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6 17:04: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院病區環境管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病區環境管理; 老年住院患者; 跌倒; 墜床; 應用價值
doi:10.14033/ki.cfmr.2017.1.07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1-0139-0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ward environment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 prevention of senile inpatients from dropping bed and falling down.Method:86 cases of patients in the author,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linical routine nursing care,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c group activity,and ward environment and safety management of PDCA circulation method,the incidence of dropping the bed and falling down,and statistic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compared.Result: 1 patient of Observation group during hospitalization dropped bed,2 falled down,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incidence of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War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Fall; Fall bed; Application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 Chongqing Hechu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Chongqing 401520,China
S著近年來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老年性疾病的患病率逐年遞增,這也導致醫院就診治療人群中,老年人的構成比逐年遞增,并且由于老年人主要以慢性病為主,患者常需住院治療[1]。受患者原發性疾病及身體素質等復雜因素的影響,跌倒、墜床等是老年住院患者住院治療期間常見的風險事件,不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機體損傷,同時可對患者原發疾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結局產生影響,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等具有重要意義[2]。本組研究通過隨機對照試驗研究,探討抗生素降階梯治療在小兒重癥肺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篩選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筆者所在醫院住院的老年患者86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對本組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已通過醫院倫理道德委員會審核;患者年齡在65周歲以上;明確原發性疾病,符合收治入院標準。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精神疾病患者;喪失完全自主活動能力。其中男41例,女45例,年齡65~88歲,平均(75.2±4.3)歲,已住院時間3~15 d,平均(9.2±0.5)d,其中合并腦梗后遺癥25例,高血壓21例,肺感染15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0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3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僅接受臨床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則接受品管圈小組活動,遵循PDCA循環法的病區環境安全管理,具體步驟如下:首先對筆者所在科室工作環境現狀進行調查,找出導致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的影響因素并進行評估、分析,并對主要原因進行論證,并采取相應措施。(1)常組織。判斷病區內的必需品與非必需品,將必需品數量將至最低并分類放置,非必需物品直接處理或搬回倉房。(2)常整頓。病區內必需品規定定位并定量擺放整齊,明確標識,對患者應用藥物、物品進行同一顏色分類,并分類放置在其觸手可及的地方。(3)常清潔。及時清除病區內的垃圾、臟污,保持地面干燥、整潔,保持儀器清潔、正常工作。(4)常照看。對于老年患者加強監護措施,白天密切監護患者狀態、表現,加強病房巡視,夜晚囑咐護工陪同患者如廁、起床等。(5)常自律。護理人員嚴格按照規范進行護理工作,養成良好、自覺的工作習慣,重視患者住院期間的人身安全。患者住院期間的護理措施均欄裰蔥小拔宄7ā保品管圈小組內成員每日下班前5 min進行自我工作回顧與總結,查漏補缺、發現問題,并集體討論解決措施。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住院期間跌倒、墜件的發生率,并采用調查問卷統計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共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與不滿意四級,其中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跌倒、墜床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墜床1例(2.33%),跌倒2例(4.65%),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發生墜床4例(9.30%),跌倒5例(11.63%),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墜床、跌倒事件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期間非常滿意20例,比較滿意18例,一般5例,不滿意0例,總滿意度為88.37%;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非常滿意13例,比較滿意20例,一般7例,不滿意3例,總滿意度為76.74%,觀察組患者住院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跌倒、墜床是老年住院患者常見的不良風險事件之一,其主要發生于夜間患者如廁及患者起床、下床過程中,由于老年患者原發性疾病及肢體活動功能障礙因素的影響,導致其住院期間極易發生跌倒墜床,極易延長患者住院時間,重者可導致骨折、關節錯位、腦震蕩等高危事件[3]。本組研究結果顯示,采用病區環境管理可有效降低跌倒墜床發生率,觀察組患者跌倒、墜床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并且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回顧分析可知,本組研究應用的病區管理是基于品管圈活動原理及PDCA循環法開展的護理管理措施,通過常組織、常整頓,能夠保持病區內無雜物、簡潔,患者在下床活動過程中不易碰撞周圍物品,并且將患者常用物品進行分類,放置在距離患者較近的地方,可避免患者因費力取物而發生跌倒、墜床;常清潔側重于保持良好的病區內環境,地面保持干燥、整潔,避免患者因地面光滑、臟物避讓等跌倒,并可改善患者的住院環境,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健康、整潔、舒適的康復環境[4];常照看重在監護患者活動,日間由護理人員進行管理,密切監護患者一切行動,囑咐家屬進行及時管理,夜晚由夜班護士及護工共同完成,全程陪同、攙扶下床、如廁等,避免夜晚跌倒、墜床后無人管理引發安全事故[5]。而病區環境管理對于護理人員同樣具有重要作用,通過“五常法”病區管理可增強護理人員的團隊精神,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積極改善護理人員的工作熱情,增加了團隊的凝聚力,并且能夠塑造良好的醫院形象,提高醫院的核心競爭力[6-8]。
綜上所述,對老年住院患者實施病區環境管理可有效降低其墜床、跌倒發生率,并可顯著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具有應用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董璐,周潔,徐國會.老年住院患者跌倒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1):30-32.
[2]余麗君,李琴,房兆,等.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老年患者跌倒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32-33.
[3]張凌華,汪映麗.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險因素分析及個體化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指南,2010,9(8):151-152.
[4]黃玲玲,文倩.預防跌倒/墜床管理流程在心內科住院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21):3305-3306.
[5]楊慧,李朝梁.臨床護理路徑在預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學,2014,15(3):81-83.
