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德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以身作則,身正為范
加強高中的德育,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是新時期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的奮斗目標之一。教師作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最佳人選。鑒于我國的高考體制,高中階段具有極其特殊的地位——上承德育之開端的初中時代,下啟德育之形成的大學時光。由此,高中教師身兼教書與育人的雙重重擔。既為教師,必將為人師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兩者缺一不可。高中教師更加需要明白自身的義務與責任,在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同時,必須嚴格自律,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榜樣。高中教師如果都能夠做到嚴格要求自己,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道德榜樣,耳濡目染,學生也必將受到熏陶,不自覺地便在潛移默化之中進行了有效的德育。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要求甚嚴,對德育夸夸其談,卻從不檢點自身行為,出口傷人,得理不饒人,學生也會不自覺地受到負面的影響,自覺性高的學生會由于討厭教師而失去學習興趣,自律性差的學生則會對教師行為加以效仿,德育工作毀于一旦。所以,身不正無以為范,要提高高中德育的實效性,教師必須以身作則。
2.全力配合,全面出擊
高中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不應該是單獨行動的,而是需要班主任的積極組織協調以及各科教師的全力配合。一方面,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的總體管理者和負責人,是進行德育的首要人員。班主任的管理方式以及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對學生的德育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可悲的是,幾千年應試教育的傳統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許多高中班主任為了自己的獎金,死死盯住學生的學習成績不放,片面地認為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品德就好,學習差的學生品德就差,因而對學生的德育完全按照學習成績劃分,使高中階段的德育完全附屬于智力教育,根本起不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對此,班主任必須改正觀念,端正態度,對學生一視同仁。班主任必須認識到,德育是智育的前提。另一方面,班主任還需要做好科目教師執教的溝通工作,積極協調各科任教師的德育工作,爭取獲得所有教師的認可與支持,全面開展德育。
二、提高校園管理者的德育水平
1.規范校風校紀,獎懲并舉
良好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專心學習,更加有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作為校園管理者,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是其最主要的工作。規范校風校紀是凈化學習環境的主要措施和手段。高中學生已經具備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討厭自己的思想被別人左右,但是他們的思維還極其單純和幼稚,具有極強的可塑造性和強大的挖掘潛力,因此,學校要通過對校風校紀的嚴格規范來引導和規范學生行為。同時,管理者還應當制定完善的獎懲制度,對遵守校風校紀、樂于助人、團結同學的學生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對嚴重違規違紀的同學加以適當的懲罰(堅決杜絕體罰或變相體罰)。如此,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還可以培養學生尊師重教、遵守紀律的好習慣,更加有助于學生德育的實施,提高德育的效果。
2.開展德育活動,加強德育實效
現行德育課本上的一些純粹理論化的知識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甚至會由于理論過于枯燥而引起他們的反感。在我們對山東省某高中三個年級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認為目前德育課程內容生動、有吸引力的不足20%;認為自己接觸的各種現實生活實例對自己的心靈、觀念影響更加深刻的占到了60%。調查還發現,高中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著比小學、初中生更加多元化的道德訴求需要滿足,但當前的德育內容設置很顯然沒有很好的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認為學校德育課程能夠很好的解決自己道德困惑的人數只有23%。
二、當前高中德育實踐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疏離
(一)德育課程的考核標準與“以人為本”理念失和
高中新課程改革對德育提出的總目標就是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從以上目標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新課程改革對德育培養目標的定位是“以人為本”的,是以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質,實現人的發展為終極目標的。但對人道德水平的評價很難有一個量化的指標;再加上升學壓力的影響,各個學校對德育課程的考核大多采取的是與其它學科一樣的筆試形式,很難做到全面評價學生的真實道德水平。
(二)德育教學內容的設置與“以人為本”理念脫節
德育教學內容的選擇是直接影響德育課程吸引力,進而影響德育效果的重要環節。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存在著多元挑戰的時代、我國也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關鍵時期,人們在道德領域中遇到了許多新問題、新困境,也就是說,高中學生對德育有了更多元化的訴求。筆者調查發現,當前高中德育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以理論化、規范化見長,而實踐性、可操作性相對較差。比如,在對集體主義進行講授時存在著將重義輕利;重公輕私;重理輕欲絕對化的傾向,而對如何尊重、保護人們合理個人訴求的內容相對不足。同時,在現行的教學內容中,案例教學、討論話題等部分設置較少,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教學印象。當前的德育教學實踐已經證明,傳統的德育內容體系已經無法滿足新時期人們對德育的訴求,在新的時展趨勢下對其進行與時俱進的揚棄勢在必行。
(三)德育教學過程對受教育者的定位忽視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德育是人們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教育是人類所從事的特殊社會實踐活動,其最根本的“特殊性”在于它所改造的對象是“人”而不是“物”。高中學生已經具有了較強的主觀能動意識和能力,是具有主體性的特殊客體。因此,在高中階段的德育教學實踐中我們不可能要求廣大的高中生只是消極被動的接受教師的施教,這是對學生主體意識的漠視,是典型的對“以人為本”理念的疏離。長期以來,高中傳統的德育模式將教育活動的參與者(即師生)明確分割為對立的兩方,德育過程由教師完全主導,這種情況很容易使教師漸漸形成高高在上的自我定位,將自己變成了機械的說教者;另一方面,日趨走向成熟的高中生們的主體意識長期被忽視,在德育過程中只能居于服從者的地位,最終導致完整人格的缺失和個性的扭曲。
三、“以人為本”理念在新時期德育改革中的貫徹與運用
(一)德育課程考核機制應“以人為本”,有助于培養“和諧人”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人不是單純的自然人、更不是“經濟人”,而是擁有和諧特征的“和諧”人。所謂“和諧”人,就是實現了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人。高中學生已經有了相當的思考、邏輯分析能力,再加上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們有了更多關注社會、關心環境等現實問題的熱情和機會,希望現代的高中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是對學生發展和社會發展不負責任的表現。要想在高中德育教學中實現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目標,現行的德育課程考核體系必須進行必要的改革。過去用一份試卷來判定一個學生道德水平的模式必須改變,對學生的思想品德評價完全可以細化為多個部分,比如,道德理論(以對課本理論知識的考察為主);道德素養(要求學生對生活中的實例進行分析);道德實踐(考察學生在校、在家、在社會實踐中的綜合表現)等。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評價的人不應僅限定為德育課的任課老師,可以運用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結合的評價體系。
(二)德育教學內容應“以人為本”,關注人們的道德訴求,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我國在發展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巨大的社會轉型沖擊著人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帶來了整個社會道德觀念的巨大變化。正處于身心尚不完全成熟階段的當代高中生不可避免的會遇到許多道德困惑,而當前高中德育內容體系“重物輕人”、“寬泛高難”、“重公德輕私德”的弊端使其與學生們現實的道德訴求漸行漸遠,逐漸失去了自身的吸引力,嚴重影響了德育教學效果。在調查中,認為在高中德育內容中應該加入生態倫理、性倫理、網絡倫理內容的學生分別占到受測學生數的68%;26%;59%。由此可見,學生們對高中德育教學內容的期望絕不再僅僅是空洞、機械的理論說教,而是能讓他們自愿接受并自覺遵循的可操作性規范,進而指導他們有針對性的解決道德困擾。
(三)德育教學過程應“以人為本”,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德育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