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骨科病人圍手術期護理
時間:2023-06-21 09:22: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骨科病人圍手術期護理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護理安全是指在實施護理的全過程中,患者不發生法律和法定的規章制度允許范圍以外的心理、機體、結構或功能上的損壞、障礙、缺陷或死亡[1]。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法律觀念及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骨科患者常有病情危急、疼痛、肢體功能障礙等表現,容易發生意外,具有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為減少護理缺陷和醫療護理糾紛的發生,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本文對骨科圍手術期安全護理措施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骨科圍手術期患者304例,其中男170例,女134例,年齡18-78歲,平均43.5±8.78歲,既往無精神疾患,采用隨機抽樣法,將觀察對象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52人,其中試驗組男85例,女67例,對照組男85例,女67例。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骨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措施。
1.2.2 試驗組除采用骨科圍手術期常規護理措施外,建立護理安全管理體系,由護士長及質控護士定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安全評估,及時發現潛在的護理安全隱患,制定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減少或杜絕護理缺陷。①規范、熟練操作技能,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認真、熟練地履行各項操作規程,加強護理工作的連貫性和嚴謹性。②注重護患溝通,加強語言修養,確立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增強護理人員服務意識。③加強醫護溝通,準確無誤地執行醫囑。
④重視護士繼續教育,加強對低年資護士的業務培訓,使其熟練掌握骨科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及并發癥的觀察和預防。⑤加強法律意識教育,完善護理記錄,書寫護理記錄并遵照科學性、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與醫療文件同步的原則,做到主觀的描述、判斷,結論不能有自相矛盾的記錄可能,保持記錄客觀性和一致性[2]。
1.3 評價指標 (1)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情況比較:從患者主動配合治療情況、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情況統計2組數據。(2)患者發生意外與糾紛例數比較:從患者的投訴、護理缺陷申報、護士糾紛處理三方面統計2組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積極配合治療情況 對照組積極配合治療患者133例(87.50%),試驗組為148例(97.37%)。2組積極配合率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67,P<0.05)。
2.2 2組發生意外與糾紛例數比較 對照組護理意外和糾紛發生率與試驗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方法:選取我院324例骨科糖尿病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62例,對觀察組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而對照組采用常規方法護理。
結果:在對骨科糖尿病患者實施了圍手術期的護理后,患者均無發生感染或并發癥。同時,兩組患者總體滿意度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結論:對骨科糖尿病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不僅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的風險,收到了滿意的治療效果,而且提高了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獲得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
關鍵詞:骨科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74-02
