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農業科技 > 農業綜合 >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 > 禾谷胞囊線蟲(Heteroderaavenae)在北京小麥上的侵染和種群動態 【正文】

    禾谷胞囊線蟲(Heteroderaavenae)在北京小麥上的侵染和種群動態

    劉樹森; 趙建龍; Ahmed; Shahid; 簡恒 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病理系; 北京100193
    • 2齡幼蟲
    • 種群動態
    • 致病性

    摘要:禾谷胞囊線蟲(Heteroderaavenae)是中國小麥生產的重要病原,造成小麥重大產量和經濟損失。于2011—2012小麥生長季研究了北京地區禾谷胞囊線蟲2齡幼蟲的田間種群動態及侵染致病特征。結果表明:在小麥整個生長季內有2個2齡幼蟲的孵化高峰。第1個小高峰出現在11月下旬,每100mL土壤中最多可檢測到105條2齡幼蟲。而主要的孵化高峰出現在翌年春季的3月下旬—4月上旬,每100mL土壤中最高可檢測到295條2齡幼蟲。秋季孵化的2齡幼蟲能夠侵染小麥并安全越冬,但春季孵化的2齡幼蟲侵染更為嚴重,4月中旬平均每株小麥根系內可檢測到230條幼蟲。盡管禾谷胞囊線蟲在1個生長季內可以侵染2次,但卻只能發育形成1代成蟲,至5月中旬平均每株小麥根系上雌蟲數量可達287頭。為了明確秋季侵染小麥的2齡幼蟲來源,通過體外和體內試驗檢測了當季新形成胞囊的孵化和侵染潛力。結果表明:在4℃條件下保存100d的胞囊相比保存50d的胞囊能孵化出更多的2齡幼蟲(P〈005),而在室溫保存50和100d的胞囊均不能孵化出2齡幼蟲。此外,經過4℃預處理的胞囊在小麥越冬期即可孵化2齡幼蟲并造成侵染,而室溫保存的胞囊不具有侵染能力。說明了低溫誘導對于禾谷胞囊線蟲北京種群的孵化是必要的,而秋季小麥根系侵染可能是殘留在土壤中2年以上的胞囊所致。本研究結果將有助于加深對禾谷胞囊線蟲生物學和生態學的認識。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水市| 辛集市| 桂平市| 铁岭市| 通渭县| 长兴县| 连江县| 汪清县| 繁峙县| 甘谷县| 夹江县| 上虞市| 开阳县| 榆树市| 特克斯县| 嘉黎县| 绥芬河市| 台中县| 攀枝花市| 喀喇沁旗| 林州市| 富宁县| 奎屯市| 五台县| 巨鹿县| 临夏县| 茶陵县| 漳州市| 务川| 裕民县| 龙游县| 湘阴县| 长子县| 安徽省| 登封市| 濮阳县| 博白县| 临邑县| 嘉善县| 额济纳旗|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