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學術刊物 生活雜志 SCI期刊 投稿指導 期刊服務 文秘服務 出版社 登錄/注冊 購物車(0)

    首頁 > 精品范文 > 古典文學的價值

    古典文學的價值精品(七篇)

    時間:2023-09-18 17:03: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古典文學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chuàng)作。

    古典文學的價值

    篇(1)

    一、 融入古典文學的內容與學情, 挖掘傳統(tǒng)文化瑰寶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 涉及到的教學內容較多, 古典文學、 現(xiàn)代文學等。其中學生覺得學習難度較大的就是古典文學作品了。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 古典文學的理解建立在全面掌握古典文學相關背景和作者背景的基礎上, 在久遠的年代里, 富有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古典文學, 在表達上載體各異, 形式多樣, 蘊含著豐富的寓意和內容, 這些都需要在語文課堂上深度挖掘。高中生在古典文學的學習上具有了一定的基礎, 但是依然存在許多的困境, 在理解上還是比較吃力的。鑒于這樣的學情, 教師在講授古典文學內容的時候, 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現(xiàn)狀和學習能力, 否則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整合學情和古典文學教學有助于他們深入地學習, 有助于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內化優(yōu)質的價值觀念。 《燭之武退秦師》 《荊軻刺秦王》 《戰(zhàn)國策》 《鴻門宴》 《離騷》 《孔雀東南飛》 《勸學》 《過秦論》 《師說》 等等, 這些古典文學作品含有極為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 對其進行挖掘不但可以促進學生的情感發(fā)展, 讓其了解更多的傳統(tǒng)文化, 還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比如《離騷》 和 《登高》 中的濃厚愛國主義情懷, 憂國憂民, 懷揣天下的胸襟; 《山居秋暝》 和 《歸園田居》 中獨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勸學》 與 《師說》 中學貴得法, 尊師重教的風尚等等。這些傳遞出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 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 開展有效的古典文學閱讀, 感悟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

    對于高中語文古典文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已成為眾多教師探究的課題之一。新形勢下,挖掘文化資源, 傳承傳統(tǒng)文化, 方式多種多樣, 可以是課程講授, 可以是學生閱讀等等。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來看, 開展廣泛的古典文學閱讀有助于讓學生感悟傳統(tǒng)文化。對于高中生來說, 經過小學和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yǎng), 對于古典文學的學習也不會陌生, 雖然在學習內容上有所不同, 但是在文章的理解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關聯(lián)性, 所以開展廣泛的古典文學閱讀有助于促進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學生深層次、 多角度地去感悟其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古典文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 經過時間的淘洗, 證明是值得挖掘的。閱讀古典文學的過程, 就是感悟傳統(tǒng)文化, 了解作者主旨大意的過程, 也是思想碰撞和文化融合同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發(fā)揮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那么他們在閱讀的時候強化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 更有助于他們被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所內化, 進而促進高中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比如拿 《史記》 來說, 魯迅曾經說過 《史記》 是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 《史記》 中包含著豐富的文言知識和傳統(tǒng)文化知識, 其中涉及的成語故事高達幾百個, 在傳統(tǒng)文化的表現(xiàn)中, 對榮辱觀、 價值觀、 歷史觀都有一定的分析和思考。例如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輕于鴻毛, 用之所趨一也。 ” 這些都可以向學生傳遞相關的歷史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知識, 熏陶學生的價值觀念, 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 有課內古典文學作品的閱讀, 也可以適當?shù)赝卣拐n外古典文學作品的閱讀。

    三、 讓學生動起來, 發(fā)揮寫的功效

    韓愈說: “學以為耕, 文以為獲。 ” 對于古典文學的學習, 除了學習現(xiàn)有的古典文學作品之外, 還可以通過寫,包括抄寫和創(chuàng)作, 讓學生體驗和感悟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實, 一直以來, 高中古典文學教學存在著一定的認知偏差, 多數(shù)教師在 “教” 上是毫無問題的, 但是往往忽略了學生的 “學” 。對于古典文學來說, 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學習的目的貴在應用。引導學生學會創(chuàng)作, 更有利于在古典文學教學中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對古典文學的寫作, 包括在作文寫作中的引用, 也包括直接創(chuàng)作。引用是否恰當, 創(chuàng)作是否合理, 都是考驗學生對古典文學的了解, 以及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運用和掌握。如 《勸學》 可作為 “借助外物,實現(xiàn)理想” 的論據(jù), 亦可作為 “成功在于持之以恒” 的例證; 《師說》 可作為 “博采眾長者可成大器” 的論據(jù); 《燭之武退秦師》 可作為 “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 的論據(jù)。

    篇(2)

    游戲是文化在生活娛樂上的一種反映,游戲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是血濃于水的關系,仔細品味游戲的背景與文化,體會古典文學的內涵和背景,對古典文學之美進行欣賞和體味,就會發(fā)現(xiàn)游戲同樣深深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影響,中國古典文學的博大精深和永久的魅力在游戲之中可見一斑。

    體味仁德,推崇愛國情懷

    儒家推崇仁者愛人、行仁為樂,孔孟認為由“行仁”而做志士仁人是人生的崇高目的,“里仁為美”要求人們把追求仁德作為自身存在的終極目標。“仁德”作為內心世界的最高原則,至高無上。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賢,這種圣賢的理想人格是以天下為己任,以自我犧牲精神來維護宗族以至國家民族的利益,做事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

    詩人陸游唱道:“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他們的愛國之情、憂國之心無疑讓后人為之動容和折服。屈原、李白、杜甫、陸游、辛棄疾等人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詞,永遠都是激勵人心的優(yōu)秀作品。