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發病率也在逐漸攀升。同時,骨折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也越來越多。對骨科糖尿病患者實施手術是有一定風險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的機率也較大,因此,必須加大對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要對其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實踐證明,把護理工作做到位,是降低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手術風險和預防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重要手段。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在對我院324例骨科糖尿病患者的調查中發現,患有2型糖尿病、跟骨骨折的患者有75例,肱骨骨折65例,踝關節骨折70例,脛腓骨骨折64例,股骨粗隆間骨折50例。同時,在這些患者中,男性患者140例,女性患者184例,年齡最大的84歲,年齡最小的56歲,平均年齡70歲。由此可見,骨科糖尿病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
1.2對糖尿病患者骨科手術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的具體措施。
1.2.1要實施術前的心理護理。糖尿病骨科手術患者在手術前心理會比較緊張,而且對手術會有恐懼感,因而多會表現出抑郁、悲觀等情緒。出現這種情緒的患者在手術中會產生抗拒心理,對手術過程的順利實施和患者的術后恢復都是極為不利的。因此,護理人員要積極地在手術開始前對患者實施心理干預,要主動給患者講解手術細節,要讓患者對手術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有關手術的相關問題要詳細地進行講解,要增加患者及家屬對手術和醫院的信任感,讓他們主動地與醫院配合。此外,要讓患者明白手術治療的必要性,要讓患者對手術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不適應癥狀提前做好心理準備,這樣才不會讓患者在手術中過度緊張,才有助于患者積極配合手術配料,對治療效果和術后恢復也更有利。
1.2.2要加強對患者圍手術期的宣傳教育。很多骨科糖尿病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識并不充分,他們不知道怎么樣才能讓身體處于一個良好的狀態中,不知道通過什么樣的運動可以讓自己的身體更能適應手術治療,這對患者自身的手術治療和術后恢復都是不利的。因此,護理人員要引導患者多飲水,要引導患者做深呼吸運動,要引導患者進行必要的鍛煉,這樣可以防止患者的肺部感染及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此外,還要對患者進行飲食方面的教育,要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食譜,既要能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又要保證患者的營養,這對患者術后傷口的恢復是非常有利的。護理人員也要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監督,保證患者飲食符合標準要求。
1.2.3要對術后患者的病情進行密切的觀察。在糖尿病骨科手術患者接受完手術治療后,必須要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情況,要觀察患者的甚至是否清醒,精神狀態是否良好,同時,要密切關注患者是否發生了術后并發癥。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并發癥或其他病癥要及時地報告主治醫生,便于主治醫生在第一時間控制患者的病情。
1.2.4要加強對患者的血糖控制。對糖尿病骨科病人的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護理人員要定期對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檢測。比如要對患者進行餐前和餐后的血糖控制,在患者飲食前,要保證其血糖在7.8mmo/L以下,而在患者餐后,要保證其血糖水平在9.4mmo/L以下。
1.2.5要給術后不能自行排尿的患者留置導尿管。糖尿病患者在術后不能自行排尿。這就需要護理人員在術后給患者留置導尿管。因為糖尿病患者更易發生尿路感染,所以要做好導尿管的護理。導尿時做好無菌操作,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會陰清潔,做好會陰護理每日2次,定時更換引流袋,防止患者的尿路感染。
1.3統計學分析。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的數據與資料進行處理分析,其中采用t對計量資料進行檢驗,采用X2對組間進行對比,兩組間的對比以P
2結果
在實施了圍手術期的護理后,糖尿病骨科手術患者的手術治療和術后恢復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患者對急診護理的滿意度也逐漸提高,對采取措施前后的患者滿意度進行對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通過對糖尿病骨科患者實施圍手術期的護理可以發現,在實施護理后,患者能積極配合醫生的手術治療,而其術后的恢復也更好。由此可見,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加強對糖尿病骨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干預,可以極大地提高患者對醫院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同時能夠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參考文獻
[1]尚玉真,馬麗梅,張軍,王鈺君.糖尿病病人知識強化教育的效果評價[J].護理學雜志,2002年12期
[2]鄒樹芳,干錦華,周玲.老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抑郁狀況分析及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4年05期