[6]王志芳.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原因分析及預防對策[J].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7,64(5):603-604.
[7]李鶯,胡雁.住院老年患者跌倒預防[J].中華護理雜志,2013,60(6):574-576.
關鍵詞:五常法;環境管理;供應室
五常法,是用來維持環境品質的一種技術,是對工作環境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源于5個日本字(Seiri意為整理,Seiton意為整頓,Seiso意為清掃,Seiketsu意為清潔,Shitsuke意為修養),全部是"S"帶頭的字,所以它也稱為5-S。即"常整理"、"常整頓"、"常清潔"、"常清掃"、"常自律",它是一個由內到外、由人到物、由軟件到硬件、由理論到實踐、由制度到流程、由考評到自醒的完整的管理體系。我科于2014年元月開始,將"五常法"應用于供應室環境質量管理,對發現的問題按照質量標準進行改進,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實施方法
先評估五常法對供應室的適用性,整理好五常法的相關材料,準備充分后在科室會議上,護士長組織全體人員學習五常法的概念、實施意義,使其掌握五常法不僅是確保質量管理的第一步,同時也是建立和保持環境品質的方法。實行全員質控,護士長督察,及時整改,每月進行匯總并進行討論。
1.1常整理 根據區域工作需要,將常用、不常用和不需要的物品分別清理出來,并把不需要的物品清出工作區域。根據物品的使用次數、使用時間及物品數量因素,規定放置位置,同時,制定不需要物品的處理規定,報廢、丟棄或入庫保管。
1.2常整頓 將需要使用的物品有條理地放置和處理,把每個柜子放置的物品都列出清晰的標志和名稱,以易于找到和取得為原則,有秩序的放置物品,節約尋找時間,有完善的儲存方案。
1.3常清掃 清掃過程中不單要把工作區域打掃的整齊清潔,并在清掃的同時檢查各項設施、工具、設備運行狀態是否正常。污染區、清潔區、無菌區要區分明確;清掃工具不可混用,要確保工作區域整潔整齊又安全,應經常進行清掃工作。
1.4常清潔 要想確保工作區域處于清潔,需要持續保持整理、整頓及清掃等活動。使用識別系統,張貼標簽等以增加工作場所的透明度。及時找出任何影響工作環境的安全及健康問題并加以改善,這包括處理油煙、粉塵、及有害煙霧等問題;把每一項整理工作場所的工作標準化、常規化。
1.5常自律 把五常法養成習慣去執行,遵循準則,創造一個具有良好安全習慣的工作場所。讓每位員工自覺參與安全的工作程序并遵循每一項法則,親身體會實踐5S所帶來的改善和好處,從而養成自發性的安全改善行動。
2 預期效果和目標
良好的工作環境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重要保證。清洗、包裝質量是保證滅菌質量的重要環節,滅菌質量是控制院感的關鍵,保證滅菌質量是杜絕醫院感染的一種有效的技術。①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物品存放位置一目了然,取之即用,節省了尋找的時間,減少了出錯機會,提升了服務品質。②增加了環境整潔度整齊的環境,讓工作人員有一個舒適、整潔、安全的空間,對工作充滿信心。③增加了工作安全各種器械、設備的故障發生率降低,各通道暢通無阻,各種標識清楚顯眼,人身安全得到保障。④物品資源得以合理配置和使用,杜絕浪費,降低成本,減少庫存量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空間的擠占。
3結論
實踐證明,"五常法"的應用對供應室的環境管理起到了規范及提高工作效率,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的作用,強化了大家的交接班意識和查對意識,提升了供應室的形象,增加了科室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工作中用五常法的理念及標準要求自己,工作主動積極,條理有致,協作能力及工作效率明顯提升[3]。
進一步提高質量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通過物品定置管理,視覺管理和增加透明度,使常用的物品易取易放,標記清晰,減少出錯和查找物品的時間。分析存在問題,分別從人,物,方法三個方面進行重點分析[4]。
減少浪費,合理利用資源進行常組織清理物品,不能用的報廢,不和本科用的拿到醫院物流中心,充分利用醫院的資源,需用的醫療用品有合適的儲存量,做到按需領取,避免積壓和過期,減少物品的儲存空間。
改善形象,提高競爭力五常法活動的最高境界是常自律。通過自律,拋棄壞的習慣,創造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工作場所。
參考文獻:
[1]金香五常法在病區環境管理中的作用[J].新醫學導刊,2008,9:117.
[2]劉玉村,梁銘會.醫院消毒供應中心崗位培訓教程人民軍醫出版社.