    當然,重仁德的社會心理,在一定條件下,對于人們高尚其志、凈化心靈,有著積極的意義。像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等等,曾起到了激奮人心,喚起正義感的作用,這樣的倫理觀念逐漸熔鑄成中華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是民族得以不斷前進和發(fā)展的精神動力。

    因而,仁義也便成了游戲人物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比如三國題材系列游戲,不論是《三國志》《猛將》還是《三國online》《傲視》,這些游戲中最正面的人物始終都是代表蜀漢的以仁義治民的劉備,這無疑是中國古典文學中,對仁德的一種深深體味。至于愛國,也可以看出每每亂世,都會有英雄人物站出來救萬民于水火之中,這類游戲的典型代表是《大唐豪俠》。

    渾厚的民族精神

    古典文學所蘊含的渾厚的民族精神,也是現(xiàn)代人的精神家園。文學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國古典文學披露的正是華夏民族的精神,一個有著強大的民族自信、民族尊嚴和精神凝聚力的民族,才是真正具有現(xiàn)代化動力的主體性民族,這一點更加深刻地體現(xiàn)在游戲當中,凡涉及到古代題材的游戲,無不蘊涵著強烈的民族精神,無論是《秦殤》《大唐》抑或者是《少林傳奇》《鄭和》,古典文學融會了民族思想與歷史,是民族精神的載體,充分濃縮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價值資源在先秦文學中,屈原以其在逆境中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為中國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剛烈之氣,不僅為游戲塑造了精神主線,也為游戲提供了直接的素材。另外,中國文學又體現(xiàn)了人間的真善美,人與人之間的真摯與友愛,千載之后,讀之仍令人蕩氣回腸,感慨不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體現(xiàn)出民族精神中富于人性、溫良與美好的心靈價值。行健不息的生命精神、堅韌不拔的君子人格、積極有為的人生取向、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志品質等等,對于當今的素質教育、品德教育也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在游戲中體現(xiàn)出來的便是對正義、善良、美好的追求和對虛假、丑陋、邪惡的唾棄,無數(shù)玩家會踏著正義的足跡前進,這也正是中國古典文學所歌頌精神的一種傳承。

    古典文學的悲劇意識和隱喻的使用

    中國古典文學悲劇意識的這一基本特征是和中國文化注重現(xiàn)時現(xiàn)世,追求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相吻合的,也和執(zhí)著與超越統(tǒng)一,此岸與彼岸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哲學相吻合。《登幽州臺歌》先是以“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吶喊暴露了人的價值困境,然后指出了融入“悠悠”天道的出路,而融入天道的方式就是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感受天道,這正是所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體現(xiàn)在游戲之中,凡是以中國為背景的游戲,絕大多數(shù)都要涉及到復雜的文化背景,反映的都是一種統(tǒng)一體,超越與執(zhí)著的統(tǒng)一體,在游戲之中探詢茫茫之路。

    受儒家中庸平和、溫柔敦厚思想的影響,中國古典文學呈現(xiàn)出含蓄寫意的美學風格,主張要有節(jié)制地宣泄情感,委婉曲折、雋永深沉,體現(xiàn)出溫和、含蓄、偏重理性的民族文化性格。特別是在古典詩歌當中,幾乎沒有大喜大悲、狂風暴雨式的情感描寫,而是多用隱喻意象來表現(xiàn)蘊蓄深厚的激烈感情。

    這一點上和武俠類RPG游戲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但凡這類游戲的主人公都是身兼重任,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以含蓄內斂的性格學得一身武功,鋤強扶弱,完成自己所承擔的歷史使命,無論是《仙劍奇?zhèn)b傳》還是《劍俠情緣傳》體現(xiàn)的都是這種隱喻的意象。

    而這種隱喻在另一方面也為游戲場景的設計提供了良好的思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它在我們眼前立時呈現(xiàn)了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我們仿佛真的看見一位乘風破浪,高掛云帆橫渡滄海,去濟時救世的大俠。

    彰顯樂觀知足的民族

    文化心理

    樂觀知足的人生態(tài)度,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又一基本特色。古代文學的這一樂觀精神的文化根源在于深受傳統(tǒng)哲學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在這種世界觀的影響下,人與自然、人與他人的關系往往被描寫成一種親切融合的關系,很少像古希臘文學那樣表現(xiàn)出一種人的自由意志與自然、與命運、與社會整體的對立和抗爭。所以中國古代文學幾乎沒有古希臘文學中我們見到的那種以悲壯的毀滅為結局的英雄史詩和悲劇藝術,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我們見到的通常是知天樂命的達觀態(tài)度。這一傳統(tǒng)從孔子主張的安貧樂道開始一直延續(xù)和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文學史。

    篇(3)

