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4 18:51: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實驗能力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要有計劃性和針對性學生實驗能力包括設計實驗計劃、觀察操作、數據處理、分析與總結能力。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不是每個實驗都能把各種能力同時培養起來。教師首先要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將每個實驗認真分析后,確定每個實驗要著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在使用常用的測量儀器——直尺、天平、彈簧秤、壓強計、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萬用電表時,就應該著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數據處理能力。又如,初中物理教材在實驗《用電流表測電》之前的每個學生分組實驗,都直接寫出“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步驟”等。而在隨后的實驗《用電壓表測電壓》,則要求學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設計實驗表格。
在實驗《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以后,完全讓學生自己設計觀察記錄表格,自己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要抓住教材這種變化的安排,著重培養學生設計實驗計劃的能力。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要考慮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例如,電磁打點計時器在實驗《測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實驗《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實驗《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都會使用到。在做第一個實驗時,由于學生對儀器比較生疏,操作時會很緩慢,學生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在所難免。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就要要求學生對儀器的安裝及使用操作程序不應再有原則性錯誤,熟練程度應比第一次好,速度比第一次快,不過在具體細節上允許出現些偏差。第三次實驗,就要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正確無誤地將實驗安裝并調好。
二、教師要注意發揮示范作用
在進行學生分組實驗時,學生即使按照教師要求在實驗前做好預習準備工作,對儀器的操作步驟也比較清楚了,但一旦接觸到實驗儀器,仍會束手無策。因此,實驗前教師應對如何正確操作儀器進行示范,必要時強調說明不按規范操作會造成什么后果。尤其在學生進行操作過程中,要抓住典型事例向學生反復示范。例如,初三年級學生做電學實驗,初學階段很容易將電表“+”、“-”號接反??梢栽趯W生實驗前,先做示范操作,將電源的正極和電表正接線柱先用紅紙做上特殊標記,然后用紅色導線把電源的正極與電表的正接線柱連接起來,用黑色導線將電表的負接線柱與電源負極相接(電路中有小燈泡)。
在學生動手實驗時,教師再巡回視導,發現有接錯的,再進行示范。教師在演示實驗時,也要注意動作的規范性,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如使用天平,拿取砝碼時,鑷子口的凹邊應當朝上,待測物和砝碼都應放在砝碼盤的中央;拿取盛有水銀的燒杯時,應用左手托底,不能用手提住燒杯口以免杯底破裂,如果在細長玻璃管中裝有水銀,翻轉玻璃管時,不可用雙手持玻璃管的兩端,而應以手挾持管的中部;做靜電實驗時,需要用手持絕緣柄時,應以兩三個手指握持,而不應從掌心握持,并且應持離導體最遠的一端,以防漏電;用手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臂、電表旋鈕及啟動開關時,應以另一只手扶持器件。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使之形成科學的實驗素養
一、聯系學生實際,激發學生探求欲望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如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我的做法是,教師除了教材的需求外,還因根據學生的實際,巧妙地設計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實驗,通過實驗觀察來誘導學生,步入思維境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在實驗中,體現教師的導向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教《摩擦起電》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應用玻璃棒在絲綢上反復摩擦,以最快的速度接近泡沫粒,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到玻璃棒緊緊地吸引住了許多泡沫粒,這樣一來,學生的好奇心上來了,這時候,我就讓學生猜猜到底是什么原因?誰能解釋這一現象,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展開了,七嘴八舌說:“是摩擦起來造成的。”我又問大家“你們還想玩嗎?”同學們積極性很高,都說想玩,那么橡膠棒與毛皮摩擦,結果會是怎樣?先猜一猜,看誰能解開這個謎。于是大家再次動手實驗,操作起來。通過磨擦后,再次出現橡膠棒又吸引了許多泡沫粒。同學們實驗的積極性非常高漲,這樣在實驗中,通過觀察進一步加深了對摩擦起電的理解。最后,我通過諄諄誘導,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驗觀察中,讓學生很快地搞清了電有兩種:帶同種電的物體互相排斥,帶異種電的物體互相吸引的結論。
二、增加探索性實驗,培養學生探究
