一詞最早出現在英國教育家斯賓塞(H.Spencer)《什么知識最有價值?》(1859)一文中。它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意為“跑道”。根據這個詞源,最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簡稱學程。在中國課程研究的早期,朱智賢給課程所下定義認為,“學校的課程,是使受教育者在校里規定的期限內循序繼續得著各種應得的智識和訓練,以求達到一種圓滿生活的精密計劃?!睆恼n程的內涵理解,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以一定的教育目標而選擇和組織的全部教材與內容及其進程;狹義的課程則是某一門課程。從對課程層面的劃分來理解,課程包含三層含義:首先是課程計劃;其次是課程標準;再次是課程內容?;趯φn程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學校體育課程的概念可以定義為:學校體育課程是指學校根據社會的教育目的的要求,為學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規定的,或可由學生選擇的,被規范了的體育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內容、學習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學段所要達到的體育基本素質、能力、體質健康教育標準的總體設計。

    二、體育教學的概念

    體育教學與一般教學的共同點,這在若干本教科書和期刊上可以部分地找見。第一,歸屬學校教育,具有學校教育的一般性質,面向全體學生;第二,教師和學生是兩大基本要素; 第三,有目的、有計劃、有大綱、有組織、有常規的知識傳習;第四,完全可以寓教于學; 第五,以普通授課班為教學的基本單位。體育教學的屬性,理應是知識的傳習活動,盡管它所傳習的是特殊的知識即運動技術,這種傳習活動不能由一般教師來主導,它要由具備相應運動技術水平的體育教師來承擔的,這種傳習活動也不以特殊學生為對象。因此 ,我們將體育教學定義為,在體育教師和普通學生之間展開的運動技術傳習活動。

    三、體育課程與體育教學之評述

    討論兩事物的關系,必須以對它們各自的本體具有一定程度的認識為基礎。課程與教學的關系界定,必須建立在理清課程與教學概念的基礎上,20 世紀末就有學者強調“概念誤區與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并指出“由于對教育中一些基本概念在認識上存在模糊或混亂,由此導致的教育學理論概念體系混亂,又導致了教育學理論體系的模糊與混亂……要探討清楚課程論、教學論甚至教育學理論體系的建構等一系列問題,要真正開展課程論、教學論,甚至教育學的研究,根本的前提是首先要對教育學中的基本概念作一次徹底清理”。在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問題上,目前眾說紛紜而莫衷一是的局面,實質上是多種課程觀、教學觀爭相呈現的結果。不同課程觀、教學觀的形成又往往與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密切相關。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絕大數研究者就課程與教學進行了詞源學的考察,考察結果有人直接當作結論,有的人則只作為參考而進一步結合歷史實踐狀況進行文化意義上的界定。相對而言,后者較為中肯但卻很少。還有,到目前為止對語源學考證方法的功能及其適用范圍,還缺乏自覺的具體分析,對詞源學方法的應用也多只是機械地追溯其出現的時間、本義和各階段的意義變化結果,而沒有深入探究所謂本義與后來的各派生義之間的關系及其內在制約機制,終致流于形式而缺乏實質性的說服力。而結合現實實踐情況進行總結的,又往往失偏于一隅,難達公允。