    1古典文學作品為傳統(tǒng)醫(yī)學提供傳播載體

    上古之人,對于自然、社會和人的認識,還沒有形成理性意識,文化呈現(xiàn)原始綜合態(tài)勢,這種態(tài)勢成為古代孕育各門知識最初的搖籃,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與古典文學的融通關系就是在這種原始態(tài)勢的影響下孕育起來的。當傳統(tǒng)醫(yī)學還沒有從原始綜合文化體分離出之前,最早的文學樣式民歌、民謠,就已經成為醫(yī)學的重要文字傳播載體。成書于西周到春秋中期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可謂是一部以詩傳醫(yī)的早期佳作。《詩經》匯有詩歌305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的社會生活,也較廣泛地記錄了陰陽、五行、臟腑、疾病、藥物、治療、保健等醫(yī)學內容。《詩經》記錄各種花草約有149種,可以作為藥物的約60種,如芣苢,即車前子;蝱,即貝母。其中木本藥物約20種,如桐、柏、梨、槐等;蟲類藥物約90種,如蟾蜍、蠆(全蝎)、蛇等。《詩經》對疾病也有了廣泛的認識和記錄。如《國風•卷脈唯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命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2],短短四句把浮脈的脈位、脈象、臨床意義表述得很清晰。采用歌賦體裁用以解說中醫(yī)藥知識,使詩歌和醫(yī)理互融,于是枯燥的醫(yī)學知識變得容易理解和掌握。歷史上許多醫(yī)學古籍本身就是有重要文學價值的作品。當我們閱讀這些中醫(yī)古籍時,體驗到的是林間漫步的怡然,以及與智慧和自然對話的深邃。譬如現(xiàn)存中國古代第一部經典醫(yī)著《黃帝內經》就是以對話文學為體裁編撰的,其開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忘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能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用古典文學浪漫主義手法陳述了傳統(tǒng)醫(yī)學天人感應,陰陽合一的醫(yī)道。

    2古典文學作品蘊涵傳統(tǒng)醫(yī)學知識

    自《詩經》以來,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中涉醫(yī)內容豐富,幾乎涉及中醫(yī)藥各方面的知識。舉凡疾病診療、中草藥知識、針灸,乃至氣功、養(yǎng)生之道等等,無一不在古代文學中得到充分的描寫。中國古代的士大夫文人大多通曉醫(yī)道,有些人還親身從事過醫(yī)藥實踐。由于具備醫(yī)藥的知識背景和人生經歷,因此他們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的醫(yī)藥內容,往往有科學或經驗的依據(jù),真實可信。先秦時期《左傳》、《莊子》、《呂氏春秋》等書都可見到不少醫(yī)藥寓言故事。在《三國演義》、《金瓶梅》、《紅樓夢》、《醒世姻緣傳》、《老殘游記》等名著中所包含的豐富的醫(yī)學思想更是舉世罕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曾多次借用書中人物之口,描寫了劉備的痢疾,姜維的心絞痛,司馬昭的中風,曹操的頭疼等等。文學對醫(yī)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反映出不同時期醫(yī)學思想在市井的普及情況,也使得文學作品更加再現(xiàn)了生活的真實性。小說《鏡花緣》寫了17個醫(yī)方,或為作者李汝珍所自擬,或為民間驗方,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清代醫(yī)家陸以湉《冷廬雜識》[3]嘗謂:“《鏡花緣》說部征引浩博,所載單方,以之治病輒效。”有人作過統(tǒng)計[4],《紅樓夢》涉及疾病114種,方劑45個,藥物約120種,書中用大量筆墨描述了弱不禁風的林黛玉的病情和診斷過程,“兩彎似蹙非蹙柳葉眉,一雙似情非情含情目”的林妹妹在中醫(yī)看來就是肺腎陰虛。這些有關疾病醫(yī)療的描寫,不僅從一個側面著實形象地反映了黛玉的性格和命運,也生動闡述了大量的醫(yī)理,推動著性格與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的情節(jié)甚至直接表達出了作者的醫(yī)學觀點和見解。書中八十三回描述了賈府保健醫(yī)生王太醫(yī)給林黛玉的診療過程:“六脈弦遲,素由積郁。左寸無力,心氣已衰。關脈獨洪,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定受其殃。”一部《紅樓夢》就有如此豐富的醫(yī)藥內容,由一斑而窺全豹,可見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所蘊涵的醫(yī)學知識之宏富了。傳統(tǒng)醫(yī)藥素材豐富了古典文學的內涵,為古典文學注入了活力,提升了古典文學的社會價值,成為傳統(tǒng)醫(yī)學與古典文學融織的結晶。與此同時,中國古典文學所反映的豐富的醫(yī)學素材,實質也反映出現(xiàn)實生活中傳統(tǒng)醫(yī)學的豐富內容,可以看到傳統(tǒng)醫(yī)學對人們防病治病、養(yǎng)生保健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興盛所做出的貢獻。同時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醫(yī)學廣泛地浸透到不同時代人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心理、行為和風尚。

