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人文社會科學 > 哲學與人文科學 > 世界歷史 > 全球史評論 > 18世紀以來荷屬東印度華人的紀年、認同與多元時間——來自華文銘刻和公案簿的例證 【正文】
摘要:自18世紀以來,荷屬東印度華人采取了不同的紀年方式,包括干支紀年、清朝年號紀年、孔子紀年、黃帝紀年、公元紀年、民國紀年、佛歷紀年等。這些紀年方式的交叉使用,并不單純是為了標注年代,而且涉及頗為復雜的政治、文化、宗教認同。在政治交替時期,紀年方式曲折反映了紀年使用者的政治認同。比如晚清民國時期孔子紀年的出現和流行,與民族主義在荷屬東印度華人中間的影響和孔教的興起有關;而辛亥革命后清朝年號紀年的迅速消失和民國紀年的流行,折射出此期華人對清朝政治認同的相對淡薄和對民國政權的迅速接受。在荷屬東印度地區,還盛行多種紀年同時并存的紀年方式。這種復合紀年是華人跨國生存處境的體現,一方面與其社會經濟生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則是其多元的、混雜的文化認同的一種折射。從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看來,這種紀年制度本身就是值得注意的一種時間制度的實驗。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