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中國巖溶 > 巖溶區與非巖溶區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細菌群落結構比較 【正文】

    巖溶區與非巖溶區3種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細菌群落結構比較

    張雙雙; 靳振江; 賈遠航; 李強 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廣西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學巖溶地區水污染控制與用水安全保障協同創新中心; 廣西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礦冶與環境科學實驗中心; 廣西桂林541004; 桂林理工大學廣西環境污染控制理論與技術重點實驗室; 廣西桂林541004;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自然資源部、廣西巖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廣西桂林541004
    • 巖溶區
    • 土地利用方式
    • 細菌
    • 高通量測序
    • 多樣性

    摘要:為研究巖溶區土壤微生物的特性,揭示其在巖溶土壤碳循環的作用,選取桂林毛村巖溶試驗場為研究點,采集巖溶區、混合區與非巖溶區中的稻田、玉米和柑橘園表層土壤,采用高通量測序方法,對比細菌群落豐度、組成及多樣性特征的異同。結果顯示,在得到的48159條序列中,共有2602個OTUs。土壤細菌優勢門(相對豐度>10%)為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酸桿菌門(Acidobacteria)和放線菌門(Actinobacteria);優勢綱(相對豐度>10%)為酸桿菌綱(Acidobacteria)和β-變形菌綱(β-proteobateria)。巖溶區土壤細菌門水平上的變形菌門和Latescibacteria的細菌和目水平上的酸桿菌亞群GP6的豐度均高于混合區和非巖溶區,而科水平上酸桿菌亞群GP1和目水平上的酸桿菌亞群GP2的相對豐度低于混合區和非巖溶區。冗余分析結果表明,土壤有機碳、pH和總氮等是引起細菌群落結構變化的關鍵因子。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文秘咨詢

    中國巖溶

    • 預計1-3個月 預計審稿周期
    • 1.37 影響因子
    • 地質 快捷分類
    • 雙月刊 出版周期

    主管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

    我們提供的服務

    相關期刊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莲花县| 小金县| 花莲市| 轮台县| 延川县| 荔波县| 峡江县| 肃宁县| 文登市| 保康县| 竹溪县| 黄浦区| 温宿县| 奎屯市| 阳高县| 凤阳县| 寿光市| 剑川县| 赫章县| 股票| 怀柔区| 阿克| 容城县| 台前县| 天祝| 镇远县| 中山市| 驻马店市| 夏邑县| 康平县| 丹巴县| 澎湖县| 茌平县| 永寿县| 临邑县| 营山县| 临潭县| 定南县| 南部县| 和林格尔县| 南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