    大多數論者在界說課程、教學的時候,往往就課程談課程,就教學談教學,而不是把課程、教學放到它們賴以立身的更寬闊的視域中去看待。當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如“教的概念是在學的概念的規定性中加上了又一層規定性”,“教學是以課程內容為中介的師生雙方教和學的活動等。有的學者把 “教”“學”分開并列出現在定義中,二者本身并沒有得到界定。還有的學者,要么直接認定“現在就要得出一個精確的并為大家所認同的課程定義”“既不現實,也不可能”,為方便進一步討論而只對作為科學術語的“教學”進行規定;要么干脆承認課程與教學在理論層面都屬于多義概念,在不同研究范式中的不同側重是合理的,而在實踐層面則隨著學校外部的宏觀社會脈絡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主張“從藝術的角度思考課程與教學”及二者間的關系。此外,某些研究從立場、方法到具體推論過程都讓人耳目一新,得出的結論在宏觀上看極具啟發性,可由于對“確定性”,“精確性”的追求,落實到微觀上整體性說服力卻大打折扣。如任長松的《課程與教學探異》,其“分析實在賦予實在以名稱分析概念名稱”的思路選擇,“教育過程的視野,對于“課程是什么”的幾種理解的歸類,在今天看來仍是新異而有說服力的,可在確認“從本質上看,課程是一個預期的或期望實現的計劃或方案”之后,把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設計的學習者的學習方案,稱為課程,又回到了“課程”即“學程”,沒有突破把本身是開放的計劃或方案當作行動的不變依據而封閉化的認識局限。

    總之,課程、教學的概念內涵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澄清,這是探討二者關系的前提。

    參考文獻:

    [1]楊啟亮.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問題思考[J].教育研究,2002(6):50-54.

    [2]鐘啟泉.課程與教學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3]王嘉毅.課程與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7)

    關鍵詞:體育本質; 共識理論; 研究范式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07)02-0121一03

    雅斯貝爾斯[1]在《現時代的人》中指出:“體育作為一種有組織的事業,在這事業中,被迫加入這個勞動過程的人類所尋求的無非是他的直接自保沖動的等價物。”他認為,體育源于人的自保的沖動。李力研[2]認為:“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只有‘人的自然化’才能阻止人類的物種倒退。體育的本質就是‘人的自然化’?!钡?,當我們要真正界定“什么是體育”時,卻會變得十分困難。周西寬[3]認為:“體育概念及其術語的使用,在國際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亂狀態,其規范工作雖經長期努力取得一些成效,卻并未達到理想的地步。”在這一領域中,概念的混亂是國際性的,如何對體育這一概念做出科學的理解與規定,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非常迫切的。

    1 體育本質研究的論爭

    20世紀70年代末,林笑峰先生首先發起了對我國體育的競技主義傾向的批判,主張體育思想體系的主體應從運動論和運動教學論轉向身體論和身體鍛煉論,呼吁我同體育應迅速從傳習式中解放出來,研究如何有效地應用體育手段增強學生體質的問題,以身體論和身體鍛煉淪為主體[4]。林笑峰先生的學術思想引起了體育理論界的強烈反響,從而拉開了一場關于體育概念和概念體系大討論的序幕。1982年7月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理論分會在煙臺召開的“體育理論學術專題討論會”就體育概念問題作了專題討論。會上,大家各抒己見。但直到目前為止,體育本質研究仍未有一個令眾人信服的結論。

    筆者以中文體育核心期刊為主要資料來源,搜集了12種較有影響的體育本質論,主要有:(1)以胡曉風為代表的“社會現象說”;(2)以林笑峰、王學峰為代表的“體質教育說”;(3)以熊斗寅、曹湘君、周西寬為代表的“社會活動說”;(4)以張洪潭為代表的“非生產性人體活動說”;(5)以李力研為代表的“人的自然化說”;(6)以王汝英為代表的“教育說”;(7)以盧峰為代表的“文化模式說”;(8)以呂予峰為代表的“游戲說”;(9)以熊斗寅、劉德佩為代表的“社會文化現象說”;(10)以龔正偉、劉湘溶為代表的“身體活動說”;(11)以唐建為代表的“身心俱健的理想模式的活動說”;(12)以唐炎、宋會君為代表的“自然屬性說”。在人們提出一個個體育本質論的同時,關于體育本質的爭辯就一直沒有停止過。目前,體育本質研究主要有以下幾種爭論:一是“多質論”與“單質論”之辯;二是“雙重屬性說”與“多重屬性說”之辯;三是“社會實踐活動說”與“教育說”之辯;四是“真義體育觀”與“大體育觀”之辯。