關鍵詞:醫院; 環境影響評價; 技術審查
中圖分類號:X8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8013404
1引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醫療保健需求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醫院的就診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目前醫院項目的發展趨勢主要是:醫療環境較差的農村地區以及城區向外擴張的區域出現新建醫院的項目較多;城區內很多建設時間較長、硬件設施等條件不完善的醫院出現改擴建乃至遷建的項目較多;越來越多的私營醫院、專科醫院項目因為相關政策的放寬也逐漸增加。根據國家環境保護部令第33號《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有關要求,屬于V類社會事業與服務業中的158醫院中“新建、擴建”的項目需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醫院類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始終被分類管理名錄定在較高的評價等級上,可見此類項目的復雜性和環評編寫的高要求。筆者從事醫院類環評項目編寫及審查工作多年,在實際工作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在此就環評編制的主要內容及技術審查的關鍵內容進行簡要分析及總結。
2新建醫院項目環評編制主要內容
2.1工程概況
對醫院項目需要交代的內容必須全面細致,因為這是產污環節分析的源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同時注意配備總平面布置圖(必須包括污染源分布,改擴建項目必須給出改擴建前后的)、周邊環境示意圖、內外部給水管網圖、排水路徑圖、人流物流車流路線圖等。
2.1.1項目基本情況
說明項目建設背景、基本情況及構成,明確醫院的性質(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專科醫院、非傳染病醫院、是否涉及傳染病房)。
2.1.2項目總體規劃情況
若項目為分期建設或擬建項目為總體建設項目的子項目,應說明總體建設項目的規劃情況及擬建項目與總體建設項目之間的關系,并明確總體建設進度;分期建設、分期驗收的項目要給出各期的產排污分析內容及環保“三同時”驗收表。
2.1.3項目建設內容
根據項目特點,說明項目的總用地面積、總建筑面積、地上建筑面積、地下建筑面積、門診量、床位數、各建筑物分布及平面布置情況、樓層及使用功能等詳細經濟技術指標,明確科室或診療科目設置情況,明確院內分區情況(即病區與非病區、傳染病房與非傳染病房)。需要注意的是:門診量和床位數是醫院類項目的重要指標,環評文件應根據立項文件闡述清楚,不能遺漏。
2.1.4總平面布置
說明項目規劃設計考慮的主要因素、設計原則和設計方案。給出項目組成的各主體建筑、輔助建筑(例如鍋爐房、氧氣站、洗衣房等)、公用設施的總平面布局方案以及道路交通、停車場等設施的專項布局方案。
2.1.5擬建項目與外環境的關系及原有用地狀況
(1)項目外環境基本情況。使用圖表并配以文字說明項目周邊環境狀況,包括但不限于交通干線、居民點、公用設施、工廠企業、湖泊水體等。重點說明項目建設是否存在制約性因素,包括對本項目可能造成影響的外環境(例如周邊既有或在建企業存在衛生防護距離的設置,周邊道路環評已經明確的規劃控制距離要求等)以及可能受本項目影響的外環境基本情況(例如傳染病醫院自身有其建設規范要求)。
(2)項目用地性質及現狀。說明項目用地歷史沿革及目前現狀情況:無環境遺留問題的只需要說明用地現狀,涉及原地塊拆遷的應補充交代拆遷主體、拆遷規模和拆遷安置情況;有環境遺留問題的應說明原有用地歷史沿革,原有企業廠區平面布置及各生產單元功能布局、生產工藝、產品方案、主要污染源分布情況、污染物排放情況、污染防治措施、原廠各功能區與擬建項目規劃各構筑物對應關系以及相關土壤修復情況(有土壤修復報告的可以直接引用其結論,目的是說明該地塊是否可以用于醫院項目建設)。
2.1.6公用工程
說明項目供電、給排水、制冷制熱、空氣凈化系統(過濾、消毒等)、排煙及通風、醫用氣體供應系統、被服洗滌、物流及交通、垃圾收集系統等基本情況。
對于在污水處理廠收集范圍內但周邊現狀市政排水管網尚不完善的項目,應結合區域市政排水規劃及建設進度,落實項目排水路徑中各段管網及相關設施(例如泵站)的建O情況,并闡述與項目建設的時序銜接關系;若無法確認建設進度的,則環評需按照近、遠期排水兩種情況進行污染防治措施設計及達標分析。
2.1.7環保工程
說明項目污水處理站、一般固廢暫存間及醫療危廢暫存間、廢氣治理設施及環境管理制度等的基本情況。
2.2工程分析
分析施工期施工環節并明確各環節污染源,分析運營期建筑各功能區主要污染源;分施工期和運營期給出項目污染源分布情況并核算污染源強,及擬采取的環境保護措施。這一章節基本包括以下圖表:施工環節及產污節點示意圖、運營期主要污染源分布圖、運營期水平衡圖,施工期產污分析表、項目運營期產污分析表、施工期土石方平衡表、項目給排水平衡表、污染源強及產生情況一覽表、污染物排放情況匯總一覽表。
2.3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2.3.1環境影響預測評價
針對項目特征及項目所在區域環境特點,選擇水環境、大氣環境、聲環境、地下水環境、固體廢物、水土流失、生態環境影響對施工期和運營期進行專題預測與評價。需要注意的是,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地下水環境》(HJ 610-2016)的規定,三甲醫院的地下水評價類別為Ⅲ類,相關地下水環境影響分析內容較之一般醫院項目的環評深度更甚。
