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外國語言文字 > 外語研究 > 評價理論視角下的中美兒童死亡教育語篇--“Dealing with Death”和“怎樣與孩子談論死亡和生命”比較 【正文】

    評價理論視角下的中美兒童死亡教育語篇--“Dealing with Death”和“怎樣與孩子談論死亡和生命”比較

    趙娜 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100871
    • 死亡教育
    • 評價理論
    • 態度系統
    • 評價者

    摘要:如何幫助兒童正確認識死亡是擺在許多父母面前的一道難題,因此,關于死亡教育的文章受到廣大家長的關注和歡迎。本文在馬丁等人的評價理論框架下,以Fred Rogers所著The Mister Rogers Parenting Book中的"Dealing with Death"與三川玲和白滔滔(2018)所著《通往幸福的教育》中的"怎樣與孩子談論死亡和生命"為例,對中美為家長寫的兒童教育指南中死亡教育語篇的態度資源使用進行了比較和分析,并解讀其異同。研究發現,中文語篇更多地運用積極的情感資源強調生命的價值,同時運用鑒賞資源突出死亡的客觀屬性對人造成的影響,將人們對死亡的主觀消極情感客觀化。英文語篇運用情感資源從孩子的視角表達面對死亡時的消極情緒,運用鑒賞資源肯定死亡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在談論如何向孩子解釋死亡時,中美語篇從不同的評價視角進行敘述。中文語篇多從成人視角,英文語篇多從孩子視角。中文語篇多運用評判資源從成人視角表達面對死亡時的困惑,而英文語篇多運用情感資源從兒童視角客觀描述對死亡的感受,強調了兒童的主體性,體現了美國的個體主義文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陵县| 台东县| 峨眉山市| 于田县| 射洪县| 丹凤县| 黑水县| 菏泽市| 苍梧县| 荥经县| 郑州市| 柳河县| 武邑县| 泽库县| 阳朔县| 翁牛特旗| 民权县| 固原市| 余庆县| 渭源县| 高阳县| 遵化市| 鄂温| 垦利县| 浦江县| 兖州市| 通许县| 且末县| 渝中区| 南宫市| 诸暨市| 高要市| 霍州市| 石楼县| 太仓市| 含山县| 固始县| 宁陵县| 太仓市| 梁河县| 桂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