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cite id="yyiou"><samp id="yyiou"></samp></cite>
  • <s id="yyiou"></s><bdo id="yyiou"><optgroup id="yyiou"></optgroup></bdo>
  • <cite id="yyiou"><tbody id="yyiou"></tbody></cite>

    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地質調查與研究 >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中晚侏羅世地層化學蝕變指數(CIA)研究及其意義 【正文】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中晚侏羅世地層化學蝕變指數(CIA)研究及其意義

    張天福; 張云; 苗培森; 俞礽安; 李建國; 金若時; 孫立新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 天津300170; 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非化石能源礦產實驗室; 天津300170
    • 鄂爾多斯盆地
    • 晚侏羅世
    • 古氣候
    • 砂巖型鈾礦

    摘要:本文采用化學蝕變指數(CIA)系統研究了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中晚侏羅世地層,并探討古氣候變遷對大規模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的影響。研究顯示,中侏羅世早期巴柔期(大致為延安組沉積期)樣品CIA值總體較高,介于70.4~73.5之間,反映溫暖濕潤氣候條件、中等化學風化程度的古氣候條件。中侏羅世巴通期(直羅組下段沉積期)樣品CIA值波動較大,介于65.6~79.8之間,并呈鋸齒狀震蕩下降,說明該時期古氣候環境經歷了由暖濕向半濕潤、半干旱的交替變化。中侏羅世晚期的卡洛維期(直羅組上段沉積期)樣品CIA值下降明顯,介于58.9~72.4之間(主要集中于60~70之間),平均值為66.4(n=14),遠低于巴柔期和巴通期樣品的CIA平均值(分別為72.8和71.9),反映相對穩定的半濕潤、半干旱氣候環境;直羅組上段底部的突變界面C3為古氣候環境由暖濕向半濕潤、半干旱轉變的關鍵界面。進入晚侏羅世CIA突然驟降(58.9),隨后增高(65.9~69.4),然后再次驟降(54.2),指示牛津期(安定期)很可能存在劇烈、短暫的變冷事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

    投稿咨詢 免費咨詢 雜志訂閱

    我們提供的服務

    服務流程: 確定期刊 支付定金 完成服務 支付尾款 在線咨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富宁县| 临城县| 平顺县| 宁乡县| 浦东新区| 博客| 肇源县| 新和县| 景德镇市| 印江| 电白县| 苍南县| 永兴县| 延津县| 万州区| 莆田市| 浦北县| 嘉兴市| 四子王旗| 措勤县| 齐河县| 苏尼特左旗| 鄂温| 芜湖市| 临高县| 安康市| 房山区| 当涂县| 武汉市| 临湘市| 铜川市| 玉溪市| 三台县| 永定县| 介休市| 思南县| 石景山区| 辰溪县| 玛曲县| 额尔古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