[3]高丹丹.糖尿病病人知識強化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醫藥臨床雜志,2006年01期
【關鍵詞】 骨科;疼痛;護理;圍手術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1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198-02
一般而言,疼痛隨改變而出現或消失多是組織的機械感受器受到刺激所致;疼痛不隨休息或姿勢變化而變化提示非肌肉骨骼系統的損傷;神經根受壓、急性滑囊炎、腫瘤等嚴重疾病夜間可持續疼痛。退行性關節病傾向于晨起關節僵硬;正在炎癥過程中的患者多表現出晨間疼痛。通過了解活動對疼痛的影響還可以更清楚地掌握多大的活動量就可以誘發疼痛出現,這對于下一步運用手法進行疼痛的激發試驗時確定施加外力的量非常重要。選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78例骨科患者,進行治療與護理,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78例骨科患者,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齡22-65歲,平均36.8歲。大部分患者表現為表情痛苦、神情緊張、煩躁、焦慮,不積極配合醫生檢查及護理治療。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及記錄,根據疼痛情況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
2 護 理
2.1 一般護理 ①主動、耐心與病人交談,使病人盡快適應環境,增加安全感,減少恐懼和焦慮等不良心理反應以減輕痛苦。②傾聽病人訴說,了解引起疼痛的原因、性質、部位、節律性和程度。觀察病人疼痛時的反應和伴隨癥狀,病人自己對疼痛的態度。③認真做好病因治療、藥物及技術性鎮痛護理并觀察治療效果,及時調整治療護理方案。④引導病人放松,使其從精神和身體的緊張中解脫出來,如放松術、催眠、暗示、想象等。⑤轉移對疼痛的注意力,如看報紙、聊天、下棋等,條件允許時可坐輪椅或扶持到室外散步等。⑥進行各項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盡量減少肢體移動。如需移動病人,應先征得病人的同意并告之如何配合,對損傷部位行托扶保護。
2.2 術前護理 骨折病人要先固定骨折處,后搬動;頭頸及軀干損傷的病員搬動時,應保持頭頸與軀干成一直線,防止脊柱屈曲及扭轉;如有休克,應先抗休克后再處理骨折;對合并復合傷者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急癥病人應立即做好術前準備工作。
2.3 術后護理 骨科病人手術大都傷及肌肉、肌腱、關節、骨膜等感受器,疼痛的性質為深部痛,是一種酸脹、定位比較彌散的疼痛。①對于創傷性大的截肢術,疼痛較劇烈,一般給予較強的止痛藥物,如肌肉注射哌替啶。這類病人一時不能面對現實,有嚴重的焦慮、緊張、恐懼和不安,疼痛會更強烈持久,護士要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心,安慰、鼓勵病人,設法減輕病人的心理壓力,提高疼痛閾值。截肢病人常有幻肢痛,應耐心向病人解釋幻肢痛發生的原因,需持續時間1-3個月才可消失,使病人有心理準備。②行血管吻合術、斷肢再植術的病人,由于疼痛會引起血管痙攣收縮,影響血液供應,妨礙組織修復,應及時給予止痛劑,為病人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同時做好心理護理,鼓勵病人保持樂觀、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積極配合治療。③夾板、石膏固定的病人,當病人主訴疼痛時應首先觀察患肢血運情況,肢端有無腫脹、石膏內有無組織受壓。應及時調節肢置,必要時開窗檢查,不可輕易應用止痛藥物,否則會造成皮膚潰瘍,甚至肢體壞死;如果是不當而引起的疼痛,可幫助病人更換。正常情況下,術后3-5天疼痛可逐漸減輕;如不減輕或加重,體溫不降或升高,則考慮傷口感染,應檢查傷口愈合情況,報告醫生及時處理。④創傷性小的手術病人,口服止痛藥物即可,并指導病人采取全身放松法、自我催眠法、按摩、聽音樂、分散注意力等方法減輕疼痛。
2.4 疼痛護理效果評價 經常詢問病人疼痛緩解情況,觀察睡眠是否改善,保護性有無解除,煩躁、心慌、出汗等癥狀有無減輕或消失。嚴密觀察用藥后反應,應用阿片類藥物如哌替啶,應觀察有無呼吸抑制情況發生。
3 結 果
78例患者疼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安全度過圍手術期,無不良并發癥的發生。
4 討 論
傳統的觀念認為只有在疼痛難以忍耐時才可以實施鎮痛,并且只能使用1次,連續使用即可成癮或影響呼吸,甚至會影響傷El愈合。當使用阿片類止痛藥時,患者及醫務工作者都普遍對藥物成癮性產生恐懼,從而不重視疼痛的治療,是直接影響有效止痛的主要障礙。因此,護士首先應改變止痛觀念,學會區分麻醉止痛藥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的差別,不要將某些患者因疼痛而要求用或因疼痛加劇要求加大藥物用量當作成癮。在明確診斷條件下,護士應遵醫囑采取止痛措施,評價鎮痛效果,并注意各種止痛藥物的不良反應。由于劇烈疼痛會加重患者休克,對于診斷明確并經積極處理的患者,在保證呼吸、循環平穩的情況下適當應用止痛藥物。對骨科患者進行有效的止痛和護理,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疼痛感。減輕了對患者的有害影響,對疾病的恢復和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華果,白玉,司文騰.全程無痛護理管理體系構建在骨科臨床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0:125-126.