2.3.2外環境對擬建項目的影響以及內部之間的相互影響分析
醫院作為特殊的社會建筑類型,需要給醫護人員及病患等提供安靜、和諧的診療及就醫環境,一般將其本身視為敏感建筑,對周邊環境要求較高;因此環評中常常需要補充外環境對醫院項目運營期間的環境影響,主要有以下幾種情形。
(1)評價分析交通噪聲或振動對擬建項目的影響能否滿足聲環境質量要求:說明臨交通感干線的建筑名稱、使用功能、層高、規模、位置關系等,分析預測受噪聲及振動影響的臨路建筑臨道路一側聲環境能否滿足功能區標準要求,若超標應明確噪聲超標范圍、超標程度;對于不能滿足功能區標準的區域,應按照環發[2010]7號文《地面交通噪聲污染防治技術政策》所提出的原則,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室內聲環境達到《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2010)相應醫療用房的要求。
(2)評價分析周邊工業企業、市政公用工程(例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轉運站)等特殊項目大氣污染及噪聲污染對擬建項目的環境空氣影響及聲環境影響。
(3)引用有監測資質的單位實測數據評價或類比分析周邊環境中高壓走廊、變電站、微波發射塔、廣播電視發射等設施對擬建項目的電磁輻射及無線電干擾等環境影響。
(4)若項目存在分期建設分期驗收的情況,要分析后期工程施工對前期項目運營的環境影響。
2.4污染防治措施
分施工期和運營期,結合項目的特點,選擇如下全部或部分專題進行環境保護措施的分析:大氣污染防治措施、廢(污)水治理措施、噪聲及振動治理措施、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措施、地下水保護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生態保護措施等、環境風險防范措施;論證項目擬采取環境保護措施的可行性,并按技術先進、適用、有效的原則,必要時進行多方案比選,推薦最佳方案。
2.5其他
2.5.1關于醫院的清潔生產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第二十四條:“建筑工程應當采用節能、節水等有利于環境與資源保護的建筑設計方案、建筑和裝修材料、建筑構配件及設備。”醫院項目的清潔生產分析可從“建筑與裝修材料的選擇”、“節能”、“節水”、“節地”、“節材”、“臭氧層保護”等方面論述項目的清潔生產水平,并針對不足提出改進建議。由于醫院排水的特殊性(目的是避免交叉感染),一般不建議醫院實行中水回用,因此這一條往往不在清潔生產改進建議之列。
2.5.2醫院的總平面布局合理性分析
根據廢物暫存間、污水處理站、鍋爐房、氧氣站、物流人流路線、泵房、冷卻塔、風機等設備設施在總圖中的位置,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主要從是否存在交叉感染、是否會對周邊敏感目標以及醫院內部敏感點(例如住院部或病房樓)造成影響的方面入手分析。
3對醫院項目環評審查的基本內容
3.1施工期主要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醫院項目施工期環境影響主要包括施工揚塵、施工廢水、施工噪聲及固體廢物污染等。
(1)施工揚塵:主要來自原有舊建筑拆除(若涉及),土方挖掘、回填、轉運,建筑材料現場搬運及堆放產生的揚塵和運輸車輛道路揚塵等。評價中應定性或定量預測揚塵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對周邊敏感點的影響,規模小、施工周期短的項目可適當簡化。通常采取設置全封閉圍擋、及時清掃施工現場、定時灑水抑塵等控制措施,減小其對外界的污染程度和影響范圍。
(2)施工廢水:主要包括施工生產廢水和施工人員生活污水。生產廢水盡量要求集中收集進行沉淀、隔油處理后循環使用或用于灑水降塵;對于施工人員產生的生活污水,周邊管網完善的項目可就近排入城市污水管道,不能與污水處理廠銜接的項目可以采取旱廁或移動式環保廁所的措施以避免未處理的污水亂排。
(3)施工噪聲:主要包括施工機械噪聲和運輸交通噪聲。對于大型項目,應根據施工機械的種類和數量,分析聲源強度,定量預測對場界和敏感點的影響, 規模小、施工周期短的項目可適當簡化。通常通過減低聲源強度、增加圍擋、敏感目標防護、增加衰減量、夜間禁止施工等手段減輕其對周邊敏感點的影響。
(4)固體廢物:主要包括建筑垃圾、棄土和施工人員生活垃圾,可采用系數法或類比分析法分別估算其產生量并說明排放去向。
3.2運營期主要環境影響及防治措施
營運期環境影響主要包括污水、廢氣、噪聲和固體廢物污染等。
(1)污水:主要包括化驗、診療室、手術等醫技醫療科室排水及污洗間排水,住院病人及陪護家屬沖廁、盥洗等排水,清潔衛生排水,醫護及行政人員產生的生活辦公污水及食堂廢水等;注意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對幾N特殊廢水的性質、處置方式及去向作出說明,即化驗廢水、放射科廢水、檢驗科廢水、口腔科廢水等。若項目污水能夠經由市政管網順利接入污水處理廠,則項目廢水應經過自建污水處理設施滿足GB18466-2005《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表2中預處理標準;若項目污水經由管網或溝渠直接排入地表水體,則項目廢水應經過自建污水處理設施滿足GB18466-2005《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表2中的排放標準。根據不同的出水標準,參考《醫院污水處理工程技術規范》(HJ2029-2013)及《醫院污水處理技術指南》(環發[2003]197號)等采取相應的污水處理方案,同時還要注意結合項目污水排放性質(污污分流還是污污合流)及院內管網設置情況對其進一步細化。