教學中,許多實驗都屬于驗證性實驗,這種實驗就是由學生發現問題,進行假設,在教師的指導下,用實驗來驗證假設是否成立,其目的在于驗證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以及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但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往往是教學的難點,如果照本宣讀,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得不到培養的。因此,在進行驗證性實驗后,我認為應該增加探究性實驗,重點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和探究意識。在玩中,尋找規律性的東西,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實驗情況,既突出知識的落實,但重于能力的培養。如教《滑輪》一課時,為了證明動滑輪既能省力,但不改變用力方向,為了驗證這一結論,我在教課時,先提出一個問題,猜一猜,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在讓學生反復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匯報后,我再設計了一個利用動滑輪撥河的形式,讓兩個學生力氣差異較大的學生上臺表演,結果,力氣小的反而勝了力氣大的,在游戲實驗中,再一次證實,動滑輪能省力的結論。
又如,在教《輪軸》一課時,我特讓兩個氣力有大小的學生,上臺玩啤酒瓶作演示實驗:力氣小的握瓶身,力氣大的握瓶頸作演示實驗,比一比誰的力氣大,在實驗中,學生通過實驗時手中的感覺,得出:“輪軸能省力”。
教學實驗表明: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究性實驗或使一些實驗帶上探索性的色彩,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有利于學生素質全面提高,更能將《大綱》的要求落到實處。
三、發展求異思維,促進學生深入探究
大綱指出:“常識教學是學生經歷一些典型的認識事物的過程。”其特點是探索性強,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探究自然秘密時,應相信學生,把著眼點放在學生一頭。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實驗中,應有機地設置梯度,正確地引導學生求異思維,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一環。如在教《橋》一課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造一座心目中最完美的橋,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拿到講臺上,并要求學生向大家介紹這是一座什么橋?你是怎樣設計的?它的優點是什么?然后讓全體同學對該橋進行評價,請看片斷:
學生:我的橋叫“世紀新大橋”,它是由許多鐵索拉力組成的,它利用拉力,勉去了造橋墩的難度,既牢固又省力……
生:老師,我認為徐××同學的橋雖然牢固,但是鐵索之多造成了橋的承受能力不強,要多加幾根才牢固呢?
生:老師!我認為這座橋欠寬,只有機動車道,缺少人行道……
生:老師!這座橋太高了,既浪費了材料,又影響了牢度。
……
關鍵詞物理實驗觀察觀察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學之所以可靠,就是因為它們中建立在大量的實驗事實基礎上并經受了后來事實的檢驗。而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是知覺的高級形式。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獲取真知、發現問題的源泉。觀察能力是通過感官捕捉事物中典型的、具有本質的外部特征的能力。對人類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都具有敏銳的觀察力,這是科學研究的開端。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中指出:“初中物理教學要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這種認識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必要基礎。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引起學習興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觀察有關的現象,要大力加強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笨梢姙榱耸刮锢韺嶒炃榫持械挠^察成為真正意義層面上的觀察,進而卓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感受能力,在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
1培養學生在演示實驗中的觀察能力
從培養能力的角度來看,演示實驗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此要培養觀察能力就必須抓好演示實驗。演示實驗中培養觀察能力主要有三種方法:一是教師演示物理現象,學生現場觀察法;二是測試時,靠學生回憶平時在課堂上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回答測試題目的問題,此為回憶觀察法;三是給學生放映有關物理現象的錄像,讓學生根據錄像中觀察到的現象,回答相關的問題。這是觀看錄像法。在演示實驗中,我著重培養學生的觀察的目的性、全面性和敏銳性。