【關鍵詞】骨科人性化護理
我們都知道對于一個骨科患者來說,相信他的行動是不會方便的,也相信這些患者要承受很多的痛苦。就像如果一個人的腿上的主板骨被折斷了,那么在他做完手術后,他還必須還要長期做一些復健運動,相信這些運動都會給他帶來身體上精神上的一些痛苦。那么作為護理人員給予這些骨科患者的人性化護理就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人性化護理具體做法
人性化護理行為的內涵包括:對人信念的秉持,尊重患者的個別性;真正了解臨床情況;做到與患者同在;護理內容的實質舉措是采取具體行動。
(一)強化健康指導
強化專業護士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每天深入病房與病人交流。有效的溝通技巧,指展示良好個性品質的行為方式。在工作中,多一點微笑,用微笑和愛心去安撫患者焦慮和恐懼的情緒。結合我科的病種,我科總結制定了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骨折術后功能鍛煉等中西醫結合的健康教育手冊,并為頸椎病患者制定了中醫食療藥膳方。開展通俗易懂的健康教育,如入院指導、飲食指導、疾病指導、康復期功能鍛煉、運動療法等并為患者發放健康教育處方,使健康教育真正落實。
(二)做到換位思考
護理者應理性處理各類事件骨科患者大多遭遇突發事件,患者情緒波動,家屬煩躁焦慮。護士需換位思考,體貼和理解。體貼是愛的表現,主要表現為護士能理解患者的痛苦感受,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了解和滿足患者的需要。
二、入院時人性化護理
患者入院,專職護士應主動熱情地向其介紹主管醫生、病區的一半環境、入院須知、個人衛生等。合理運用膳食的方法、探視陪護制度及各種檢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項等。通過入院患者及家屬盡快熟悉醫院環境、適應醫院生活,以最佳化狀態接受治療。除外護理者還可以貼心的對患者和患者家屬介紹一下病患者將要做的手術和所要用到的器材,告訴他們手術的流程,并應該向他們介紹患者的自治醫生,且關于相關癥狀術后的成功例子,讓患者家屬得到放心和信心,同時也讓患者更安心得接受手術。
三、手術時的人性化護理
我們都知道在手術之前,當患者看到或感到自己的身上多了很多陌生的儀器,這不免會給患者再一次帶來心理上的恐懼和壓力。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術前的恐懼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識,穩定情緒,可以增強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因此護理者應耐心、細心地向他們介紹將要進行手術的情況,盡量用簡明易懂的語言,讓患者獲得健康知識,同時可以適當運用鎮靜藥物來幫助他們渡過這個時期。主管護士向患者做好術前宣教,解釋術前做好皮膚準備的重要性,術中如何配合醫生和護士的工作及術后的注意事項。同時在做術前準備時,動作盡量輕柔,避免術前準備工作引起的不適導致患者情緒的變化。但我們依然需要在患者手術時對患者小心、細心一點。特別對于那些需要割開皮膚,用線縫的手術。護理人員應該細心、溫柔的做好每一個包扎和其他的一些護理需要。
四、手術后的人性化護理
經過一個漫長的時間,患者終于做完了手術。護理者應該先走出手術室并自動告訴患者的家屬或朋友,患者的手術情況。讓家屬或朋友放心。在病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護士要及時到床邊,并告訴患者手術很成功,只要細心調養很快就可以出院了,并滿足患者的需求。護理人員需要在術后護理期間對患者細心觀察,及時向醫生反映患者的情況,并對癥使用止痛藥物及其他方法來緩解患者術后疼痛。除外在對患者進行換藥或重新包扎時要溫柔細心,主動詢問病患者是否有什么不適的地方。現今社會是人性化的社會,那么在護理上護理人員就更需要做到人性化護理。
五、復健中的人性化護理
術后的復健鍛煉對骨科患者的康復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日常護理課程的授課,讓每一位護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以及各種骨折后的功能鍛煉的方法。同時,也要讓患者了解功能鍛煉的必要性。護士要用激勵的語言來鼓勵患者克服疼痛,正確地運用功能鍛煉的方法,來配合醫生的指導,爭取早日康復。如膝關節全膝置換術后,膝關節需要進行屈曲功能鍛煉。這就需要護士必須掌握人體機能解剖和運動的基本規律,熟練運用生物力學原理,正確選擇和應用運動療法或其他療法對病人進行復健治療。這樣,骨關節的康復治療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論】
人性化護理服務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骨科患者如果能得到更多的關懷,不僅僅對心理好并且還可以使病情好得更快,所以作為醫護人員,不能只是顧著看病情,還要考慮患者的感受,那樣做到醫學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參考文獻】
[1]劉曉紅-《護理心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劉艷麗劉麗珍-骨科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J]-中國療養醫學,2005
[3]李萍-骨關節康復護理發展與臨床缺口[J]-廣州醫藥-2005年36期