    爭論在于正本清源,在于揭示現象的本質。但是,對體育本質的眾多研究,卻很難成全這一點,相反將許多研究者卷入爭論的重圍之中。許多研究者重視闡述體育本質與相關概念的區別、聯系,力求達到揭示體育本質的目的。在不斷探求中,又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本質”與“本質屬性”的關系的爭論;二是“本質”與“功能”關系的辨析;三是“本質”與“歸屬”關系的研究;四是“本質屬性”與“功能”關系之爭,而且這些論爭的領域開始泛化,許多學者試圖逃離體育本質的一般研究,而將研究視域拓展到了其他分支領域。例如:對學校體育本質的研究,對競技體育本質的研究,對休閑體育本質的研究,對體育文化本質的研究等越來越受到了人們的重視,這些研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原來的體育本質研究主題固定化的限制,但是并沒有澄清“體育本質是什么”的重重疑惑,而且導致了新的體育本質研究論爭。

    2體育本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2.1 體育本質研究方法的局限

    長期的理論論爭,并沒有使人們形成關于體育本質的共識。究其原因,固然與體育現象的復雜性有關,但研究方法上存在的問題,不能不說是制約我們揭示體育本質的重要障礙。其中主要問題是體育本質探討方法上的局限阻礙了人們的思維。

    馬克思[5]在康德、黑格爾的基礎上,把理性認識階段的思維過程明確地表述為兩段行程?!霸诘谝粭l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在第二條道路上,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這樣,就使整個理性認識的形成發展為由感性具體到抽象思維和由抽象思維再到思維具體兩個階段。前一段在西方哲學史上一般稱為知性思維,它是理性認識的初級階段;后一段一般稱為理性或辯證思維,它是理性認識的高級階段。與這兩個階段相對應,認識的產物也呈現出概念發展的兩個階段:由感性具體到抽象思維的知性思維階段獲得的認識成果是抽象概念,其基本特征是具有抽象普遍性;由抽象思維到思維具體的辯證思維階段獲得的認識成果是具體概念或辯證概念,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具體普遍性。

    過去人們的理性認識基本上停滯在知性思維階段,我們所獲得的只是關于體育的表層的認識,要想獲得體育本質的認識成果,理性認識就得進入理性思維階段。例如,教育說在探討體育本質的屬概念中,選擇社會現象中的教育作為比較對照的對象,暴露出來的也只能是體育的教育屬性,該種觀點一旦把體育中存在的教育屬性“共同點”概括出來,就認定了整個體育的教育歸屬。與此同時它削弱或否定了體育同其他事物的聯系,從而掩蓋或撇開了體育的其他屬性,如身體活動性等。這樣等于撇開了認識對象中的“異”,于是,“體育”是教育這一判斷是建立在“同與異”分立的基礎上,這種帶有經驗性思維色彩的思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體育本質研究。

    2.2體育本質研究焦點的遮掩

    以往關于體育本質的爭論,主要將焦點集中在“體育是什么”上,而忽視“體育應是什么”的研究,對于體育本質研究要探索“體育是什么”,多數研究者沒有異議,但說體育本質研究還要研究“體育應是什么”,情況就不同了。這是因為,“體育應當是什么”是主觀范疇的,而本質是客觀的,這兩者怎么能相容呢?但是,體育本質其實要回答“人們現在稱之為體育的那個東西在過去、現在和將來是什么”。然而,人們的認識并不一致和明確,主要原因有三:其一,“體育”是一個復雜的現象,“體育”一詞是一個“舶來品”;其二,文化背景不盡相同的各個民族所理解的“體育”不盡相同;其三,各個個體所理解的“體育”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關于“體育本質”的事實判斷中就含有“應當”的成分。在體育本質研究中,“體育是什么”是在揭示體育的本質,而“體育應是什么”則是在揭示“理想體育”的本質,“體育是什么”的研究是前提和基礎,“體育應是什么”的研究是重點