目的性觀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組織知覺活動達到預期觀察目的的品質。觀察的目的性使觀察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與選擇性。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以后就培養學生觀察的目的性出一個題目。在這里我采用了回憶觀察法。例如:請你就剛學習過的《磁場》、《電磁感應》舉一個老師在課堂上做過的、你又感興趣的演示實驗,說出老師做的步驟、你觀察到的現象和得到的結論。這樣的題目給學生很大的自主性。其一是,學生選擇課題是自主的;其二是體現自己的興趣、認識的獨到之處是自主的。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的觀察及所得,與教師做演示實驗的目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應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觀察必須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觀察與一般感知的區別,教師當然期望學生觀察的目的與自己演示的目的一致。一致,教學效益高,但不一致也不能輕易否定?!澳康摹倍ㄏ虮旧砭陀兴娜毕?因為目的性太強會削弱或忽視觀察時的意外發現,物理學史上的有些發現就是“目的”之外的收獲。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不能要求一致,因為不同的觀察能力本身就存在差異。這樣的題目給評價帶來了不便,但是教師正好藉此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觀察的目的性以及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為評價的標準較自由)。
全面性觀察的全面性就是要求學生在物理實驗中盡可能地用各種感官,從多方面進行觀察。在講時間和時刻這一物理概念時,我采用了觀看錄像法,給學生放一段火車站內的錄像,擁擠的人群,嘈雜的聲音,讓許多學生迷失了自己,擾亂了他們的視線。當我問及剛才我們看到的是列車時間表還是列車時刻表時,很多同學感到茫然,他們哪里注意到了那掛在墻上的靜止的物體,視線全部被移動的東西給吸引住了。接下來的學習中學生就會聚精會神地聽課,對知識點掌握得相當好。有了這次經驗以后,學生在以后的觀察中就全面多了。
敏銳性觀察的敏銳性是指善于迅速發現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質。一個具備觀察敏銳性的人,能夠在司空見慣的現象中發現一些新的東西,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發現重要特征。例如:在演示單擺振動周期與重力加速度關系時,教師可以放一塊強磁鐵在單擺的下方,再測出其振動周期,比較一下放了磁鐵與沒放磁鐵的哪個周期大?這樣的題目,在教師沒有講解的情況下,學生只有靠敏銳的觀察了。
2提高學生在分組實驗中的觀察能力
客觀性觀察的客觀性是善于實事求是去知覺事物的品質。尊重客觀事實,科學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觀察的基本特性。在中學物理實驗中,驗證性實驗居多,有些同學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不尊重客觀事實,經常歪曲實驗數據,捏造出符合規律的數據來,常常弄得實驗零誤差。作為教師,應該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客觀性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弄虛作假,實驗中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教師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和體驗,避免出現捏造實驗數據、歪曲實驗事實的現象。在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除了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外,再要求學生在觀察中悟出凸透鏡的前后兩個鏡面上分別出現正立和倒立燭焰像的道理,讓學生在實驗中鞏固了凸鏡和凹鏡成像的知識,培養了學生對物理現象的綜合觀察能力。接著追問:“把光屏取走,能見到實像嗎?”學生由于受思維定勢的影響,認為:“沒有光屏就不能成像?!币灿械膶W生感到老師的提問而又無法來肯定或否定。這時老師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探索,先用毛玻璃代替光屏,并在成像的位置上把它漸漸下移,沿著光軸的方向看去在屏移去的位置上就有一部分燭焰實像,并和毛玻璃上成的另一部分燭焰實像上下接合,此時學生一種找到答案的喜悅感,猶如深山覓珍寶似的興奮激動,使學生有探索過程中提高認知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用求實的作風探索科學的奧妙。最后再問:“為什么我們平時都要應用光屏來接收呢?”讓學生把光的漫反射知識和生活實際應用有機結合。在實驗中探索知識內在聯系,改變學生在實驗中依葫蘆畫瓢的學風。
3指導學生在“小制作”實踐活動中的觀察能力
1.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新課程的要求
在培養創新思維方面,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高中化學課程中,化學實驗是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同時它又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實驗教學的目標,就是要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實驗在化學科學中的地位,掌握化學實驗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教育本質的要求,更是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2.創新能力是新課程評價的重要方面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規定,高中化學評價應注意選擇具有真實情境的綜合性、開放性的問題,而不宜孤立地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測試.課標還指出,化學教學評價中,應密切結合生活實際,考查學生對身邊化學現象和生活中化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對于化學實驗,應該從實驗設計、實驗過程、實驗操作、實驗報告、交流討論、合作意識、探究能力以及實驗態度等方面予以考查.說到底,就是考查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遇到新情境時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創新性能力.