【關鍵詞】 骨科;護理;人性化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模式向生物—社會—心理醫學模式轉變的時候,護理的理念也在改變。“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是新型醫療模式的核心。表現在骨科病房管理上,就是將人性化護理融入到醫療護理的全過程中,在對患者疾病護理的同時提供其所需的一切服務,包括生活、生理、心理、安全及精神等,即衣、食、住、行等各種服務,使病人有一種溫馨感、親近感和家庭感,以便早日康復[1]。現代管理理論認為,服務體系的邏輯起點是人的需求,邏輯終點是為人服務。自從2001年以來,本院骨科病房根據人性化護理服務的要求,結合骨科患者的特點,深入開展人性化護理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1 人性化護理理念的教育
要進行人性化護理服務,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務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了什么是人性化服務,才能在骨科的護理工作中自覺地開展人性化護理。為此,我院特別開設了人文關懷以及人性化護理相關的課程,讓每一個護理人員充分了解護理學發展的趨勢,了解人性化護理服務的理念和要求,為在病房開展人性化護理工作打下理論基礎。同時,還請了專業禮儀老師進行護理人員的行為和語言培訓,制訂詳細的行為規范標準。
2 開展人性化護理的具體步驟
2.1 規范護士行為和語言 我科從日常細節著手,進行規范禮儀培訓,要求護士注意禮儀,禮節儀表整潔、大方、端莊、具有良好的修飾和職業特點。語言規范禮貌,做到來有迎聲,走有送聲,受到表揚有道謝聲,服務不足有道歉聲,為患者辦事有回聲,患者提問要耐心解答,遇人問路,領著問路人到達目的地。
2.2 提升護士自身素質 現代護士的職業要求,不僅是表面上的微笑,而且是結合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將獲得的知識內化后,自覺地付出情感。因而要求護士自覺通過多種途徑學習相關知識,訓練操作技能,豐富心理學、倫理學、人文科學、專科業務知識。從而在操作規范,溝通技巧,專業知識,服務理念上有了進一步提高。
2.3 樹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患者一進入病區,護士根據其年齡、職業給予親切而適當的稱謂,同時送上一杯熱開水、一張溫馨的住院提示卡,與患者進行雙向交流的服務指導,將住院環境,探視陪護、飲食、查房、安全等制度一項項為患者進行耐心的介紹。需做檢查時,主動與醫技部門聯系,合理安排檢查時間。使患者在短時間內以最便捷的線路完成各項檢查,得到及時治療護理。遇到急、危、重患者,主動詢問患者需要,以恰當的體態語氣,有效的健康宣教,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患者得到治療和護理。對于患者提出的要求,盡快地給予解決和答復。
2.4 加強溝通 我們用通俗、簡潔、清晰、準確的語言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適當的方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護士長每天早晨查房帶領全科護士向患者問好。向患者了解晚間的睡眠情況,適時進行疾病的康復指導,讓患者把遇到的困難,存在的不足,需要改進的問題等一一表述出來。能解決的問題立即解決,不能馬上解決的,商討出可行的辦法。當患者康復出院時,叮囑患者注意身體,遞上一張護患聯系卡和一句溫馨的祝福,并送患者到電梯門口,出院1周內進行電話回訪,關注患者出院后健康狀況。囑咐患者有關注意事項,復查時間等。
2.5 創造溫馨的環境保持病室清潔、整齊 病房內部一改往日的冷顏色,將墻粉刷成乳白色,貼上溫馨標語,懸掛精美油畫。每間病房都有空調、彩電、衛生間、掛鐘,窗簾換成淡藍色的遮光卷簾。每張病床均配有柔和的床頭燈。手術、檢查、合并糖尿病需禁食注射胰島素的患者,床頭還掛有溫馨小提示,同時我們還為患者免費訂閱報刊,提供24 h開水、微波爐服務。每張病床還設有天使信箱,內置詳細的入院介紹以及圖文并茂的有關病癥的健康教育知識手冊。給患者營造一個溫馨、舒適、安全、整齊的住院環境。
3 人性化服務的滿意效果
3.1 提高了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 病人整體護理中感受的關懷越深,對護理的滿意度就越高。人性化服務遵循“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的理念,在技術操作、護士行為、護理服務方面都進行了全面規范。因此通過人性化服務。護理職業形象,技術水平都明顯提高,大大提高了護理質量和病人的滿意度。
3.2 提高了護士的職業素質 護理文化建設。不但從制度上、紀律上規范護士行為,更重要的是逐漸統一了護士對護理工作的價值取向、價值觀。這一觀點逐漸滲透到護理工作的一切活動中,激發了護士的智慧、潛能和創新精神[2]。
3.3 增強病人對護士的信賴感 消除或減輕手術病人恐懼心理,對擇期手術病人來說,在手術室停留的時間雖極為短暫,但卻是一生中較為特殊的一段經歷,因而顧慮重重。護士應給予及時的疏導和安慰,更進一步增強病人對護士的信賴,從而穩定病人的情緒,使病人以最佳的心理狀態來面對手術、配合手術的順利進行。
3.4 改善了醫院形象并拓寬醫療市場 在高品質醫療水平保持不變的狀態下,護理文化建設所塑造的護士職業形象,不但可使住院者得到商品質的護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縮短住院日,減少醫療費用,更重要的是所形成的護理品牌能吸引更多的住院病人,增加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3]。我院護士服務態度好,已在市內社會各界中享有較高的美譽度,出院病人已成為醫院的活廣告。許多住院病人為享受高檔次的護理服務慕名而來。實踐證明,護理服務品牌效應已為醫院贏得廣闊的醫療市場。
【參考文獻】
1 劉艷麗,劉麗珍.骨科圍手術期的健康教育.中國療養醫學,2005,14(2):31-32.