(2)廢氣:主要來自鍋爐廢氣、食堂油煙、汽車尾氣、污水處理站惡臭和柴油發電機(若有備用)運行產生的廢氣、煎藥異味(若有煎藥室)等。對這些污染源要進行定量分析和預測(其中煎藥異味由于成分復雜且缺乏源強計算依據,環評只需定性分析即可),并提出相應的污染防治措施。
(3)噪聲:主要來自食堂風機、水泵房、鍋爐房、中央空調冷水機組、冷卻塔、地下車庫風機等設備以及就醫人群噪聲。評價中應按建設項目內容有針對性地提出噪聲防治措施,不僅要考慮醫院噪聲對周邊敏感點的影響,還要考慮院內住院樓等可能受到的噪聲影響。
(4)固體廢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醫療廢物、污水處理站污泥、食堂廢油脂、廢活性炭(若用于污水處理設施除臭則會涉及)等,可采用類比分析法或統計法估算其產生量,確定處理方案,明確排放去向,注意落實危廢處置協議。
4.1廢水
項目病區和非病區的污水,傳染病區和非傳染病區的污水,是否分質處理、污污分流;污水處理站的設計規模、處理工藝、處理單元、處理效率、消毒方式以及污水處理方案的達標可行性分析是否全面;特殊種類廢水的性質、排放特點、排放方式及去向是否明晰;污水排放的最終去向是否判斷準確,污水處理標準是否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466-2005)執行;污水在線監測裝置是否按照國家相關規范設置。另外注意,若接納醫院排放廢水的污水處理廠接管標準有特殊要求的應列出其接管標準。
4.2危廢暫存間
醫院類項目應明確危廢暫存間的設置地點、規模、消毒情況、轉運頻次、防滲布置等情況,專用污物運送通道應注意盡可能遠離主要人員聚集區,有效防止在污物運送過程中泄露、擴散引起的污染,避免污染物品與清潔物品的交叉,實現潔污分流。
4.3傳染病區域
結合傳染病區域的防控特點,注意傳染病區域產生的廢水、污泥、醫療廢物處置要求及空氣凈化要求。
4.4環境風險
醫院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一般集中在公輔工程上,例如污水處理站的非正常排放、氧氣站或制氧站發生泄漏及火災事故、消毒劑的使用、天然氣泄漏、油庫發生事故(一般用于柴油發電機或鍋爐備用,少量儲存時一般為油箱或儲油間),醫療廢物收集、處置、轉運的全過程。
4.5外環境對項目的影響
外環境影響因素主要有:有明顯廢氣或噪聲污染影響的市政設施(例如污水處理廠、垃圾轉運站、垃圾填埋場、大型泵站等)、交通噪聲、振動、電磁污染、工業污染等,在評價過程中應充分調查有關污染源,定量分析其污染影響程度,明確是否符合有關標準規范要求。
4.6輻射污染
醫院應專門委托具有編制核技術應用項目資質的環評機構編制核技術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該文件對醫院涉及到的放射性設備及核醫學應用等核技術應用對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并提出預防和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同時提出相關輻射環境管理要求。醫院類項目環評對此部分不再做詳細評價說明,可以簡述原則性環保要求或引用輻射類環評的結論。
4.7改擴建及遷建醫院
根據筆者近幾年審查的某市醫院項目類別來看,醫院改擴建或搬遷情況較為普遍,對于這類項目環評關注的重點,除了以上所述,還要特別注意以下幾方面內容:在過渡期(這里所指過渡期,意為醫院拆、改期間但擬建部分尚未建成的時候)的污水處理站、醫療廢物捍婕淶鵲慕ㄉ琛⑹褂夢侍猓絕對不能出現污水得不到有效處理即外排、醫療廢物無處堆放或隨意丟棄等情況;存在依托關系的承托工程是否滿足改擴建要求;施工期間對醫院內原有敏感建筑(例如病房、診療室、手術室等)的廢氣、噪聲污染影響要有專節分析;對于遷建項目,如果建設單位需要轉交現有醫療建筑,應切實做好衛生防護工作,對原有建筑尤其是傳染隔離區需在進行全面消毒處理后,方可交由衛生部門或相關主管部門重新分配使用。
4.8其他
目前很多民營醫院、私人小醫院往往租賃房地產的獨棟商業用房或商業裙樓的某幾層即可投入使用,對于這類項目的環評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明確租賃用房的性質(應有相關文件支撐,例如房產證),存在明顯矛盾時應作為項目選址的制約性因素;被租賃的商業用房所在項目環評中是否存在商業業態限制性條件(例如不能引入衛生站、醫院等),及是否存在設置醫院必備污染防
治設施的空間;如果醫院的污水處理設施設置于租賃用房之外的空間(例如商業用房旁邊的空地上或空地下,或是公共綠地中,等等),環評必須明確該空間的土地權屬或管轄權,如果不屬于被租賃方,醫院應征得相關單位或部門的同意。
5結語
通過對工作中的經驗積累,匯總并簡要分析了醫院類項目環評編寫及技術審查的原則及思路,以進一步深化、完善醫院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淑民.綜合性醫院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要點分析[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
[2]孫倩. 醫院運營階段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 現代物業新建設,2012,11(10).