二、在化學實驗復習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營造教學環境,讓學生建立創新意識
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培養創新能力.ii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有的課堂確實是培養創造能力的場所,也有一些課堂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造力的萌芽.作為教學主導者的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營造創新性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建立創新意識.教師應該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與具有創新能力的人相處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方式”.可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伙伴,自身的創新能力狀況對學生的影響巨大.“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教師一個人孤軍作戰,畢竟影響有限,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必須讓整個班級形成創新風氣.教師應發揮引導作用,引導全體同學積極思考,勇于創新,并讓創新成為相互激勵,相互合作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抓住學生天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尋找不同辦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尋求見解的合理性證明.比如,在問題解決中,經常性地提問:有誰能提出這個問題的不同看法.一旦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和方法,首先給予肯定和鼓勵,然后引導學生分析合理性.教師應該加強自身創新意識,充分發揮教學主導作用,讓學生具備創新意識.
2.改進和自主設計實驗裝置,培養創新能力
實驗的順利完成,離不開實驗裝置.裝置的創新性使用和改進,是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近年來的高考實驗,也注重對裝置的創新.比如,2008年重慶化學試卷中的28題,就涉及量氣管的使用.如何應對實驗裝置的創新呢?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在實驗復習中引導學生改進和自主設計實驗裝置.以“量氣”裝置為例,在復習過程中,可以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設計測量氣體體積的方法.學生在小組討論和思考后,得出了直接收集氣體測量體積;測出氣體質量,通過密度求出體積;利用排出液體等于氣體體積的原理,測所排出液體的體積等多種方法.通過總結,又將這些方法分成直接測量和間接測量兩類.間接測量法是利用氣體將液體(通常為水)排出,然后測量所排出液體的體積,從而得到氣體體積,如圖2(1).直接測量是將氣體通入帶有刻度的容器中,直接讀取氣體的體積.根據所用測量儀器的不同,直接測量法可分為倒置量筒法和量氣管法等,如圖2(2)(3)(4).有了裝置,還要考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操作中應該注意什么?再次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目的是準確測定氣體體積,所以要想辦法避免可能造成體積變化的因素.比如氣密性不好,生成氣體體積測量不完全等都要考慮.最后,學生還根據氣體體積隨著溫度和壓強改變的物理事實,得出為了保證體積準確性,還必須保證溫度和壓強恒定.所以,用圖2(2)(3)(4)裝置測量氣體時,必須等到裝置溫度恢復到室溫,內外液面相平之后,才能讀數.
3.鼓勵思考,進行創造性總結
創新,是對理論和原理的巧妙利用,而不是毫無目的地胡思亂想.在復習過程中,啟發學生對各個類似問題進行總結,得出規律是創新的基礎.比如,氣密性檢查,不同實驗、不同裝置的氣密性檢查方法差異很大.從最基本的手握試管看氣泡和水柱,到利用抽氣打氣等方式來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等很多種,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不可能將所有的裝置和方法一一記住.掌握氣密性檢查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在理解氣密性檢查根本原理的基礎上,學會創新性地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思考氣密性檢查的原理.學生可以得出,氣密性好不好,就是看能不能保持壓強差.在這個結論得出之后,讓學生分析不同的裝置氣密性檢查方法.分析之后,馬上引導學生對檢查流程進行總結.于是形成了氣密性檢查的“三步曲”:形成密閉體系;形成壓強差;觀察現象,得出結論.其中,為了形成密閉體系,需要關閉裝置中的活塞,或者將導管浸入水中等;形成壓強差的辦法,則可以通過加熱,加水等實現.這樣,就形成一個既體現了本質,又具有很強操作性和遷移性的思路.遇到新的實驗和裝置,學生就不會因為沒有見過、沒有練過而不知所措,而是充滿信心、創新性地解決問題.