    和歸宿。所以,體育本質研究,還要研究“體育應是什么”。

    2.3體育本質研究中的具體問題

    在體育本質研究中存在許多具體的問題,主要有:(1)爭論者的視角都在“區分”而不在“統一”。正如唐炎[6]。所說:“從方法論上講,在研究某一確定范疇對象的本質時,既要注意該范疇對象的外部區分,也要注意該范疇對象的內部統一。而本質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求得某一確定范疇對象的內部統一。因此,關于范疇對象的外部區分必須落實到范疇對象的內部統一之上,才能在對某一確定范疇對象的本質認識過程中產生積極作用。”(2)缺乏歷史感和立體感。在這場論爭中,較少人從體育實踐史和體育思想史角度去論述體育本質;(3)缺乏對“體育”的現實存在形態的具體分析,缺乏對“體育”一詞的日常語言分析,缺乏對體育哲學的借鑒和運用,這也可能與我國體育哲學的發展程度有關;(4)爭論中一些論文犯有邏輯學方面的常識性錯誤,例如違反定義的邏輯法則和違背思維同一律。

    3體育本質研究的反思

    3.1 應該樹立怎樣的體育本質觀

    體育的本質究竟是否存在?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習慣于本體論的思維方式,認為在紛繁復雜的體育現象中存在著一般的、普遍的、抽象的、統一的本質,把發現、揭示或闡明體育本質作為認識論的基本和終極目的。體育基本理論研究的一個首要的且極為重要的使命在于找出這個本質,但很少有人對問題本身的價值及研究的方法論提出過質疑。這種唯理性的本體論傾向的研究思路是我國體育本質研究的主流,也是造成體育本質討論沒有根本性進展的主要原因。反本質主義(anti-essentialisls)認為:“一種事物確實有許多的特征,但是事物本身卻不能區分并告訴人類哪些是本質的,哪些是非本質的,能夠區分的只有人類自己,但是人類卻找不到一種標準來判斷自己區分時所使用的標準是否合理?!盵7]以這樣的觀點看來,體育現象中根本沒有什么真理性的體育的本質或規律,即使存在。在體育研究中試圖再現體育的本質或規律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研究者都是在對體育進行研究調查之前就形成或接受了某種看法,也就是說都是以某種“先入之見”為出發點來進行體育本質研究的。

    確實,承認本質的存在,就可能沾染“本質主義(essentialism)”的色彩,即傾向于認為,我們所感知的多種多樣的體育只不過是“現象(phenomenon)”,存在于現象背后的統一的、普遍的“共相”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否認本質的存在,也就意味著可能陷入“不可知論”。這兩種傾向都不利于體育研究的深入發展。然而,體育之所以為體育,正是在于這“本質”的存在,否則肯定已成為它物了,我們也就無法確定所研究的是體育,還是別的什么了。因此,對待體育本質的正確態度,也許我們應該像一些“‘溫和的反本質主義者(gent anti-essentialists)’所希望的那樣:一方面拯救本質范疇和保存本質信念,另一方面反對本質主義。[7]”也就是說,我們應該通過思維方式的變革和研究范式的轉向,來重建體育本質研究的方法論基礎,而不能徹底拋棄本質信仰,放棄本質追求。

    3.2體育本質研究范式的轉向與合理定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北区| 安多县| 台中市| 夏河县| 民乐县| 滦南县| 福建省| 资中县| 大庆市| 泾源县| 洞口县| 麦盖提县| 巩留县| 乌恰县| 灵台县| 阜城县| 平凉市| 乐业县| 巢湖市| 资阳市| 永兴县| 汉沽区| 淮阳县| 山丹县| 梅州市| 宁明县| 德钦县| 乌苏市| 钟祥市| 瑞安市| 舟山市| 仁怀市| 大洼县| 化州市| 达尔| 融水| 扎兰屯市| 深泽县| 汪清县| 和顺县| 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