1 目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21世紀的醫療護理優質服務,不僅僅是提高醫療護理人員素質管理,護理技術管理、護理環境管理、護理文化管理和護理制度管理等,更重要的是提升“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提高以整體護理為根本的護理服務質量,滿足患者的需要。這是新時展的要求,也是現代護理服務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我科為積極響應衛生部提出的號召,開展讓“患者滿意,社會滿意,政府滿意”的活動,制定了優質護理服務措施,認真落實基礎護理,進一步提高了護理服務水平。
2 護理模式
2.1 優質的病區環境:病區宜安靜,清潔,舒適。溫馨,各種標牌醒目。工作人員接待患者及其家屬時要求態度和藹,言語親切得體,禁止使用床號來代替患者的稱呼。
2.2 優質的服務流程:把患者的需求作為首要任務,以優質的服務流程來完成患者的需求,以患者對服務的滿意度為目標,用以檢驗服務的實際效果,從而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2.3 樹立新理念,拓展新內涵:護理服務不僅體現護理學科的價值,更是醫院贏得患者信賴的基礎。護理部要積極宣傳護理服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導全院護理人員更新觀念,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務。
2.4 塑造新形象,提升綜合素質:醫院應積極開展素質教育,組織全院護理人員利用工余時間進行職業道德、禮儀、心理、護理理論、技術操作等方面的學習,使醫護人員自身的儀態、語言、溝通技巧、專業知識、操作技能等有明顯的進步,從而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整體形象,促進專科護理的發展。
2.5 加強溝通和理解:護理人員與患者之間要積極溝通,護理人員要多理解患者的痛苦,給予患者除治療之外更多的服務,在心靈上多加關愛及慰藉患者。
2.6 注重細節服務:在細節上做文章,堅持推廣人性化的服務,讓每一份真情填滿服務的每一個細節中。例如,在各科的看診室放置飲水機和一次性水杯,提供給患者使用;在每個看診位提供患者放置私人物品的空間等。
3 結論
3.1 創新護理模式,提高專科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3.2 我們現有的護理模式與世界先進的護理模式尚存在一定的距離,這并不符合我們對于護理質量的追求理念。思想觀念對護理實踐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在醫院制定出嚴格的規章制度,建立獎懲制度,把基礎護理放入護理工作的概念里,這也是對基礎護理質量確切有效的保證。
3.3 加大對生活護理的管理力度,將基礎護理列入各級護理管理者的質量監控之中,強化基礎護理的質前控制、環節控制和終末控制。
3.4 實行人性化服務護理模式,拓展護理服務新內涵,對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督促并激勵護理人員通過多種途徑熟練掌握專科知識和技術,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豐富相關學科和邊緣學科知識,尤其是心理學、倫理學、交際學、人文科學和管理知識等,進一步提高個人修養、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能力、溝通技巧等綜合素質,從而提升專科護理的質量。
關鍵詞護士長;病區;安全管理
病區安全管理是醫院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條件,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減少護理缺陷,避免發生醫療糾紛和事故的客觀需要,也是不斷提高護理水平的關鍵。護士長作為臨床最基層的管理者,同時也是護理工作的直接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如何作好病區護理安全管理,為病人提供安全、高效、優質的護理服務?現總結如下。
1 硬件的建設與管理
1.1 環境管理
護士長作為科室的管家,要努力為患者創造一個整潔明亮舒適安全的就醫休養環境。
應用“五常法”規范病區的物品放置和管理,作到物有定位,標記醒目,整齊化一。
加強對衛生保潔人員的指導與監管,病室內墻定期除塵,地面、墻面及所有物品采用濕式清掃法,養成隨時隨地注意清理環境,保持整潔的習慣。
規范護理人員的行為,實現病房管理人人有責。及時清除治療護理后的廢棄物及病人的排泄物,非病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醫療護理必需用物一律不得帶入病區。
積極開展保持環境安靜的教育和管理。控制噪音,要求醫護人員做到“四輕”服務,加強醫務人員手機的管理,要求上班時間手機一律設置震動或靜音狀態;對易發出響聲的椅腳加釘橡膠墊,推車的輪軸、門窗交合鏈定期滴注油等,最大限度的降低噪音對患者修養身心造成的不良影響。
1.2 基礎設施管理
保障病區各項設施的正常使用。護士長每天巡查病區各項設施及水、電、氣的運行情況,定期組織專業人員進行維護、評估、檢修,建立意外風險緊急處理預案,要求人人掌握,并不定期進行風險預案演練。完善安全警示標識到位,例如小心滑跌,防燙傷等標示的使用。另外,對病人及家屬反應的問題要高度重視,并及時查看,及時與后勤聯系維修。
1.3 物資設備管理
病區的各種搶救儀器作到“四定一及時”,施行搶救儀器領養制度,使病區的每一樣儀器均有專人負責,從根本上杜絕“人人有責,人人無責”的現象。建立搶救儀器使用、維修專用本,護士長每周總質控一次,了解各種儀器的使用情況,對出現故障的儀器及時送檢維修,以確保所有儀器處于完好備用狀態。
1.4 藥品管理
加強搶救車和病房自備藥的管理。使用“搶救車內藥品和物品一覽表” 一覽表內容包括藥品和物品的名稱、基數、生產批號、有效期。藥品和物品分區放置,普通藥品與高危藥品分開放置,高危藥品采用紅色醒目標記單獨存放,精神類藥品上鎖單獨存放。作到所有物品藥品基數標簽清晰,班班清點,及時領取補充,總責護士每周查對一次,護士長每月總查對一次,保證藥品數量充足,在有效期內。要求科內所有護士熟悉急救藥品物品的存放位置,取拿精準,熟練掌握藥物的名稱、劑量、劑型、數量、以及常用急救藥物的藥理作用、不良反應和出現不良反應的應急處理。
2 軟件的建設與管理
2.1 加強護士職業道德修養和安全護理理念的培養
護士長要善于利用和創造各種機會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正確認識護理,培養職業神圣感和責任感,樹立病人的需要高于一切,和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理念。要不斷強化護士的法律意識、科學意識、服務意識、和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意識。護士長要經常性地、有針對性地對護理人員進行法律、法規知識的規范培訓,結合實際工作中發生的典型案例講解、分析,引導護理人員學法、知法、守法、用法。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提高自律性及慎獨精神。使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工作中潛在的法律問題,和可能負的法律責任,,把責任感及自身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從而使她們行為從思想上就有了約束,自覺規范各項護理行為,主動與病人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減少差錯事故和糾紛投訴的發生。