4.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學,演示實驗是教師較為喜歡采用的方式,演示實驗直觀,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的步驟,獲得實驗結論,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很多教師物理教學中進行演示實驗時,多是借助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然后由教師來得出結論,演示過程中沒有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生只能被動地看,然后再對實驗步驟和實驗結論進行背誦。這種實驗教學忽視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體性,從而導致學生只能以機械的方式學習實驗。轉變演示實驗的教學方式,要在課堂教學中結合實驗內容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注重通過互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驗步驟,引導學生自主總結實驗結論。以“蒸發吸熱”的演示實驗為例,先引導學生觀察溫度計的示數(了解室溫),然后用干棉花包住溫度計的玻璃泡并捆扎好,緊接著用扇子對溫度計扇風,此時問“溫度計的示數有變化嗎?”把該溫度計浸泡到酒精中,追問溫度計的示數是否發生變化,教師從酒精中取出溫度計,問“隨著酒精的蒸發,溫度計示數有什么變化?”再用扇子對著溫度計扇風,追問“溫度計的示數下降速度有什么變化?”如此,以問題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對實驗原理、器材選擇、儀器等都有更深刻地認識,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先引導小組學生發言,然后教師歸納總結,得出蒸發過程要吸熱的結論。演示實驗的優點在于形象直觀,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或其它輔助實驗器材,多演示,多引導,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構建物理知識。
二、發揮學生主動性,提倡邊學邊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中,單純的以演示實驗來引導學生觀察,雖然通過師生互動可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中所涉及的知識點,讓學生形成知識構建,但畢竟學生沒有親自參與,體驗不夠深刻。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不僅教師要優化演示實驗讓學生獲得更直觀的感知,還要注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動”起來,邊學邊實驗。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就其中的一個片段、一個例子、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小實驗。提倡多學,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提出問題、多參與互動。多實驗,讓學生在經歷實驗中掌握物理知識,培養其探究能力。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倡邊學邊實驗,雖然小實驗不會像演示實驗那么順利進行,但對學生的應變能力、探究精神的培養都具有積極意義。以“磁場”的教學為例,對于磁場的磁性和指向性、磁體有兩個磁極和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等知識點,要是講授的話很快就完成了,然后再讓學生背誦,學生也能很快記住,但卻不能讓學生較好理解。故而在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準備一些小物品,如硬幣、大頭針、木塊之類,在教學中先引導學生用磁鐵去嘗試能吸起那些物品,引出磁鐵具有磁性的知識點,然后再引導學生玩磁鐵對對碰游戲,增強學生對“磁極間的相互作用”的感知,讓物理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同時,在物理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可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小實驗來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三、改革實驗教學模式,提倡分組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分組實驗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然后展開實驗探究。一般初中物理教學中分組實驗以測量性、實驗性和實用性的實驗為主,更多的讓學生在分組實驗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識,通過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從當前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分組實驗來看,學生實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一方面是教師在實驗前沒有組織學生對實驗進行預習,學生在實驗中對實驗目的不夠明確,另一方面是學生實驗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沒有較好的發揮,從而導致學生對實驗步驟、結論不夠清楚。因此,組織學生展開分組實驗,一要做好課前預習指導,二要注重在實驗中引導學生參與互動和探究。以“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中引導學生復習小燈泡的電阻測量方法引出電功率的測量,引導學生根據測量要求和之前討論的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引導學生實驗,實驗中教師巡視并根據學生實驗情況進行指導。如調節滑動變阻器時因實際電壓超過了額定電壓導致小燈泡燒壞,而學生對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不明確,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實驗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實驗步驟進行引導,實驗中可先根據學生的實驗方案作出指導,教師幫助學生修改方案后再實驗。如調節滑動變阻器這一環節,要使小燈泡兩端電壓為額定電壓值的1.2倍,然后觀察燈泡發光情況,記錄電流表、電壓表示數,學生設計方案時就可能忽略額定電壓值,教師檢查學生實驗方案時就應做出指導。學生實驗后教師要先引導小組學生對實驗結論進行總結,然后再根據實驗現象進行點撥。
四、緊密聯系生活,注重拓展課外實驗