    3傳統(tǒng)醫(yī)學作品承載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代,文學是醫(yī)學的基礎,是習醫(yī)者必備的文化素養(yǎng),歷代名醫(yī)無不運用文學來編纂和撰著,以闡明醫(yī)理。中醫(yī)學很多寶藏,都保存在歷代文獻里,通過書面語言保留下來。醫(yī)學家沒有一定的文學水平便不能很好地把它繼承下來,更談不到整理、提高、發(fā)揚。可以說凡醫(yī)學之有成者,無不嫻熟于文學,只有這樣才能夠通過優(yōu)美的文字語言,促進醫(yī)學的發(fā)展。中醫(yī)家歷來將文、史、哲作為治學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是很難深刻領悟醫(yī)道的。清代醫(yī)家陸以湉[5]說:“醫(yī)非博物不能治疑難之癥。”明代李梃在《醫(yī)學入門•習醫(yī)規(guī)格》寫道:“蓋醫(yī)出于儒”,正說明文學為醫(yī)學家構筑文化底蘊,文學可以幫助醫(yī)學家加深對“人”的體驗,對人的社會性的認識。醫(yī)儒不分,由儒而醫(yī),是中國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縱觀中醫(yī)發(fā)展史上,不少著名醫(yī)家是從飽讀經書的秀才走上醫(yī)學道路的,在中醫(yī)史上,醫(yī)學家兼通醫(yī)學與文學是十分普遍的事情,而集醫(yī)、文、史、哲之大成者,不乏其人,如被稱為“中醫(yī)針灸學之祖”的魏晉著名學者皇甫謐,在文史方面很有成就,寫有《帝王世紀》、《高士傳》等文史著作,后因病中年癱瘓,憤而學醫(yī),所撰《針灸甲乙經》成為針灸學奠基作之一。在這樣一部醫(yī)學巨著里,我們可以窺視到他的哲學觀點,他在《針灸甲乙經•精神五臟論》[6]中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也。”體現(xiàn)了氣是構成萬物生命的根源這一哲學觀點。東晉著名醫(yī)學家葛洪精通文學和哲學,他的文學代表作古記小說集《西京雜記》被魯迅先生稱為“意緒秀異,文筆客觀”。而他的著名理論著作《抱樸子》是研究我國晉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寶貴材料,這部著作不僅論述了神仙、煉丹、符箓等道家思想,其中如《抱樸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對我國后世醫(yī)藥學的發(fā)展更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北宋范仲淹倡導“不為良相,當為良醫(yī)”的人生理想,曾對一部分文人的人生觀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事實上有不少文人學士皆通醫(yī)道。如白居易、蘇軾、司馬光、沈括、陸游、元好問、蒲松齡、劉鶚等文學家雖不以醫(yī)名世,他們皆有關于醫(yī)學的論作。以博學和才情著稱的蘇軾,就曾寫有《人參》[8]一詩:“上黨天下脊,遼東真井底。玄泉傾海腴,白露灑天醴。靈苗此孕毓,肩股或具體。移根到羅浮,越水灌清泚。地殊風雨隔,臭味終祖禰。青椏綴紫萼,圓實墮紅米。窮年生意足,黃土手自啟。上藥無炮制,龁齧盡根柢。開心定魂魄,憂恚何足洗?糜身輔吾生,既食首重稽。”詩中生動地描繪了它的形態(tài)、特性,介紹其服法和功用。文、醫(yī)皆通的東坡居士,將詩興與學識及人生感悟熔為一爐。文學家把在文學中關注生命,崇尚生命的思想轉向對醫(yī)學思想的審視。醫(yī)學家通過文學藝術來體驗病痛、孤寂和疾病的可怕,通過文學作品了解諸如人們抵抗病痛時個人和社會的反應,了解不同的人以及他們在不同的背景下的心理、思想和情緒,從而加深對人的認識。可以說古典文學奠定了醫(yī)學家堅實的生活基礎,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儲備,使得傳統(tǒng)的醫(yī)學著作有不少都具有相當高的文學性。

    篇(4)

    (1)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有多種定義。威廉斯認為流行音樂“1)意味著為多數(shù)人所喜聞樂見的。2)處在高級文化與通俗文化的比較之中。3)用于描述一種人們自身自定的文化。4)意味著大眾媒介通過商業(yè)利益對人們的強力”。《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認為流行音樂的形式在于“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綜合以上界定,我們認為流行音樂,專指那些在我們當今生活中廣泛流傳、內容通俗、貼近生活,主要為青年人所喜歡,且伴有較強商業(yè)目的的音樂作品。(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指的是吸收、借鑒和利用了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具有意境美、語言美特點,高雅含蓄的流行音樂歌詞。

    2新時期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

    (1)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產生與發(fā)展。古典美歌詞是伴隨著流行歌曲的發(fā)展而不斷完善的,經過了長期的積累和沉淀。新時期出現(xiàn)了大量的優(yōu)秀音樂作品,較早的有20世紀80年代鄧麗君的個人專輯《淡淡幽情》(1983),收錄的12首歌曲的歌詞全部選自中國古典文學唐詩宋詞里的名作。此外,還有香港的詞作家黃霑的作品《滄海一聲笑》和《梁祝》等。20世紀90年代有陳小奇的《濤聲依舊》《白云深處》《巴山夜雨》和黃安作的詞作《新鴛鴦蝴蝶夢》等。隨著流行音樂的不斷發(fā)展,21世紀的詞作家方文山、陶喆、王力宏等新一代音樂人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具有古典美的歌詞,如《千里之外》《東風破》《青花瓷》等。最近又出現(xiàn)了霍尊的《卷珠簾》,被劉歡譽為“具備大家閨秀風范的中國風”。(2)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特點。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汲取了古典文化的長處,語言考究化、意象精致化、意境整體化、人文精神大眾化,給人帶來獨特的美感享受。與很多流行音樂的歌詞毫無意義,創(chuàng)作低俗、浮躁、無病、沒有邏輯、無聊煩瑣,意義表達模糊、感情表達直白低下,缺乏意境美形成鮮明對比。(3)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形式。在流行音樂歌詞的創(chuàng)作中,不少詞作者嘗試著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運用于歌詞的創(chuàng)作中,不僅提高了歌曲的藝術欣賞價值,也從側面間接地傳播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古典文化元素的融合有以下三種形式:1)直接運用古典文學詩詞。這類形式以鄧麗君為代表,如《但愿人長久》的歌詞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獨上西樓》的歌詞出自《相見歡》等。在這之后,又陸陸續(xù)續(xù)出現(xiàn)了很多這樣的歌曲,如根據(jù)白居易的《長恨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詩詞譜寫的歌曲。這些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散發(fā)著濃厚的古典文學的清雅意境,最終成為經典歌曲而廣為流傳。2)化用古典文學詩句。作詞家在創(chuàng)作中,將古典文學中的美詞妙句穿插其中,使得歌曲意境優(yōu)美,更符合時代特點。例如,陳小奇的《濤聲依舊》,借用了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黃安的《新鴛鴦蝴蝶夢》化用了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3)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或意境。詞作家直接采用古典文學的形式意境進行創(chuàng)作,把中國文學含蓄、委婉的特點,巧妙地用于現(xiàn)代的白話文中,增加了歌曲的意境美。例如,由黃霑作詞的《滄海一聲笑》《上海灘》等,都模仿了古典文學的形式與意境;此外如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詞,《發(fā)如雪》《千里之外》《臺》《青花瓷》《東風破》等。這類歌詞通過詞中的意境或情境,體現(xiàn)了流行音樂歌詞與古典文學的關聯(lián)所在。