2.2 以制度和規則為基礎,狠抓核心制度的落實,不斷健全科室管理體制
護士長在平時工作中,要善于發現并重視“小問題”,找出問題的本質,不斷的總結經驗,與護理骨干共同探討,制定適合本病區的相關制度和規定,并在工作中不斷強化制度及規定,甚至公布上墻。護士長要善于觀察分析護理人員的心理行為,例如,護士每天都會看排班表,那就將本階段注意問題及措施簡明扼要的寫于排班表旁邊,使得她們天天都能看到。久而久之,就形成具有本科室特點的一系列制度。
2.3 建立和完善病區質控網絡體系,實現護理質量持續改進
建立護士長-總責任護士-責任組長參與的病區質控網絡體系,由護士長規定每一級護理人員的質量檢查內容,每周組織一次檢查,每月召開病區安全和護理質量控制分析會,要求與會人員人人發言,針對病區內影響護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改進及防范措施,倡導人人參與病房管理。并做好會議全部記錄,以利于未參加人員的學習。通過會議及時在病區內反饋評價改進,使護理管理做到實處,細處。
2.4 加強護士業務學習和技能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護士長應在病區內營造學習氛圍,在狠抓護理人員“三基”、“三嚴”的同時,不放松護士新知識新理論的學習與培訓,靈活利用一切可利用時間、場所進行學習,每月組織理論技能考核,有登記,有分析。組織好每一次的護理查房,讓每一位護士都能有所學,有所悟。知道所以然和其所以然,這樣護士在與患者及家屬溝通時,內容會更充實、更豐富,家屬和患者的滿意度也會提高。
2.5 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保障護理安全
護士長要根據病區的護理工作量變化,不同的時間段,動態安排人力資源,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實行彈性排班,多種方法解決護士的超負荷工作。
2.6 采取多種形式安全措施,建立風險管理告知制度
病房內放置病人安全告知的內容,并不時強化給病人。同時也注重對陪護及家屬的健康宣教,尤其是在給病人診療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應事先告知家屬及患者,取得配合,對危重及特殊觀察者采取警示卡,如防壓傷、防墜床、以及針對特殊藥物的警示標識等,置于床頭醒目處,時刻提醒護士,關注患者安全。
2.7 營造護理職業安全氛圍,增強病區凝聚力
護士長要不斷完善護理安全管理制度,指導護理人員學習并掌握職業危害的自我防范與應急處理,提倡非懲罰性的差錯報告制度,獎勵杜絕差錯的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對每一位護理人員要一視同仁,努力做到公正、公平、公開,生活中給予關心、幫助、愛護,注意每一位人員的思想動態,及時化解同事之間的小矛盾,努力營造一種有利于調動員工積極性和溫暖友愛的工作環境。
3 總結
護理安全管理是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必備條件,是護理質量的生命線。護士長在管理實踐中不僅要善于總結積累經驗,還要不斷學習管理新理論,創新管理理念,將經驗管理與科學管理有機結合,探尋切實可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新策略,對改進醫院工作,提升醫療護理質量,預防醫療糾紛,促進醫院可持續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 許倩茹、賴敏貞、黃秀鳳.護士長在提高護理安全質量管理中的作用.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A)55-56.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醫院護理工作貫穿醫院感染的各個環節,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措施均涉及到護理人員,因此護理工作在控制醫院感染中起著關鍵作用。
1控制感染教育
加強護理人員醫院感染知識的繼續教育,增強工作責任心,從衣、食、住等多方面觀察和照料患者,增強護士觀察醫院感染的敏感性,及時去除潛在感染因素。同時,對恢復期患者及長期住院患者要經常進行衛生宣教,督促其清潔、衛生工作,增加戶外活動,提高自身防病意識,從而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
2加強素質教育
護理人員的素質要求不同于其他行為,包括思想素質和職業素質。要從思想上提高認識,樹立全心全意為患者服務的意識,熱愛護理職業,把青春、智慧以至一生都奉獻給護理事業,同時要熟練掌握專業理論與技術,只有具備以上兩個方面的素質,才能更好地運用并服務于本職工作,如:合格的儀表,衣帽整齊,嚴格無菌技術操作原則,讓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體現護理人員的高素質、高水平,特別是護士工作經常要獨立完成,夜班操作是否按無菌操作程序去工作,在緊急搶救情況下是否所有的操作、處置均符合要求,都關系到是否會發生醫院感染。
3消毒、滅菌
醫療器械的正確處理是預防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保證高危性物品消毒滅菌質量是醫院感染控制的重點,護理人員是消毒滅菌工作的操作者,必須掌握各種醫療用品正確的清洗、消毒。能高壓蒸氣滅菌的必須高壓蒸氣滅菌,在滅菌前必須認真做好清洗,如器械的軸節必須打開。在消毒滅菌、預防院內感染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醫療操作提供安全的醫療用具。
4無菌技術操作
無菌技術是預防醫院感染的一項重要的護理操作技術,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如果違反規定,則可造成醫院感染。在操作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尤其是透析術、動靜脈插管、引流術、內窺鏡檢查、導尿、氣管切開、人工呼吸等極易引起醫院感染發生的醫療操作。護理人員不能因工作繁忙而忽視無菌觀念,違反無菌操作原則,要從思想上認識到無菌操作的重要性,自覺、持久地堅持無菌操作原則。
5監督合理用藥
抗菌藥物使用不當與濫用是造成人體微生態失衡和醫院感染的重要因素。護士作為抗生素的執行者,要掌握合理用藥的知識,給藥次數和間隔時間是根據藥代動力學中該藥半衰期決定的,應自覺按照規定時間給藥,積極觀察療效。使用抗生素前必須做到:及時采樣送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根據結果合理用藥,正確并及時執行醫囑,根據患者病情及時向醫生提供停用或換藥的依據,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減少耐藥菌株產生。過度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只有醫生、護士、患者同時意識到濫用抗菌藥物的危害,工作中密切配合,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降低醫院感染率。