關鍵詞: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指導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5-0213-02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主要培養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各種食品加工技術的基本原理和加工工藝,培養學生動手和從事科研的工作能力,強化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綜合設計及創新等方面的能力[1]。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論文一般是通過實驗獲得實驗數據、完成數據分析、撰寫論文和最終通過論文答辯[1]。通過畢業論文的完成,使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和解決問題,為其順利進入社會奠定基礎。目前由于大學嚴重擴招和就業形勢嚴峻,本科畢業論文整體水平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2]。因此,提高本科畢業論文水平對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上海理工大學在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教學過程中,以“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為載體,對畢業論文指導工作進行探索和實踐。本文以指導上海理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論文工作為例,現將有關的指導經驗與體會進行介紹,以期為本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論文選題
本科畢業論文學院安排在第八學期進行,但經常與學生就業、考研和公務員面試等相沖突[3],導致很多學生不能保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完成畢業論文,最終影響畢業論文質量,尤其是實驗性和探索性強的課題影響嚴重。為了避免影響學生就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指導教師會將畢業論文啟動工作提前至第六學期末,使學生有充足的時間來完成畢業論文工作。畢業論文質量好壞關鍵在選題[4],雖然許多學者提倡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要新穎和創新[5],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筆者認為畢業論文選題應難度適宜,兼顧新穎創新即可。畢業論文主要是考察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素質,所以畢業課題涉及的知識范圍和理論深度要符合學生所學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且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所學的知識,使其能夠受到科研能力的基本訓練,通過努力最終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題研究[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才能保證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消除學生心中“畢業論文隨便做做就能通過”的消極思想,確保畢業論文最終順利完成。因此,筆者根據學生的科研興趣和自身承擔的科研項目,結合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的研究方向及實驗條件來確定論文題目。例如,干酪乳桿菌是一種具有調節人體腸道菌群、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多種益生功能的乳酸菌[6],廣泛應用在酸奶等食品生產中[7]。學生對干酪乳桿菌研究感興趣,通過對其基因組分析發現,基因組中并不存在膽鹽水解酶基因,造成其對膽鹽的耐受性不強。因此,學生和筆者討論后,選題確定為“在干酪乳桿菌中異源表達植物乳桿菌來源的膽鹽水解酶”,從而提高了干酪乳桿菌的膽鹽耐受性。
二、實驗研究
選題是畢業論文的基礎,實驗研究是畢業論文的核心[8,9]。利用實驗研究,要充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具備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認為,在實驗準備期,應對學生實驗操作和儀器使用進行系統培訓,使學生較為熟練地掌握論文所需的各項實驗和儀器操作技能,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實驗失敗和儀器損壞,以保證畢業論文順利完成[10]。例如,上海食品微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在進行食品微生物相關課題研究前,都會安排學生進行微生物學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訓,包括培養基的制備和滅菌、微生物接種和培養,以及各種儀器,如搖床、培養箱、分光光度計和顯微鏡的使用等。此外,指導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課題文獻查閱,了解最新國內外研究進展,進行實驗方案設計,并與指導教師討論,最終確定實驗方案。在實驗實施過程中,指導教師對學生還要反復強調科研是探索性和創新性強的工作,要告誡學生不要怕實驗失敗,要允許實驗失敗,要在失敗中找原因,不斷改進實驗方法和提升自我實驗操作技能[10]。
三、論文撰寫
畢業論文撰寫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并得出結論的能力過程[5]。畢業論文是具有學術規范的科學性和總結性的學術論文,所以撰寫論文時既要嚴謹、通俗易懂又要具有專業性[5]。學生在全部實驗完成后,按照學院相關要求完成畢業論文初稿撰寫,并交由指導教師進行修改。筆者認為目前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對學術性語言和邏輯條理性表述較差,論文口語化非常嚴重,有些段落上下文甚至毫無邏輯。因此,指導教師對論文語言、邏輯條理、數據分析、結果與討論等部分應做出重點修改和指導,并返回給學生繼續修改,反復多次后才能定稿。畢業論文修改過程是一個對整個驗結果提練和升華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畢業論文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體會。
四、結論
畢業論文是大學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是全面考核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式[4]。通過對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進行畢業論文指導與訓練,使學生充分鍛煉了動手能力、科研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最終使學生科研能力等素質得到了顯著提升。指導本科生畢業論文是高校教師一項重要的教學工作[5],希望本文的指導經驗與體會介紹,能為本專業本科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李玉邯,陳宇飛,楊柳,張一.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探討[J].食品安全導刊,2015,(30).
[2]吳仲,李小艷,徐偉.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設計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5,(4):74-75.
[3]游新勇,汪磊,王國澤,呂俊麗.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實驗課程與畢業論文的改革與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134-135.