    3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研究現(xiàn)狀

    根據(jù)掌握的文獻,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鄧麗君的歌曲和以方文山為代表的“中國風”歌曲上。由于研究點處于文學和音樂的交叉領域,研究者們有從音樂學角度出發(fā),有從文學角度出發(fā),還有從文化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fā)來研究的。而對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研究者們大多從文學角度來加以研究。對從中國知網和萬方數(shù)據(jù)庫檢索到的文章分類后,可以得到關于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曲的研究現(xiàn)狀。對于鄧麗君歌曲的研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音樂方面的研究,如楊艷麗《從城市民族音樂學視角看“鄧麗君現(xiàn)象”——關于鄧麗君歌曲在大陸、臺灣和日本的流行原因研究》,黃金蟬、揭冰《鄧麗君音樂形象的建構與塑造探析——以古典專輯<淡淡幽情>為例》、陳奕虹《鄧麗君音樂中的美學研究》、彭英姿的碩士論文《鄧麗君音樂對中國內地流行樂壇的影響研究》等。二是文學方面的研究,如陳湘輝《淡淡幽情聲律兼美——鄧麗君與張曉農古典詩詞歌曲專輯演唱風格之比較研究》、莊宏道《一縷芬芳,幾絲情愁——聆聽<鄧麗君歌曲精選80首>的隨想》等。具有古典美的“中國風”歌曲的研究性論文,有以下幾類:(1)音樂學研究。例如,潘存奎《“中國風”——傳統(tǒng)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和李娜娜《“流行歌壇中國風”歌曲的民族化研究》。(2)文學研究。例如,宋秋敏《試論周杰倫專輯中歌詞意象的古典化傾向》、趙瀾濤《日月潭洗青瓷——淺析周杰倫歌詞對古典詩歌的傳承》、羅涵的《從文學與語言的角度分析周杰倫成功的原因》、段麗的《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藝術質感》等文章從古典詩詞出發(fā),闡釋中國古典詩詞對以“中國風”為代表的現(xiàn)代流行音樂歌詞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及“中國風”歌詞如何繼承古典詩詞和在此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3)文化學研究。例如,黃彩萍《返回古典與文化鄉(xiāng)愁——方文山歌詞的文化闡釋》、曹軍英《論方文山歌詞中的文化意蘊》等論文認為方文山創(chuàng)作“中國風”歌曲是一種文化上的“尋根”。(4)社會學研究。例如,馬珺的《“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文化研究》、趙[專業(yè)提供寫作論文和 論文寫作服務,歡迎您的光臨dylw.net]樸的《從“西北風”到“中國風”——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流行音樂影響芻議》等論文,主要從社會文化經濟和文化環(huán)境、傳媒、明星影響力、聽眾的審美趣味、創(chuàng)作者的觀念以及音樂方面分析“中國風”產生和流行的原因。

    綜合以上,從文學角度對具有古典美的流行音樂歌詞的研究文獻還很缺乏,尚存在較多的研究空間。參考文獻:

    雷蒙·威廉斯.文化社會的詞匯山.劉建基,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5:356.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蔡音穎.略論流行音樂歌詞創(chuàng)作中的古典文學元素.藝術評論,2007(7).

    晨楓.中國當代歌詞史.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

    劉芳智.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湘潭大學,2011.

    篇(5)

    關鍵詞:日本古典文學選讀 課程建設 實踐

    一.日語專業(yè)《日本古典文學選讀》課程

    語言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是外語類人才培養(yǎng)的兩大目標。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指導委員會日語組制定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yè)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對日本文學課開設的目的進行了詳細的說明:“通過文學課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還要開拓學生視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素質和氣質。另外,還應使學生初步掌握文藝批評的方法,為將來從事日本文學研究、教學或撰寫文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打下基礎。”

    其中,作為日本文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大學日語專業(yè)普遍設有《日本古典文學選讀》課程,授課對象多為具備一定日語水平的高年級日語專業(yè)的學生,一般開設于本科階段的第五或第六學期,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文化素養(yǎng),引導學生建立日本文學知識體系,擴大知識面,提高實際語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日本古典文學選讀》課程實踐

    解讀非母語的外國文學作品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日本古典文學作品中的古代日語更加深了鑒賞的難度,學生會因為其晦澀難懂而覺得枯燥。因此,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學習古典文學的現(xiàn)實意義,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覺得有所收獲,是上好這門課程的關鍵。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致力于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上進行改革,旨在改變傳統(tǒng)的學生被動學習的模式,使學生做到自己獨立思考問題,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日語運用能力。

    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根本日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文學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精心設計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注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選擇性,對一些知識、古典語法點進行詳細講解,以便對考研和準備過八級的學生有所幫助;一方面,會找一些有趣的、和課本知識、時事等相關的、大家感興趣的內容;做到難易兼顧,讓參與的學生都感受到學習古典文學的樂趣,感覺上這門課有意義。