【關鍵詞】創傷骨科手術;現代護理模式;圍手術期護理
文章編號:1009-5519(2008)16-2451-02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現就我科2004年10月~2006年10月收治的創傷性骨科手術患者350例(其中:車禍傷283例,其他創傷67例)在圍手術期護理與監測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350例,男210例,女140例,病程半天~2年,年齡2~69歲,平均35.3歲。332例傷口恢復好,住院15~20天治愈出院,18例因術后并發癥住院50~70天治愈出院。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評估病情:對創傷骨科護理而言,恰當的局部處理有利于整體救治,反之則導致整體救治失敗。不同專科醫生可根據傷情制定不同的對策和措施,而護理人員要把創傷骨科看成一個整體,處理順序依次為患者全身狀況評估、失血量評估、傷情種類和程度判斷等。護理措施除維持氣道、呼吸、循環等急救技術外,還有運轉監護、搬動技巧、動態觀察監測傷情與應急處理等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的了解。
2.1.2 臨床護理:(1)術前檢查:協助完成術前各項檢查,如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血電解質、血糖血脂、胸片、心電圖、骨折部位的攝片或CT檢查等,根據檢查情況報告醫生,做好充分的手術前準備。(2)術前臨床護理:包括何時需禁食禁飲、何時灌腸、何時安置胃管、皮膚準備、藥物皮試、更換術后骨科病床和骨科支架等。(3)環境準備:病房溫度控制在18~20 ℃,濕度50%~60%,減少陪護,保持病房相對潔凈安靜。
2.1.3 心理護理:無論手術大小,對患者都是較強的緊張刺激。患者意識到了這種緊張刺激,就會通過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使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有的臨上手術臺時還可出現四肢發涼、發抖、意識域狹窄,對手術環境和器械等異常敏感,甚至出現病理心理活動,對術后康復影響[1]。
2.1.3.1 術前心理護理:以良好的心態面臨手術,盡量消除患者手術緊張感與恐懼感,減輕思想負擔,提高手術耐受力。作為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提出的疑問進行耐心細致的回答,并給予積極、有效、明確的信息;講解該疾病對身體健康狀況的影響與手術的必要性,以及手術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同時介紹我科創傷骨科手術的成功病例,使患者相信醫護的技術力量和護理水平,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并主動配合手術治療與護理。
2.1.3.2 術前心理咨詢:巧妙應用護理溝通技巧,滿足患者術前心理需求。咨詢應由有權威的醫生和護士進行,耐心聽取患者的意見和要求,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交待病情,闡明手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權威性的咨詢對患者獲得安全感極為重要,還要依據不同的患者,用恰當的語言交待術中必須承受的痛苦。對術后如需用引流管、導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儀器者,術前也應向患者說明,使患者醒來后不致懼怕。對于危險性大、手術復雜、心理負擔重的患者,還要介紹有關專家是怎樣反復研究其病情并確定最佳手術方案的,使患者深感醫護人員對其病情十分了解,對手術是極為負責的。
2.2 術后護理:術后密切觀察血壓、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的變化,最好動態心電監測,設置監測時間15~30分鐘/次,判斷有無活動性出血,有無呼吸道梗阻,有無肢端微循環障礙等。