[4]修江帆,趙文靜,張春林,陳漢彬.生物技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性實驗的初探――以環帶庫蚊ISSR-PCR反應體系建立及優化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30(3):82-84.
[5]張立全.指導生物學科本科生畢業論文的實踐和體會[J].大學教育,2013,(20):28-29.
[6]Wang G,Yin S,An H,Chen S,Hao Y. Coexpression of bile salt hydrolase gene and catalase gene remarkably improves oxidative stress and bile salt resistance in Lactobacillus casei[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2011,38(8):985-990.
[7]Ai L,Guo Q,Ding H,Guo B,Chen W,Cui SW. Struc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exopolysaccharides from Lactobacillus casei LC2W from skim milk[J]. Food Hydrocolloids,2016,(56):134-143.
[8]程敏. 制藥工程專業本科畢業論文探索與實踐――以黃精多糖的提取、鑒別、含量測定為例[J]. 亞太傳統醫藥,2016,12(12):143-145.
針對唐山師范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09級本科生選題結果進行統計,關于調查研究的選題占82.5%,與往年基本一樣。特定的選題內容決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絕大多數學生的論文中盡管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實際上絕大多數人僅僅使用了文獻法和問卷調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現以上情況有學生的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方面的原因的學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極少,平時學習中教師沒有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研究方法,僅有極個別學生參與到任課教師課題研究項目,經歷一些研究學習,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絕大多數學生對研究方法僅僅從體育統計學等課程中零星掌握一點,且缺乏實踐訓練,因此自身論文設計中只能選擇文獻資料法及問卷調查法,而文獻資料法是學術論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礎性研究方法,因而學生論文主要使用的是問卷調查法,研究論文也是對調查數據做一個簡單歸類,進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確的統計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過來也限制了畢業論文的選題,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等內容很少涉及,實驗法、測量法、統計法應用偏少??陀^方面,地方院校體育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師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畢業論文的選題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導,另外學校畢業論文規范中對綜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學生更多選擇調查性研究論文,但本科生具備的理論水平有限,難以在擬定選題中采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深層次挖掘與分析,單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畢業論文的質量。
2“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國家教委出臺的第三套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計劃》中,才在限制選修的課程模塊中,設置了“體育方法學”課程,并明確規定在第8學期安排“科學研究與畢業論文”這一環節,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文字表達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臺新課程方案中“體育科研方法”規定為一般必修課程,但不硬性規定學分、學時,明確其為研究方法的入門課程,其宗旨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養體育科研的能力[5]。“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寫畢業論文至關重要,但目前唐山師范學院相應課程教學存在一定問題。第一點,對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體育教育專業培養大綱雖然將“體育科研方法”列為必修課,但考核性質安排為一般考察課,平時和期末考核比較松散,學生簡單完成一個考核作業即完成任務,大綱修訂時學分、學時的調整比較頻繁,效果不理想。第二點,課程安排和“體育統計學”重合較多“,體育科研方法”課程和“體育統計學”課程學時都安排為32學時,兩門課程在研究方法的章節教學中重合較多,較多內容重復教學,而且兩門課程都是以課堂理論面授為主,內容枯燥,課后實踐較少。第三,教師執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類似“,體育科研方法”課程教學由本專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擔任,該課程需要教師有豐富的跨學科知識,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實的統計學知識,對本學科科研特點及學術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幾年教學工作以青年教師為主,教師缺乏系統的科研方法學習,只是根據自身優勢科研方向對“體育科研方法”進行一定角度的闡述,而且以理論性灌輸為主,與體育科研實踐結合較少。結果就是授課內容與學生畢業論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師講授很多調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學生選擇應用實驗法相關題目,論文如何撰寫就將極大困擾學生,不得不求教指導教師。
