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期刊 > 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 基礎科學 > 地質學 > 地質調查與研究 > 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中晚侏羅世地層化學蝕變指數(CIA)研究及其意義 【正文】
摘要:本文采用化學蝕變指數(CIA)系統研究了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中晚侏羅世地層,并探討古氣候變遷對大規模砂巖型鈾礦成礦作用的影響。研究顯示,中侏羅世早期巴柔期(大致為延安組沉積期)樣品CIA值總體較高,介于70.4~73.5之間,反映溫暖濕潤氣候條件、中等化學風化程度的古氣候條件。中侏羅世巴通期(直羅組下段沉積期)樣品CIA值波動較大,介于65.6~79.8之間,并呈鋸齒狀震蕩下降,說明該時期古氣候環境經歷了由暖濕向半濕潤、半干旱的交替變化。中侏羅世晚期的卡洛維期(直羅組上段沉積期)樣品CIA值下降明顯,介于58.9~72.4之間(主要集中于60~70之間),平均值為66.4(n=14),遠低于巴柔期和巴通期樣品的CIA平均值(分別為72.8和71.9),反映相對穩定的半濕潤、半干旱氣候環境;直羅組上段底部的突變界面C3為古氣候環境由暖濕向半濕潤、半干旱轉變的關鍵界面。進入晚侏羅世CIA突然驟降(58.9),隨后增高(65.9~69.4),然后再次驟降(54.2),指示牛津期(安定期)很可能存在劇烈、短暫的變冷事件。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