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信息科技 > 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 > 中國圖書館學報 > 中國古代活字印刷術新論(下) 【正文】
摘要:活字印刷在古代中國沒有像古代朝鮮和中世紀末期歐洲那樣成為文獻復制方式的主流,與其自身的特點以及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社會、文化和學術環境相關。活字技術適合一次性印刷大批量書籍,不如雕版技術適合長線印刷。中國地域廣袤,除中央機構刻印書籍外,地方印書業也比較發達,官府、書院、私人等都刻印或覆刻書籍,一次性印量有限,多采用雕版技術長線印刷。古代朝鮮在學習了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之后,與其社會特點與需要相結合,得到了廣泛應用。古代朝鮮中央設立書籍院,鑄造活字,統一負責圖書印刷并發放至地方,活字技術正好適合大批量圖書的印刷。與同時期中國封建社會環境不同的是,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騰堡發明鉛合金活字時,正值歐洲宗教改革和工業革命的前夜,活字印刷適應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對文獻印刷和傳播的需要,社會結構、工商業環境、資本市場的變化以及出版企業化等因素,推動了活字印刷在歐洲的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活字印刷術雖然在中國古代并未成為圖書出版的主流,但它仍在傳播文化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與雕版印刷術一道,構成了中華民族對全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