3體育教育專業畢業論文引入實驗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選題內容可行性分析
體育學屬于交叉性學科,各專業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課程。根據黃漢升[3]對2004-2009屆全國優秀本科畢業論文的調查,認為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是學士論文中總體質量較高的文章,選題能夠反映該學科熱點問題,實驗設計較嚴謹,儀器比較先進,學生獨立操作的能力較強,優秀論文多集中在運動生理、生化方向。體育教育專業和運動人體科學專業雖然培養方向不一樣,但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學類必修課程,可以從理科方向選題去探索體育實踐問題,分析動作技術特點,可以從運動生物力學方向選題,涉及人體機能評定,研究評價方法可以從運動生理等角度選題。但體育教育專業選題一大問題就是大量重復,選題困難,無新意和亮點,實驗方法應用太少,唐山師范學院體育專業近幾年學生畢業論文選題也存在同樣問題,學生選題追求簡單、易寫,以學校體育調查類選題為主,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極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理論基礎極為薄弱,缺乏應用多種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運動人體科學類論文的內容,不敢有質疑,不了解通過何種渠道去獲取文獻資料,因此對此類選題不敢涉及,實踐訪談中有學生對大學生減肥方法感興趣,但考慮到要進行實驗設計,使用體成分儀進行測試獲取數據,還要進一步統計分析,感覺困難,選擇放棄。此類情況不少見,實際上對于本科畢業論文的實驗設計和要求對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并不復雜,需要相關課程教師,尤其是理論課教師教學中引導學生多思考,扎實掌握理論基礎。其次,教師的實驗教學工作不足,學生實驗課學習不夠扎實,不能利用現有條件去設計實驗思路,還有一個常見原因,那就是學生有良好的實驗基礎,但不了解此類選題而遺漏,個別地方院校教學和畢業工作思路較為保守,墨守成規,學生畢業論文工作以穩為主,很多指導教師并未引導學生在自然科學方向去選題,一屆照搬一屆,選題內容上無新意,沒有突破。唐山師范學院體育系針對以上情況,2010年開始引導學生選擇運動人體科學類選題,并進行精心指導,幫助學生充分利用實驗室,進行合理實驗設計,個別學生畢業論文質量明顯提高,同時也帶動了其他學生學習,取得不錯效果,證明利用實驗室,進行實驗設計完成運動人體科學類畢業論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學生對運動性疲勞評價感興趣,設計體育課后各類恢復手段對疲勞消除影響的實驗,測定不同方式恢復方式后人體心率、血壓和血乳酸的水平,實驗采用重復測量設計,取得良好效果,觀察到了積極性恢復手段的應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壓恢復的過程,學生通過論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對相關理論的學習。另有學生選擇應用性研究,比較不同力量訓練方式對跆拳道大學生運動員下肢肌肉爆發力的影響差異,取得預期效果,論文均入選本校優秀本科畢業論文。以上表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采用實驗性、測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實驗室條件,可擴大選題范圍,提高畢業論文的研究價值和質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畢業論文引入實驗性工作,一個前提是必須具備相應的實驗條件,教育部2005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基礎課教學實驗室評估標準表》及大學實驗室評估標準明確了高校實驗室應具備的條件,目前我國體育類院校、師范類體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實驗室,唐山師范學院自2007年迎評以來,實驗室經過擴建,添置先進設備和儀器,條件滿足現有教學和師生的科研要求。實驗室條件滿足需要,但部分師生對實驗重視不夠,實驗課程沒有形成獨立的教學體系,實驗教學方法不夠靈活,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儀器利用率不高,實驗教學師資隊伍薄弱。這些問題影響了實驗室的利用,這也是學生畢業論文利用實驗室較少的原因。理論課教師和實驗室相關人員要高度重視實驗教學,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視,不能把理論課實驗邊緣化,改進實驗教學方法,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讓學生主動利用實驗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大力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師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實驗,喜歡實驗,有能力完成運動人體科學選題論文。學院可以制定各種政策鼓勵師生充分利用實驗室現有的儀器設備,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學生畢業論文大部分是問卷調查類型,實驗室先進儀器設備利用率不夠,實質上與院系整體科研業務水平不高相關。不但實驗教學人員科研業務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論教學人員也需要熟悉專業理論知識,對實驗室加深了解,熟悉相關儀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夠指導學生在自然科學領域選題的能力,建議定期培訓師生了解實驗室具備的條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過運動人體科學領域學術講座給師生提供相關信息,要鼓勵師生積極學習實驗理論。
3.3加大“體育科研方法”課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