    改革教學模式:采取Seminar“演習”教學模式,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分小組按 “文獻檢索自主定題主題發(fā)表教師補充講解師生討論總結講稿”的步驟完成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融會貫通地進行學習,不僅培養(yǎng)學生對日語的綜合運用能力(讀,寫,說),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改革學生考核與評價方式:學生在完成課堂發(fā)表之后,根據(jù)討論辯論的結果和教師的建議,在原有發(fā)表資料的基礎上整理出正式的書面報告提交,教師結合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給出相應的平時成績。期末學生在學期發(fā)表內容的基礎上,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主題,以小論文的形式提交一份研究報告,以此來替代傳統(tǒng)的卷面考試。另外,對討論中提出獨特見解和對課程教學提出建設性意見的可酌情加分。

    通過《日本古典文學選讀》課程的研究性教學,使學生更加客觀的認識和評價日本文化,并用開闊的視角比較中國文學與日本文學的異同,加深對兩國文學、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同時充分挖掘課程參與者(教師、學生)的學理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認識互動,從而深化對某一主題的認識,實現(xiàn)學術交流的最佳效果,真正達到“學有所獲、教學相長、日學日進”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作為高年級的學生,在查閱文獻資料等方面也得到一定的鍛煉,可以為其寫好畢業(yè)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關于《日本古典文學選讀》課程的思考

    首先,作為以鑒賞為主要內容的《日本古典文學選讀》課程,需要結合日本文學史的相關知識展開。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是某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的產物,對作品的解讀和鑒賞不能脫離文學史知識而獨立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相關的歷史和文學史知識,就作品周邊(時代背景、文學概觀、文學史地位)等方面展開調研,只有當學生了解了文學作品的背景、意義和動機,才能從宏觀的角度更準確的把握和理解作品。同時可以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況、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視野。例如,介紹《竹取物語》、《伊勢物語》等平安時代的作品時,可以在講解過程中就漢文學的隆盛,和歌及女性文學的興盛等時代文學特征,以及平安時代的政治經濟特色等方面進行說明,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

    第二,擴展課堂知識,引導學生從比較文學研究的角度進行鑒賞學習。眾所周知,中日文學間存在著極深的淵源,這點在古代文學階段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從上代、中古,至中世、近世,日本古典文學深受中國文學影響,很多作品中都有中國六朝、唐代、直至元朝時代作品的影子。基于課程內容的這個特點,在《日本古典文學選讀》課程的學生發(fā)表環(huán)節(jié),除了作品本身的介紹,同時設置“中國文學とのがり(與中國文學關系考證)”一項,使學生在了解日本古代文學的同時,加深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學的了解和認識。例如在講解上代和歌集《萬葉集》時,引導學生從題材、作品風格等方面著手,對《萬葉集》與《詩經》、《文選》等中國詩集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一方面有益于學生從宏觀上對日本古典文學作品進行理解和把握,同時可以敦促學生進一步深入地了解本國古典文學作品。在“國學熱”升溫,古典文學價值重新被人們重視的今天,這種形式的研究性教學顯然具備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

    第三,在鑒賞過程中對常用的古典文法做適當?shù)慕榻B和講解。日本學者阪?zhèn)}篤義認為,文學教育的根本在于指導學習者關注一個問題,即文學作品是通過語言,運用句子與句子的搭配或措辭的選擇等表現(xiàn)方式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并使學習者有意識地去理解其效果。由此可見語言基本功對能否正確理解作品具有重要意義。日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經過前期基礎日語的學習,雖已具備閱讀日語原文文學作品的能力,但是,由于還未學會和掌握分析作品的方法以及日本古典語法,致使在閱讀過程中,還無法解讀出作者是借助什么樣的藝術形象和技巧,來傳達出其在作品中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因此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教師在對作品內容及相應時代背景的介紹的基礎上,可以就經常出現(xiàn)的常用古典語法進行普及和說明,一方面有益于學生正確理解和把握作品,另一方面,也可對高年級學生順利通過日語專業(yè)八級考試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孫士超.日本文學史課程教學思路新探[J].文學教育,2013(6):92-93

    [2]劉勁松.日本大學本科Seminar課程模式在我國的應用探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8(9):105-108

    [3]韓春紅,甄琦.試析比較研究在日本文學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J].語文學刊,2013(1):89-90

    [4]占才成.跨文化視野下的日本文學課程教學[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2013(1):135-136

    [5]蘇萍.反思性教學下的日本文學教學模式試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1):71-73

    篇(6)

    將古典文學中的色彩搭配和色調應用與現(xiàn)代設計聯(lián)系起來,在平面設計領域中地產類海報似乎是做得最好的。大型地產商在推廣自己的樓盤時,時常提及空間的文化涵養(yǎng),這樣的廣告預案就是一種項目的設定。好的產品必定包含文化因素、文化背景以及文化體驗,處處體現(xiàn)對人的本位思考。為了讓古典文學不僅僅是隔著強化玻璃的文物古跡,而是實實在在地貼近人們的生活,滲透到設計的風格中,筆者以古典巨作《紅樓夢》為例,借助其文學內容闡述古典文學中的色彩對傳統(tǒng)包裝設計的參考價值。

