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中國巖溶 > 巖溶區與非巖溶區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細菌群落結構比較 【正文】
摘要:為研究巖溶區土壤微生物的特性,揭示其在巖溶土壤碳循環的作用,選取桂林毛村巖溶試驗場為研究點,采集巖溶區、混合區與非巖溶區中的稻田、玉米和柑橘園表層土壤,采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對比細菌群落豐度、組成及多樣性特征的異同。結果顯示,在得到的48159條序列中,共有2602個OTUs。土壤細菌優勢門(相對豐度>10%)為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酸桿菌門(Acidobacteria)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優勢綱(相對豐度>10%)為酸桿菌綱(Acidobacteria)和β-變形菌綱(β-proteobateria)。巖溶區土壤細菌門水平上的變形菌門和Latescibacteria的細菌和目水平上的酸桿菌亞群GP6的豐度均高于混合區和非巖溶區,而科水平上酸桿菌亞群GP1和目水平上的酸桿菌亞群GP2的相對豐度低于混合區和非巖溶區。冗余分析結果表明,土壤有機碳、pH和總氮等是引起細菌群落結構變化的關鍵因子。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一對一咨詢服務、簡單快捷、省時省力
了解更多 >直郵到家、實時跟蹤、更安全更省心
了解更多 >去除中間環節享受低價,物流進度實時通知
了解更多 >正版雜志,匹配度高、性價比高、成功率高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