6加強醫療用具管理
護理工作每天要接觸各種各樣的醫療用具、物品,在使用前除主管部門監測外,護士是最直接的質量管理者,各種物品、器具每一套輸液器,都要從護士手中經過,質量的好壞,護士最先發現,如果護士不及時發現不合格的醫療用品,就會引起醫院感染的發生,所以,護士在操作中,應認真檢查各種醫療用具的質量,防止因質量問題所造成的醫院感染。
7加強環境管理
關鍵詞:風險管理;老年人精神病患者;應用
護理風險事件是指在醫院內接受護理服務的患者,因各種不確定因素,直接或間接受到傷害而可能發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精神障礙患者以思維,情感和意志行為改變為特征,老年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病程慢性遷延,反復發作。有的處于慢性衰退階段,生活護理繁重,醫療護理工作面臨較大的挑戰性。因此,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質量,強化風險,是護理管理的最終目標。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對52例老年精神病患者實施護理風險干預,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52例做為觀察組,男46例,女6例,年齡60~78.平均年齡68.1歲。其中精分45例,精神發育遲滯2例,老年癡呆3例,酒精依賴2例。隨機選取同期本科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52例為對照組。2組患者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入院原因、精神疾病的診斷、軀體疾病的診斷、生活自理能力、藥物使用情況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精神病護理,觀察組給予風險評估及護理風險管理措施,方法如下。
1.2.1做好入院評估,制定精神科護理風險評估表,識別高危風險患者。①患者一般情況評估:入院主訴、生命體征、、精神狀態、飲食、睡眠、自理程度等。②四防行為評估:自殺、自傷、沖動、外走、傷人毀物、拒食拒藥等。根據評估的分值確定評估的級別,根據評估的級別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并告知家屬取得理解支持。對60歲以上,特別是伴有軀體疾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的患者,囑其留陪護。
1.2.2履行告知義務 并簽訂入院協議書,協議書一式兩份,醫院及患者近親屬雙方各執一份,在精神科病區門前,走廊,餐廳,建立健康教育宣傳欄,采取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精神疾病的常見知識,長期服藥的重要性,以及常用藥物的副作用。通過與家屬溝通,降低護理風險
1.2.3加強對護理人員的風險教育和培訓,增強風險管理意識。反復組織學習新的《精神衛生法》,轉變觀念,主動適應。在工作中增強法律意識,依法行醫。同時,還學習掌握了相關的法律法規,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醫院還聘請了長年法律顧問進行《醫糾紛常見問題的法律分析及風險防范》專題講座.將全布近幾年醫療糾紛的典型案例。進行全面剖析。從他人的經驗教訓中得到警示,是為了今后的醫療安全。組織《醫療糾紛預防處理》的培訓考試。提高護士防范護理風險的意識和能力。用法律知識來增強自我保護意識。
1.2.4加強病房管理,實行定期檢查和隨機檢查相結合。
1.2.4.1抓好核心制度的落實,如安全管理制度、病區巡視制度、交接班制度、分級護理制度、服藥管理制度、保護約束制度等。科室成立風險管理小組,護士長定期檢查2次/w,檢查核心制度的落實情況,及時發現病區現存的及潛在的護理風險。制訂相應的防范措施。
1.2.4.2抓好護理安全管理,根據評估結果對四防患者,重點患者24h不離視線,加強危險物品的管理。除生活用品之外,其他刀、剪、金屬銳器、打火機和繩索設備等一律不得帶入病房。每個病區都安裝了監控錄像,有專人負責察看錄像,不定期隨機抽查,察看錄像重點時段是清晨,中午,晚夜班,節假日,值班人員是否做到每15min巡視一次病房,每月召開全科室工作人員安全工作總結會。會議主要內容是:①通過監控錄像通報病房巡視情況,②核心制度落實情況,③護理工作完成情況,④病員及家屬反饋情況,最后由科主任總結,并廣泛聽取大家的意見的建議,工作表現好的給予表揚,做為評先的依據,不足之處給予批評指正,屢教不改的給予罰款。
1.2.4.3加強病區環境管理,精神衛生法第38條規定:醫療機構應當配備適宜的設施、設備,保護就診和住院治療的精神障礙患者的人身安全,防止其受到傷害,并為住院患者創造盡可能接近正常生活的環境和條件。我們盡可能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安全、舒適、安靜、空氣流通、光線充足,病房走廊、衛生間、餐廳鋪防滑的地磚,并保持清潔干燥,衛生間,走廊有扶手,并有防滑標識,以防摔倒,防燙傷,常規使用床欄,防墜床,為老年及行動不便的患者提供外出檢查用的平車,輪椅,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安排就近的病房。
1.2.5觀察指標 觀察二組患者的護理質量,意外傷的發生及患者滿意度,意外傷包括四防(傷人,自傷,毀物,自殺)及跌倒,燙傷,墜床,壓瘡等發生率,患者滿意度采用提問方式獲得。
1.3數據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結果
兩組護理效果及患者滿意度比較見表1。觀察組護理質量,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及患者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3討論
隨著人口結構的改變,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導致人口老齡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的萎縮和衰退以及各種器質性病變,老年精神障礙已成為常見病和多發病,精神科是易發生意外風險的高發科室,特別是老年精神病患者,人格改變,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嚴重時喪失自知力、判斷力,諸多環節可能存在潛在的風險因素,護理風險相對增加,本組資料顯示,觀察組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5.76%,意外傷發生率3.84%,患者滿意度94.23%,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