    曹雪芹的《紅樓夢》創(chuàng)作歷經十載,作者以全知視角看待空間、人物的對應關系,“隨美賦彩”,文中每個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色彩感知力。隨著電腦設計中色板圖譜的使用,傳統(tǒng)色彩應用越發(fā)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很多色彩名詞已不知其顏色所指,如炎、綰、縹等。《紅樓夢》中多處提及了色彩的應用和布料編制的使用,我們熟悉的三大色調紅、黃、藍在文中各有10多種,如松花綠、秋香色、碧玉紅、藕荷等色彩名詞在電腦的色譜中已經找尋不到。色譜的標準是由西方人制定的,時至今日,人們仍能時時接觸到中華大地上的傳統(tǒng)色彩,如每逢佳節(jié)時的傳統(tǒng)月餅包裝等。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想鑒別商品間的差異實在很難,人們對傳統(tǒng)的色彩僅僅停留在紅配綠、紅配金的淺顯認識上,其余顏色似乎都淡出了色表。在賈寶玉的角色設定中,曹雪芹在塑造人物時注重高度的個性化、貴族化、女性化。設計源于生活,讓人覺得角色真實可信,是在其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影響下的生命體。大觀園內空間色彩的搭配以賈寶玉所居住的“怡紅院”中的“紅”“綠”為主色調。男主角的每次出現(xiàn)也都帶有特定的亮度、彩度,如“黑色的小短辮,紅絲結束“”黑亮如漆“”金八角墜角”等,如此考究的裝扮現(xiàn)如今僅能演繹于戲曲舞臺上。

    從《紅樓夢》反觀現(xiàn)今的包裝設計,如月餅等傳統(tǒng)食物的包裝缺少那份精致纖巧之美,萬千款的包裝在充斥著貨架的同時卻少了那份厚重和個性。現(xiàn)代包裝中提倡的環(huán)保和循環(huán)利用的理念在被落實時往往擺脫不了機械設計的影響,與傳統(tǒng)包裝那份遙寄相思、禮輕情重的理念也相去甚遠,而草繩、紙袋用以包裝捆扎可謂簡約到極致,體現(xiàn)出原始質樸之美,那份莊重、沉穩(wěn)更能體現(xiàn)匠心獨運的設計之美。

    篇(7)

    [關鍵詞]新時期;文學教育;本質;功能

    一、引言

    文學是虛構的藝術,是想象的殿堂;文學是人類靈魂的守護神,是精神得以寄托與憩息的殿堂。無論什么時代,文學都是對于人類所面臨的問題的象征性的解答,因此而成為生活的教科書,從古至今在教育上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9文學教育就是一種通過文學文本的閱讀、教學、賞析等,使人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豐富知識、發(fā)展能力、提升道德、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過程。文學教育更主要的是一種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性熏陶。當前社會大力倡揚以人為本的文學教育,關鍵在于引導學生進入廣袤的時空之中,感受博大、豐富、深邃。培養(yǎng)真正的價值觀和人文精神,達到教育的真正價值。

    二、文學教育的現(xiàn)狀和本質

    這些年來,我國學校文學教育有著逐漸走向“知識框架論”和“制度政治化”的傾向。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育工作者喜歡相信一系列缺乏文學美感的宏大理論體系,喜歡建構一個個脫離現(xiàn)實的知識視野,喜歡把文學教育圍繞思想政治來進行,缺少開放意識和平和的心態(tài)。文學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經驗、個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創(chuàng)力、審美意識、生命理想都日漸喪失。在這種教條枯燥的文本教育下,學生思維方式和言語方式甚至對世界的感悟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由于學生學到的是褊狹的文學,必然造成思想情感的貧血,無法擁有豐富的精神空間,思維方式只能是簡單而單向的,言語方式也就會失去鮮明的個性特征,最終無法真正形成學生的深厚情感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

    真正的文學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性。學生閱讀文學作品、吟詩誦曲,參與文學賞析活動,可能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教育效果,但天長日久人人會變得談吐高雅,精神爽朗,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具有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功效。文學教育對人的成長的影響具有全面性。因文學本身的情感性、哲理性、歷史性、審美性和語言藝術性特質使得文學教育能夠提升人的道德、增進人的智慧、培養(yǎng)人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使人語言更文雅、知識更全面、情感更豐富、意志更堅強、行動更有力。文學教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學生的人生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調節(jié)個人情感,培養(yǎng)想象力、促進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高雅氣質和健全人格,而且這些功用可在生動的文學教育中自然地完成,為其他課程教育所難以替代。此外,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文學教育可以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文學的審美意識、思想承載以及它的浪漫情懷都是人類生命智慧最綜合、最神奇的表達,文學的這種偉大之處可以幫助抑制存在于我們社會的種種暗流振奮國民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新時期文學的教育功能

    1.中華名族古典文學的教育功能

    文學首先是民族的,因語言、文化傳統(tǒng)的差異,各民族的文學無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文學知識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導學生去理解祖國語言,去欣賞祖國語言,去熱愛祖國語言,引導他們去愛祖國的山河大地,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我國歷史悠久,古典文學發(fā)展源遠流長,那些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精華。四書五經、司馬遷的《史記》、唐宋家的散文、唐詩宋詞、王實甫的《西廂記》和四大名著等等都已經成為中國古典文學大觀園中里永不凋謝的花朵,古往今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為之傾倒。這些流傳千古的優(yōu)秀作品,不僅僅能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產生對中華民族的無限熱愛與依戀,從而培養(yǎng)深刻的愛國主義情感,更能從中汲取思想和力量,培養(yǎng)并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這些積淀下來的歷史、文學、人物傳記,雖然并不能直接地參與世界的改造,但它們卻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渴望改造世界的沖動和欲望,能喚起人之所以為人的自豪感受,能喚起一個人堅信自己內在的力量是無堅不摧的信念,這些古典文學中的精神和價值觀廣泛滲透著中國的哲學思想、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文化傳統(tǒng)。在新時期的文學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讓學生從歷史中、從偉大人物的傳記中、從文學作品中,去感悟生命的偉大,去感悟人性的美好,去感悟人生的創(chuàng)造之美、奮斗之美,去激發(fā)和推動他們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遠的東西,這就是我國古典文學教育應有的教育價值。

