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文史哲綜合 > 文史哲 > 反思“五四”:中西古今關系再平衡 【正文】

    反思“五四”:中西古今關系再平衡

    楊國榮; 羅志田; 溫儒敏; 何中華 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 上海200062;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四川成都610065; 山東大學文學院; 山東濟南250100; 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 山東濟南250100
    • 傳統
    • 儒學
    • 現代
    • 科學
    • 民主

    摘要:百年前的是中國現代史的發端性事件,如何估量和處置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及其與西方文明的關系,是五四時期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至今仍有巨大的現實意義。2019年5月,山東大學《文史哲》編輯部主辦“儒學價值及其現代命運:五四百年紀念”高端論壇,本期所推出的這組筆談,即屬此次學術研討會的部分成果。其中,楊國榮先生由“五四”核心概念(科學和民主)與儒學核心觀念(仁和禮)之間的相分相融,提出“五四”思想家盡管趨向于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劃界和對峙,但深層觀念依然與傳統相涉;羅志田先生提出,“五四”對個人的一度看重雖更多是受外來影響,但我們不宜忽視中國傳統中本有一個頂天立地的個人,而“五四”使個人脈絡化的“近代中國特色”,卻疏離于近代西方和中國古代的個人觀念;溫儒敏先生認為,以“五四”為“全盤性反傳統主義”的觀點是淺薄的,真實的歷史是“五四”既顛覆傳統,又賡續和再造傳統,“五四”先驅者批判禮教,是儒學的轉機而非災難;何中華先生從唯物史觀的視角,指出“五四”未曾正視和深究“民主”與“科學”背后的歷史根源和社會基礎,“文化決定論”試圖從觀念層面出發倒逼出政治制度安排和現代經濟體制,存在著因果關系的某種倒置。相信此組筆談,對于相關研究將有一定的啟發和推動作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山县| 宿松县| 万盛区| 汾阳市| 耿马| 柳林县| 建水县| 新宁县| 游戏| 雷波县| 镶黄旗| 海原县| 公安县| 榆树市| 鄂州市| 定边县| 威信县| 五家渠市| 金湖县| 鲁山县| 水城县| 博白县| 蒙阴县| 黄冈市| 民县| 普兰县| 祁东县| 武山县| 南汇区| 华亭县| 吉首市| 莫力| 无极县| 宝清县| 大冶市| 澄城县| 新龙县| 临武县| 澄江县| 丹巴县|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