2.2.1 心理護理:患者經過手術,尤其承受大手術的人,一旦從麻醉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已經活過來,頗感僥幸,這時他們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實情況和手術效果。由于軀體組織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傷,都會體驗到刀口疼痛,加之軀體不能自主活動,又怕刀口流血或裂開,多產生焦躁不安的心情。開始,他們感到當前的痛苦難熬,過2~3天疼痛緩解之后,就又擔心預后了。因此,對術后患者的心理護理應關注以下幾個環節:術后抑郁反應:術后患者平靜下來之后,大都出現抑郁反應。主要表現是不愿說話、不愿活動、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將會影響患者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產生營養不良、靜脈血栓或繼發感染、褥瘡等。所以要努力幫助患者解決抑郁情緒,準確地分析患者的性格、氣質和心理特點,注意他們不多的言語涵義,主動關心和體貼他們。使他們意識到既然已順利度過手術關,又要爭取早日恢復健康。
2.2.2 術后疼痛護理:患者術后的疼痛不僅與手術部位、切口方式和鎮靜劑應用得恰當與否有關,而且與每個個體的疼痛閾值、耐受能力和對疼痛的經驗有關。患者如果注意力過度集中、情緒過度緊張,就會加劇疼痛。意志力薄弱、煩躁和疲倦等也會加劇疼痛。從環境方面來說,噪聲、強光和暖色也都會加劇疼痛。因此,護士應體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從每個具體環節來減輕患者的疼痛。如術后6小時內給予藥物止痛,可以大大減輕術后全過程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減輕疼痛,聽他喜歡的音樂也能減輕疼痛。
2.2.3 術后飲食護理:病情平穩可于術后6小時飲水或進流食,術后第二天進半流質或正常飲食。 飲食應給予富含維生素、高蛋白、高鈣、高熱量、易消化飲食。
2.2.4 術后功能鍛煉指導與護理:骨折治療的最終目的是恢復功能,功能恢復的好壞與早期功能鍛煉有密切關系,加強對患者康復期功能鍛煉的指導,是治療骨折的一個重要環節。
2.2.4.1 生命體征平穩后的康復指導:待疼痛緩解之后可在床上做一些簡單的活動,如上肢運動、足趾活動、踝關節屈伸及深呼吸運動等。術后1~2天拔除引流管,根據患者全身情況開始康復鍛煉。鍛煉的程度以患者能耐受而不感到疲勞為度,首先要抬高患肢,以消除腫脹。保持床整、干凈,保持皮膚清潔衛生,指導患者利用雙肘及健側下肢支撐抬高臀部,受壓骨突部定時按摩,臀部墊以水墊,防止褥瘡發生。在床上練習坐起活動,踝關節的屈伸,股四頭肌收縮鍛煉。協助患者應用下肢功能鍛煉儀(CPM)做膝關節、踝關節的被動功能鍛煉。患肢肌肉收縮,可促進肢體的靜脈及淋巴回流,減少肌肉間的粘連,消除腫脹,又可減少肌肉萎縮,給骨折處以生理壓力有利其愈合[2]。
2.2.4.2 手術后4周的康復指導:4~6周后患肢不負重扶拐下地活動。協助患者先移到健側床邊,健腿先離床并使足部著地,協助抬起上身使患肢離床并使足部著地,再扶雙拐站起。上床時,按相反方向進行,即患肢先上床。8~12周開始負重活動。在此期間應由護士或家屬在旁守護以防止發生意外。
3 討論
隨著醫學護理模式的轉變,“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貫穿于各醫療護理的實踐之中,通過創傷性骨科手術的圍手術期心理護理、臨床護理與監測、健康宣教的回顧性分析,提高骨科護理的實戰經驗,充分體現現代護理模式與護理手段在臨床護理中的廣泛性應用[3],全面體現現代護理模式在患者住院整個過程中的需要性、重要性和連續性的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 宋貴欣.全肩胛骨并全肩關節置換的護理[J].中國護理雜志,2006,3(11):74.
[2] 姜金楠.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骨干骨折的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學雜志,2007,4(1):71.