    2.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是超越民族界限而屬于全人類的。文學教育只有既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同時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學的養(yǎng)分,才能夠更好地促進本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在世界加快走向全球化、各國經濟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的今天,通過世界各國文學這扇窗戶,我們才能夠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國優(yōu)秀的文化,借鑒他國的經驗與精華,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有裨益。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屬于全人類的,不同國家和民族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教學和交流和有助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通過外國文學,我們是學人生、習教養(yǎng)、長知識、闊眼界。在思想意識、人生理想、處世方法、道德觀念、行為準則、文化風俗等各個方面,外國文學今后還必將在更大的范圍和程度上影響年輕的一代。如同哲學、歷史、美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學科一樣,外國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問,它是陶冶情趣、提高素養(yǎng)、開闊視野、豐富精神文化生活、培養(yǎng)人的洞察力、推理力、判斷力和思辨分析能力、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教育。外國文學在廣泛涉獵、表達悟識和再現(xiàn)生活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它是一處蘊蓄豐富的精神礦藏,值得我們一代又一代地去開發(fā)。在外國文學的教學日常教學中,教育工作者除要求學生背誦一些語言優(yōu)美、清新雋永、短小精悍的美文,增加學生基本的文學素養(yǎng)以外,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透徹的分析與講解,把文學作品研讀與人生問題,世界各國歷史背景等結合起來,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悟人生的哲理、提升人生的境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感受優(yōu)美語言的同時深刻領悟世界文學作品豐富的內涵。

    3.文學教育的情感審美熏陶

    雅斯貝爾斯說:“我們之所以成為人,是因為我們懷有一顆崇敬之心,并且讓精神的內涵充斥于我們的想象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間。”文學具有傳情達意的重要作用,文學所表達的情感也有邪正之分、高下之別,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大凡富有強烈的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學作品都是道德情感高尚的文學家心血的結晶,學習這樣的文學作品,對于喚起學生的高尚道德情懷,培養(yǎng)其高尚道德人格是極為有利的。實施文學鑒賞審美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自然本身無所謂美與不美,自然是因人的感受而美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本是一幅窮困潦倒、愁苦不堪的畫面,可是一旦把它作為客觀的形象、作為審美的對象表現(xiàn)出來,拉開了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主觀感受的距離,就成了審美的對象而意境深遠。精神內涵通過詩歌和藝術作品所特有的把握方式。文學教育還具有激奮人的情緒,進行宣傳、鼓動的作用,使人們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提高斗志,為理想而拼搏,如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抗戰(zhàn)文學”。我國古代文學經典也十分崇尚尊師重教。《荀子》說“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并把它看成是“與天地同理,與萬物同久”的亙古不變的法則。“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也證明了古人對師長的尊重。總之,中外文學教育都十分注重對人的情感審美熏陶,也許這也是文學最大的魅力所在。

    4 .新興網絡文學教育的合理揚棄

    文學原本是生命,生命力受到壓抑而要換用象征方式來實現(xiàn)自身的產物,是生命力借助象征來拓展自身的產物。隨著網絡文學的興起,網絡上的一些格調不高、缺乏審美情趣的文本很容易在大學生中傳播,影響他們的人生信念以及價值選擇。然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看到,網絡文學強調個性的張揚和自我的滿足,是“私人化”作品,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拋開顧慮,隨心所欲,寫我所想。網絡成了唯一可以奢望的真實,然而這唯一的真實能夠徹底摒棄當前種種束縛學生身心的弊端,從文學的特性出發(fā),讓心靈自由、思維自由。網絡文學充分尊重每一個閱讀主體的閱讀體驗, 尊重他們獨立思考的權力, 讓他們勇于質疑、追問與探索,容忍學生的“異端”思想, 鼓勵學生各抒己見, 讓他們的思想沖破牢籠見仁見智。當前,如何摒棄網絡文學的糟粕,讓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課程走進高校是一個需要大力研究的教育熱點問題。總之,網絡文學是一門面向“現(xiàn)實”的課,它需要更多建設性的道德支持,道德的規(guī)范與審美能力的提升,是網絡文學事業(yè)中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不僅僅要支持和鼓勵學生的網絡創(chuàng)作,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要從虛無縹緲的網上走下來,去感受現(xiàn)實生活,充實學習生活,增加社會實踐與體驗。只有在這種有現(xiàn)實社會支持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傳播,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道德審美主體的自律,并內化為主體的自覺,從而表現(xiàn)出不凡的有著鮮明主體生活色彩的網絡文化。

    五、總結

    文學教育以文學作品為主要對象,以審美享受為根本標志,以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和提高審美能力為基本目標,以使學生提升素質,修身養(yǎng)性,提高藝術思維能力為根本目的,對人的發(fā)展起重大影響。在今后的文學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需要盡量解放學生的心靈和智慧,讓學生的表現(xiàn)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和素質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從而體現(xiàn)出文學教育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

    [參考文獻]

    [1]許靜.淺談古典文學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影響[J].現(xiàn)代語文.2006,(8).

    [2]肖川.教育永恒的支柱:歷史和文學[J].遼寧教育.200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玉县| 克拉玛依市| 营山县| 阿荣旗| 德州市| 弥勒县| 鄂托克前旗| 平塘县| 商南县| 和龙市| 永修县| 山东| 饶河县| 华亭县| 神农架林区| 锦州市| 白河县| 固阳县| 灵山县| 通渭县| 遂川县| 宜宾县| 锦屏县| 怀远县| 鹤峰县| 德保县| 长阳| 正蓝旗| 山西省| 双辽市| 确山县| 固安县| 莱州市| 碌曲县| 巴里| 腾冲县| 云和县| 华亭县| 修武县| 兴安县| 徐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