我科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創傷骨科手術患者956例,對其實行全面的心理護理及康復,療效顯著,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956例手術患者,男710例,女246例,年齡15―81歲,30歲以下占40%,30―40歲占30%,40―50歲占25%,50―81歲占15%。平均34.3歲,病因:交通傷262例,擠壓,切割傷282例,墜落傷132例,其他傷32例,其中自傷30例。四肢和脊柱骨折480例,合并重要神經,血管及肌腱損傷158例,合并其他重要臟器損傷68例,一般軟組織損傷270例。術式: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680例,神經,血管,肌腱修復術168例,人工關節置換術43例,截肢術68例。68例因其他臟器損傷經他科手術后轉入本科手術。
1.2 方法 ①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實行相應的處理,包括對癥支持治療及急診、定期手術。②心理護理:包括術前,術中及術后的心理護理。患者因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會對手術產生不同顧慮,尤其對截癱,肢體喪失及其他影響生活能力的并發癥,更是彷徨,焦慮,痛苦,憤慨甚至心理扭曲,輕生。護理人員要認真分析患者的病因,根據患者病情、受教育程度、 工作家庭背景等因素施以相應的心理疏導,認真解釋病情,讓其了解手術方式方法及結果,向患者解釋各種康復治療會使患者的各種功能得到補救和改善。說明各種治療的必要性及注意事項,使其體會到護理人員的真誠和關愛。
1.3 結果. 956例手術患者中, 1例骨折不愈合二次手術,1例再骨折,6個手指關節強直,4個肢體感覺減退,3個肢體肌力減退,1例人工關節術后感染,4例截肢后殘斷痛,其余患者獲得較滿意療效。
2. 分析
創傷骨科患者因肢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暴力打擊,出現肢體感覺運動障礙,伴有疼痛,出血,甚至創傷失血性休克。意外受傷患者,不敢想象受傷的情景,如同夢魘一樣,極其恐懼、煩躁;輕生患者,表情冷漠,拒絕治療;酒后受傷患者,出現激動、 躁狂等情緒,均給護理及康復工作帶來困難。正確認識個體應激是心理康復的基礎,創傷患者在圍手術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和心理應急反應,lazarus,selye關于應急的研究成果,janis的術前焦慮與術后情緒狀態的曲線理論,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研究反映,病人由于手術引起的心理應急反應,在手術前后顯示不同的特點①。術前表現為焦慮,恐懼情緒增強,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術中應急反應水平顯著低于術前,術后水平較術中有所升高,手術患者心理應急水平的時間特點,反映了圍手術期不同階段應急對手術患者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②③。做好心理康復的各種措施,為提高創傷患者的手術治愈率,減少并發癥打下良好基礎。上述措施分為以下三點:①術前心理康復。首先應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態度,細致的觀察,嫻熟的護理技術取得患者的信賴。建立良好的陳設景觀、病房的治療生活滿意度。根據患者的文化層次及修養,由淺入深的向其解釋病情的發生及發展的過程,與醫生配合向其解釋手術的過程及方式,所需要的材料,告知有關術后的效果。文化層次高的患者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各種治療的方式方法,因此這些患者的心理康復治療比較順利。本組輕生患者術前30例,術后3例,共33例,占統計數的3.45%。對輕生患者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積極配合治療及康復。要尊重患者的感情和志向,不傷害其自尊心,與其進行語言及非語言的交流,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盡量減輕其痛苦,提高舒適性。通過詢問其感覺,握手等方法接近患者,避免其產生新的心理壓力。不僅通過語言直接交流,還可進行幻燈或圖片來宣講,也可讓其與手術后病人同室,可減輕其焦慮。積極與患者有關的親屬,朋友及單位同志聯絡,不可忽視社會支持力量,共同關注其護理保障及經費支持。
②術中心理康復。術中因緊張出現生命體征較大波動的有164例,占17.1%。讓患者適應手術室環境,消除其緊張情緒,向其介紹手術過程,爭取良好配合,通過語言,撫摩來穩定其情緒。避免大聲講話,聊天及其他噪音,讓其感到醫護人員在認真負責地為其治療。③術后的心理康復。手術回病房后,護理人員將患者置于舒適,抬高患肢,仔細解釋患者提出的問題,不要含糊其詞或言過其實。醫護人員不要表現出憂慮,惋惜,嘲笑等不良的情緒和行為,否則會給患者留下不良心理暗示。截肢患者可出現幻覺痛,設法讓其分散注意力.告知創傷骨科患者的術后功能練習的重要性,配合醫生指導患者進行不同階段的循序漸進的練習。
了解創傷骨科患者的心理防御機制,讓患者與醫護人員及社會有關人員充分配合,積極調整其適應狀態,提高其心理適應能力,保持穩定情緒,在疾病狀態下掌握自我護理,能促進康復,提高治愈率。
參考文獻
①崔東辰,耿軍:擇期性手術病人的心理應急及護理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1996,31(12):69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